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历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侠.历史- 第4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开幕式上,拉扎里高擎国旗,昂首挺胸,显得自信而老练,浑不似首次参加奥运的模样——因为他本来就不是第一次参加奥运,4年前在罗马他就参加了,只不过那时他代表的是法国。

    拉扎里1930年12月生于阿尔及尔,父亲是“黑脚”(阿尔及利亚法裔),母亲却是阿尔及利亚本地人,他在弟兄12人中排行第五。少年拉扎里精力旺盛,经常惹祸,于是本身极端讨厌体育锻炼的父亲为“给他找个发泄力气的地方”,把他带去当地一间体操房练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1954年,年满24岁的拉扎里随父亲移居巴黎,很快他的体操天赋被法国人发掘,1957年他入选法国国家队,并多次获得全国冠军。1960年,他作为6名选手之一,参加了罗马奥运会体操男子团体比赛,并获得第13名,此时他年满30,在体操运动员中已算高龄。

    1962年,一件改变他后半生命运的大事发生:阿尔及利亚独立了。拉扎里立即面临一个选项:法国还是阿尔及利亚,尽管法国是他半个故乡,生活和事业条件都更好,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即刻动身回到阿尔及尔,和母亲及几个年幼的弟弟团聚。

    新政府热情欢迎拉扎里回归,但百废待兴,政府显然不可能给体育更多经费,甚至原本打算修建体育场的拨款,最后也被挪用修了更急需的工厂。拉扎里不得不在没有教练、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在一座工人俱乐部活动中心里坚持最基本的训练。

    1964年,布梅丁总统亲自决策,一定要参加东京奥运,展现阿尔及利亚新国家的新形象,为此他特意挤出一点经费,让拉扎里得以去雅典和巴黎,在稍好一点的条件下恢复正常体操训练。

    当年10月10日,东京奥运会开幕,这也是首次有卫星直播的奥运,拉扎里和他高擎的阿尔及利亚国旗展现在全世界目光之下,这让他感到分外自豪。40年后他回忆道:“作为一个反帝反殖民的战士,我孤身一人呆在日本这个到处是美国兵营的地方,知道自己肩上的份量,我本人虽然渺小,却可以让全世界了解阿尔及利亚,此时此刻,我就是祖国最好的宣传品。”

    由于两位官员杂务缠身,没有教练也没有队友的他比赛之余只能独自在奥运村呆着,这让他感到分外孤独,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当年法国队的队友不顾队里的暗示,仍大胆地前来看望他,和他打招呼,甚至一同训练,这让他感到十分安慰。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拉扎里已经34岁“高龄”,甚至比不参加比赛的带队官员、前游泳名将拉法维还大一岁多,在众多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面前只能瞠乎其后,拉扎里虽然喊出“比赛可不是在杂货铺打工”的口号激励自己,最终却仅获得男子全能第91名的糟糕成绩。他当然很不服气,至今他仍认为,虽然老了点儿,但倘若不是因为训练条件太差,几乎等于荒废了一年多,自己“至少也该进前40”。

    奥运会后他知道自己实在练不动了,加上最小的弟弟拉尔比。拉扎里(LarbiLazhari)已崭露头角,便安然隐退,开始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很快便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府体育官员活跃在国际体育舞台。如今他担任阿尔及利亚全国体操协会主席的要职,并将作为负责体育官员出席北京奥运。

    拉尔比。拉扎里继承五哥衣钵,成为阿尔及利亚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头号体育明星和众多少女追逐的偶像,曾连续12年获得全国体操冠军,并获得过多枚马格里布体操赛和阿拉伯国家体操赛金牌,1968年他参加了墨西哥城奥运男子体操全能和全部6个单项比赛,结果成绩比他五哥还令人失望:全能仅列第105,6单项中最好的单杠第72,最差的吊环竟拿了个第110名。可退役后的拉尔夫雄风却不亚乃兄:1975年,他成为国际体操联合会指定专家;1990年,他又作为非洲体操联合会创始人之一载入史册,并将和哥哥一起出席北京奥运会。看来拉扎里兄弟的体操生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虽不是顶尖运动员,却是第一流的体育活动家。



………【军舰制造:中美分庭抗礼的时代即将到来么?】………

    12月13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盖瑞。罗海德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表示,对中国蓬勃发展的造船业“表示担心”,因为中国造船业近年来增长迅速,变得极富竞争力,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将超过韩国,成为世界造船业霸主,同时,他对美国造船业和造船能力“竞争力的每况愈下”表示忧虑。

    更耸人听闻的则是共和党参议员杜肯。亨特的论调,他认为,中国“每年建造500艘商船,而美国仅300艘;中国每年建造3艘潜艇,而美国仅1艘”,且中国每年4。8万吨钢的年产量也是美国的差不多5倍,如果这种造船能力“迅速转化到军舰制造”,则“会使中国海军战力超越美国海军”。说来类似论调在美国颇有响应者,如海军学院教授迪恩。凯拉就称中国舰艇建造的新技术采用“几与美国同步”。这一论调甫出,就迅速传播,不但在美国,也在法、德等国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在中国更是争论得热火朝天。

    那么事实究竟怎样?中美两国在军舰制造方面分庭抗礼的时代,真的即将到来么?

