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用水车向其它工地买水,成本自然直线上升。
施工展开,问题接踵而至:由于政府一下铺开众多建筑项目,建材价格会飙升:如阿尔及利亚2001年启动5。5万套住房项目,导致水泥价格一年上涨100%,钢材上涨150%;非但如此,一些必须的建材品种还会断档,阿尔及利亚AADL安居工程标书中规定应大量使用8MM、12MM钢筋,而工程全面铺开后该品种钢筋完全断档,导致工期大大延误。阿尔及利亚工业基础尚可,水泥和部分钢材品种国内可以生产,撒哈拉以南许多国家基础更差,如西非法语区国家,能保证水泥自给的仅多哥一国,保证钢材自给的连一国也没有。
如果停工待料,数百甚至上千员工嗷嗷待哺,工期也将耽搁,这是任何企业所决耗不起的,于是他们会想一些变通方法,如用两股6MM钢筋替代12MM,或干脆从国内进口所需建材,但问题马上来了:根据标书规定,任何材料变更都须经业主代表同意,并由业主所制定的专门设计机构审核,这种审核往往旷日持久,导致工期进一步拖延,而施工企业却毫无办法——因为变更设计的请求并非业主,而是施工单位所提出,责任当然自负。
接下来您便要为如何追回被耽误的时间而大伤脑筋,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鼓励工人提高效率。但非洲各国一般有对劳工比例的限制,如安哥拉,规定本地工和外劳比例应为4:1,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则为9:1,但事实上撇开劳动效率不谈,各国合格的建筑工人数量有限,遍地开花的住房项目和其它施工项目又让有限的工人更加分散,造成“谁也吃不饱”的局面,致使各中国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突破限制,从国内引进大批外劳救急。
这时您最大的麻烦来了:非洲各国的安居工程标书,其工程预付款发放方式如出一辙:首期预付8%-15%不等,剩下的则按阶段发出,依据则是经业主代表和监理书面认可的“阶段性指标”,如所有住宅楼完成地下结构(达到正负零)、75%住宅楼完成地上4层、75%住宅楼结顶等,但如果承建方遇到前面那些困难中的一个、两个甚至全部,则很难按时满足这些“指标”,此时业主方面就会毫不客气地拒绝发放下一期预付款,如此一来,承建方势必无力购买工程所需建材,导致工地停工待料,而大批从国内招聘的工人,其收入是按“工”计算,只有出工多才能挣得多,如果一直闲着,不但拿不到一分钱,甚至连吃饭都可能成问题。北非某国2003年就曾发生过某中资公司陷入上述恶性循环,导致数百名工人大半年几乎得不到任何收入,最终酿成公众事件的严重事态。
不要以为上面的情况只是偶然或者不走运。非洲国家产业链薄弱,建材市场畸形,劳动力市场熟练工短缺,这种“大干快上,全国铺开”、动辄数万数十万套的“安居工程”,极易陷入上述困境。而且这类工程往往是政治工程、面子工程、民心工程,老百姓天天看着工地的楼房是否“长高”,没长高便会向政府施加压力,政府出于政策考虑又不得不向承建方施压,结果可想而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虽然财政宽裕,其产业结构和建材、劳动力市场状态也很难避免上述风险,撒哈拉以南国家发达程度更低、产业结构更脆弱,问题就更多了。经济发展程度和劳动力水平均远逊于阿尔及利亚的安哥拉,在10个城市铺开多达10万套的安居工程,承建商所面临的风险自然更大,工期延误很难避免,一旦延误发生,后续预付款将注定无法到手,这样一来,他们当然无力向杭萧钢构支付钢材款。
我们看到,决定非洲“安居工程”成败,即业主方按时支付预付款的关键只有两个字:工期。只要如期完成每一阶段的“指标”,收款是有保证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首先,种种主观、客观因素常常导致“指标”无法如期实现;其次,建材和其它施工成本几乎不可避免地飞速上涨,导致承建方即使收到钱,也未必有利可图。
由于上述风险的普遍,非洲各国“安居工程”工期延误现象是非常普遍的,阿尔及利亚预计2003年1月完成的5。5万套住房,至今仍至少有数千套未完工,马达加斯加原定2002年完成的90000平方米“社会住房项目”,至今也只“基本完成”,仍未能全部交付住户。至于投资方是政府独家,或有国际组织资助,区别几乎为零:联合国人居署援建的坦桑尼亚达累斯撒拉姆廉租房项目,同样因“技术原因”,工期整整延误了3年。
