豆子个头小,跳舞的本事可不小,一般都能跳到1公分高,有的还会翻跟头,看上去真是又神奇、又滑稽、又好玩。
正因为这种豆子这么特别,它也成了墨西哥旅游最别致的纪念品,几乎每一个墨西哥境内的旅游经典,都有殷勤兜售“墨西哥跳豆”的小贩。
其实这种名叫“地杨桃”种子的小豆并非沾了什么仙气,而是肚子里藏了条小虫的缘故。
原来墨西哥有种叫做“跳豆飞蛾”的蛾子,会在地杨桃开花时,把卵产在花蕊里,这样等花谢结豆,虫卵就会被严丝合缝地包在豆子里,并很快孵化成幼虫。
这种幼虫长得胖乎乎的,很有力气,它住在豆子里,靠吃豆子里的肉过活,有时它会用最后一对腹足勾住豆子内壁,迅速往上躬身,这样豆子就会剧烈地跳个不停了。
小贩们总会说“这豆子会一直跳,不会停”,而且保证不会有虫子爬出来,以此招徕客人,他们甚至把跳豆制成明信片、钥匙链,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纪念物。
但且慢,这些都是瞎话:跳豆只能跳两个月,就会变得跟普通豆子般平平无奇,一动不动,因为虫子开始吐丝结茧,一层层丝包得密不透风,当然没法再跳了。不但如此,再过两个月,虫子就会化作飞蛾,咬破茧子和跳豆飞向天际,留下一个被咬得千疮百孔的跳豆躯壳。
豆子跳不多久倒也罢了,更要命的是,这种飞蛾对庄稼有害,如果传到亚洲、欧洲等遥远国家,还会造成可怕的物种入侵,因此新加坡等很多国家都已经严禁携带跳豆入境。
当您在墨西哥街头看见这么好玩的东西,在解囊购买之前,可一定要想明白了哟。
………【AU REVOIR 希拉克】………
希拉克谢幕了。这位自60年代中后期便活跃于法国政坛、担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长达12年的政坛常青树,不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对连任5年的谋求,告别了他奋斗多年的法国政坛和国际舞台。
他政坛生涯之初可谓毫不起眼,审计院稽核员出身的他在市议员、省议员和国务秘书任上盘桓多年,在政客俯拾皆是的巴黎,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右派小人物。68年政府对“红五月”处理给了他崭露头角机会,短短6年之后,他就在众多元老中脱颖而出,成为德斯坦总统的总理。1976年底,因与德斯坦政见不合退出政府,另组法兰西共和联盟并自任主席,从此以戴高乐派正统继承人的名义崛起,逐步取得了传统右翼盟主的地位。
他的身上有太多的“第一”:1986年,他成为第一个兼任巴黎市长的法国总理、第一个和左派总统(密特朗)共事的右派总理;2002年5月,他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个五年任期的总统,和唯一同时经历7年和5年任期的总统,2003年,他又成为阿尔及利亚独立后第一个访问这个曾让法国人又爱又恨、并直接导致第四共和国垮台国度的法国总统。
作为一个资深政治家,他树敌无数,据《世界报》报道,就在他谢幕前夕,左派社会党领袖、资深的法比尤斯还声称,希拉克两任任期,是“白白浪费了法兰西12年大好光阴”,但正忙于总统选举的社会党候选人罗亚尔却公开表示,希拉克是“法国在世界政治舞台的杰出代表”,他在伊拉克问题、以黎冲突等“最需要法兰西声音的时候”,总是出现在第一线为法兰西原则大声疾呼。
作为“最不像传统右派政治家的传统右派政治家”,他重视民意,喜欢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和选民交流,这和他最强大的劲敌、同在“红五月”崛起,被称为“最不像左翼政治家的左翼政治家”密特朗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戴高乐的继承人,他沿袭了前者独立自主,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基本路线,在巴尔干、伊拉克、伊朗、以黎等众多热点问题上跟美、英大唱反调,并公开反对伊拉克战争,以至于《泰晤士报》认为他“令英国领导人难堪”,而《太阳报》干脆斥他为“骗子”;但即使是美、英也承认,希拉克在很多地方表现出戴高乐派罕见的灵活性,在他的12年任期内,法国在北约中的作用比以前更明确,和美、英的合作也远比前任更多、更顺畅。
法兰西人热衷政治,崇尚新潮,早在世纪初,他们就开始厌倦“60末一代”政治家轮流坐庄的老套局面,谋求用选票让老一辈“休息”,这直接导致2002年总统大选出现希拉克对极右翼勒庞的对局,但随后的局面令人瞠目结舌:希拉克以81。5%对18。5%的空前优势获胜,毕竟对于法国人而言,希拉克也许不代表革新和未来,但他可以代表法兰西的价值观和现在。
作为在非洲最有影响大国的领袖,恐怕没有一个法国总统比他更遭埋怨甚至痛恨,在他任上,法国对非洲投资减少,“宪兵”的使命感也大大下降,非航破产了,西非法郎贬值了,法国的保护伞不再那么牢靠了;但前不久举行、被认为是“希拉克向非洲道别”的法非峰会上,许多非洲领导人却流露出不舍之意:毕竟对于非洲而言,法国实在太重要,希拉克所做的,他的继任者未必能做到。
近年来法国一直受移民问题困扰,右翼政治家在移民问题上纷纷向极右靠拢,《解放报》宣称,希拉克是始作俑者:他在“奥尔良晚宴事件中”所说“移民散发出怪味和吵闹声”是对右翼政客排外思想的鼓励。但必须承认,不论是总统、总理还是巴黎市长期间,希拉克在移民问题上大体沿袭了法国传统的开放、接纳、溶化政策,对同属右翼的总统候选人萨尔克奇的排外言论,他一直谨慎地保持一定距离。
法国是个文化大国,历任总统、总理中有不少是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希拉克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他酷爱东方文化,曾40余次访日、至少7次访印和5次访华(总统任上4次),并大力推动建成了被誉为“希拉克博物馆”的法兰西现代艺术博物馆;他秉持法兰西政治家传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广法语影响力,法语圈也成为面对英语大潮全球冲击阵脚最稳的语言圈之一。他还大胆突破法国传统思路,推出24小时播出的“法国CNN”——法兰西24电视台,用英语、阿拉伯语等向法语圈之外宣传法兰西的声音,以力图打破“美国对舆论权的垄断”。
岁月沧桑,号称“黄金一代”的60末政治家如今已寥寥无几,老对手密特朗更早已与世长辞,希拉克的隆重谢幕,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光荣。
要说希拉克政治生涯最大的遗憾,应莫过于2005年5月29日,他所大力推动的欧盟宪章在法国全民公决中被否了。刚刚举行的欧盟峰会被认为是他总统任上最后的重大国际活动,他在会上公开为此向全欧洲道歉,壮志未酬之情溢于言表。
据RFI和TV5等法国媒体报道,许多受访的法国人对希拉克时代表露出眷恋之情,尤其对于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表现出超越左右立场的一致赞赏。今天,这个时代即将结束。
AUREVOIR(法语,再见)希拉克,希望正如其本人所言,在卸任之后,他能在有生之年,以其它方式,在政治以外的领域,继续为法国服务。
………【《加勒比海盗》与加勒比海盗】………
《加勒比海盗2》以气势恢弘、惊险刺激吸引了广大电影观众,也引起人们对浩瀚的加勒比海、风光旖ni的西印度群岛和神秘的加勒比海盗无比浓厚的兴趣。据说为力求真实,拍摄方不惜工本建造仿真海盗船,并选择海盗出没的实地拍摄,那么,电影中的一切和真实之间,到底有多大距离?
历史上真有加勒比海盗么
千真万确。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西方殖民国家在加勒比海和西印度群岛展开殖民竞争和掠夺,获得巨大财富,许多商船奔波在往来于“旧大陆”和加勒比海间的黄金航线上。由于航行条件艰苦,船主待下属苛刻,死亡率很高,许多下级船员不堪虐待,便铤而走险,投入到海盗生涯,干起了在海上杀人越货的行当。
海盗是玩命的生涯,没有义气和团队精神是自取灭亡,因此海盗团伙中的普通成员与老大间的关系远比商船水手和船长间关系更平等,更融洽,但绝不像电影中杰克船长和水手们那样同锅吃饭,不分彼此。事实上,大头领通常过着贵族般奢华的生活,与普通海盗间有天壤之别。
历史上像杰克船长这样的“自由海盗”当然有,但不多也不成气候,真正叱咤加勒比的都是“官办强盗”:拥有英国、法国或西班牙“私掠许可证”的海盗,对于发证国,他们是“官兵”,对于其它国家,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海盗,如号称“魔鬼亨利”的大海盗亨利。摩根就是英国政府任命的牙买加总督,传奇船长威廉。基德也同样当过英国的“海盗猎人”,另一个大海盗克里斯托夫。康顿则被法国“招安”,娶了法国某总督的小姨子,最后还成了太平绅士。对于本国商船他们一般加以保护,但对别国船只、人员和其它海盗则毫不留情,魔鬼亨利甚至利用双重身份在牙买加公开审判绞丝其它海盗,并用来向伦敦邀功请赏。
现实中的骷髅岛和海盗船
电影最后,出现了一个埋满宝藏的“骷髅岛”,现实中真的存在么?
现实中的加勒比海盗的确有到处埋宝藏的习惯,因为带着大批金银财宝到处晃荡实在太危险了。但“骷髅岛”却仅是编导们的艺术虚构。
历史上唯一确认的加勒比海埋宝处,是基德船长在纽约附近加迪诺岛所埋,他被英国人设计害死后,1701年被英国官方挖出,价值约200万英镑;据说他还在北大西洋加拿大海岸的沙德湾某小岛抓了43个当地人挖坑埋宝,并将他们连同宝藏一齐埋葬,这座小岛也得名“寡妇岛”,但这座“寡妇岛”宝藏和其它各种五花八门、真真假假的“加勒比海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