倘若延误成为现实,和业主方协商是唯一出路,这时面临的选择很多,一般是承担延误责任,接受扣款处罚,有时业主会拿出新的、更大的住房项目标书让你接手,这意味着你可以拆东墙补西墙,但也意味着您可能套得更牢;最糟的情况就是业主以“违约”为由单方面撕毁合同,将您的承建地块重新发标,“重建工”(COCPC)2002年中标的阿尔及利亚AADL“以租代售”项目,原定2004年4月底完工,结果至今未完成,最终在今年9月初被收回转包给土耳其和埃及公司;安哥拉的中基也同样传出其和安“国家重建委员会”若干合同被取消的信息。
现在可以对围绕杭萧钢构的诸多传闻一一作出推断:中信或者其它企业接手中基的事件不论真假,都和杭萧钢构合同无关:如果这份合同真的存在,如果杭萧钢构的建材已通过业主所指定设计院的认证,不论谁接手这个工程,都不会轻易改变供应商,因为那势必导致重新认证,和工期的进一步拖延;但同样,中基所遇到的问题,新承建商同样会遇到,合同的有效,并不意味着货款的及时到位。至于“钻石”、“原油”,只能看作拙劣的炒作:这种专款专用、控制严密、且万众瞩目的“阳光工程”,不可能牵扯到如此复杂的交易,更何况资金链断裂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业主没钱。
许多风险是自己造成的
虽然非洲各国在拟定“安居工程”时不免头脑发热,考虑欠妥,标书和合同拟定上也并非无可指摘,劳动力和建材供应方面的的缺口、办事效率的拖沓低下更有目共睹,但不能就此认定,“安居工程”是钓鱼工程,土耳其ATLAS公司和埃及ArabContractors公司均有近30年承接类似工程的历史,利润累累,国内也有不少有经验的企业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其实,许多风险是中国人自己造成的。
×忽视标书。
一些企业、尤其缺乏经验的企业人才匮乏,尤其缺乏语言能力和业务知识兼备的翻译,对标书研究得不细,许多“地雷”被忽略,有些干脆委托其它企业代翻,结果造成严重后果,如中原公司阿尔及利亚项目某分包,法语标书长达200余页,中文译本竟只有120多页,而且错把“单位价格按使用面积计算”译成“按面积计算”,结果负责投标的工程师按惯例理解为“建筑面积”,报出了注定亏损的低价,直到工程全面铺开才发现。
×计算不周密。
一些企业把国内成本计算模式照搬到非洲,又为了中标拼命压价,结果在风险面前毫无抵御能力,造成工期延误和此后的连锁恶性反应。许多新企业不善于控制成本,尤其在首笔预付款到手后不能精打细算,等危机降临,才悔之晚矣。事实证明,在非洲“安居工程”中能赚到钱的,往往是准备充分、计算精密的“老资格”,如前述土耳其和埃及两家公司,前者在其国内拥有大型水泥厂的股份,后者则和北非最大的印资钢材厂签订了长期专供协议,在阿尔及利亚建材暴涨并出现断档之时,他们却全无“断粮”之虞;中建八局在北非马格里布诸国住房部项目中,新老工地间合理调剂、相互配合,新工地没有水源,老工地的机井可以随时供应;新工程缺乏脚手钢管、扣件,老工地随时调拨,成功确保了工期,并控制了成本,而承担类似项目的浙江某公司,因经验不足,扣件断档,不得不等前一座楼盖完一层,再拆下来供后一座楼使用,最终导致工期延误,停工待料。
×侥幸心理
一些企业并非没注意到标书中的各种限制条款,却抱着“富贵险中求”的侥幸心理冒险,许多人信奉国内的一套,或增加人手突击赶工,或“曲线救国”搞金钱攻势,然而“安居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非洲的重要政治含义,工期就是硬指标,一旦工期延误,一切都难以弥补和挽回。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
首先是不少新企业盲目涌入非洲。据中国外包工程商会统计,近年来中国赴非洲承接工程的公司中,排名前10位者所占份额年均下降6。8%,这说明许多小型企业的涌入,这些企业缺乏经验和对当地市场的了解,风险预判和承受能力都较低。
其次,许多企业采取被非洲各国普遍禁止的“层层转包”手法,将所中的标加价、分拆,层层转包给国内企业,据悉,有些“安居工程”,从中标者直到施工队,中间竟有5层转包,每个“工”所给的劳务价格,由直接中标者的95元,层层盘剥后变成40元。
层层转包的恶果是多方面的。首先,不符合当地法律和标书规定,一旦被察觉后果不堪设想,据称中基此次在安哥拉“落马”,很大程度上和层层转包东窗事发有关;其次,由于投标者只转手不施工,只要中标并成功出手,事实上毫无风险可言,因此他们一方面不惜压低投标价以图中标,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隐瞒工程风险,以求尽快脱手,甚至特意寻找国内资质差、外接工程经验匮乏的公司“兜售”,使得风险扩大;最后,由于实际施工者往往全无经验,又不具备直接和业主、银行及设计院等打交道的资格,往往在风险面前弱不禁风。
此外,国内某些相关部门和人士,如驻外使馆经商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