    作战部长口中的真相

    和国内外某些舆论的辗转渲染不同,事实上作战部长罗海德这位美国海军最高军职负责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表态是相当谨慎的。

    中国造船业近年来的确增长迅速。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2006年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今年前3季度120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2006年,中国造船业世界排名第三,仅次于韩国、日本,市场份额自17。6%升至23。5%,预计到2015年年造船完工量将达2400万载重吨,市场份额将升至35%,从而逼近日、韩的产(2006年韩国市场份额正是35%)。

    与之相比,美国的造船业显得景象暗淡。

    clarkson根据手持订单量统计的世界造船百强,日本占28家、中国27家,韩国虽仅14家但前10名占了7家,美国仅6家,前30名内竟无1家入围,著名的英格尔斯造船厂1977年拥有员工2。5万,如今仅1万左右,另一家著名船厂纽波特纽斯船厂则干脆自1998年起退出商船制造行列。尽管美国政府于1998年推出“造船能力维护协议”,为本国船厂建造商船提供新的补贴,且保护性的“琼斯法”(从事美国港口间商业承运的船队必须为美国所有、由美国建造、全体船员必须为美国人)一直有效,但年商船完工吨位长期在100多万载重吨、甚至几十万载重吨的低标准徘徊,许多美国航运巨头都大量外购船舶,甚至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大批航运公司连修理都宁肯送去国外。

    可见,罗海德部长的忧虑,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事实的:中国的造船能力在迅速提高,且有可能赶上或超过韩国,而美国的造船业的确缺乏竞争力。作为职业军人,他仅对这一现象含蓄地表示“担心”,而未作更多诠释,说他“惊呼”中国海军舰艇制造能力如何,其实是一种误传,尽管罗海德部长未必不纵容甚至欢迎这种误传。

    但他所言并非句句都是真相:美国的“造船能力”绝非每况愈下:美国26家主要造船厂共拥有船台69座,船坞45座,其中能造20万吨以上船舶的5座,最大的达39万吨级,不论军船、民船设计、建造或船舶设备配套能力,在世界都当之无愧名列前茅。与之相比,中国能造20万吨以上船舶的船台(船坞)仅两座。

    参议员的错账

    真正提出中国舰艇能力即将威胁美国的是亨特参议员,可惜他的账本错乱得不堪入目。

    如果仅就商船而言,5:3的中美比例恐怕他还算少了(前面已有对比),但中国制造商船能力真的能“迅速转化为军舰制造能力”么?

    应该承认,中国近年来在军船制造水平上的确有较大提高,新型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船坞登陆舰等大批下水,但和美国相比,其差距是天差地别的。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均衡、最完整的舰船体系,从核动力航母、核潜艇到两栖攻击舰应有尽有,而且近几十年来,众多舰船制造的新概念,如“海上预置舰”、“武库舰”、“濒海作战舰”等,均由美国提出并完善、实施,而中国不但始终处于追赶者地位,且尚不能自主研发一个大国舰队所应配备的全部舰种。

    在舰艇所需装备、设备上,中美之间差距更大。美国已接近拥有海上反导能力,而中国在俄罗斯等国帮助下,才刚刚突破区域防空的门槛;美国的舰用主、辅机不但满足自用,还大量出口,而中国舰船的“心脏病”至今严重:大型水面舰艇所需燃气轮机不得不购自乌克兰,甚至美国(LM…2500);美国拥有从远程巡航导弹到全自动近防炮、从远程对空导弹到反潜鱼雷的全系列海军军械研发、装备能力,而中国海军虽有进步,许多武器却多少带有舶来的影子,如新76舰炮、海红…7导弹等,许多装备至今仍是空白,如航母弹射器,美国已的电磁弹射技术已近实用化,而中国连蒸汽弹射、甚至其前身液压弹射技术尚如云里雾里。

    即使在表面上优势明显的民用船舶领域,中方在“内功”上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美国早在一战前就采用部件预制法造船,在一战中实现了船舶预制件标准化生产,而中国即使在最新的《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还强调要加速发展船舶分段建造能力,以适应船舶大型化需要。

    美国不但能设计、批量建造复杂的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油轮、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科技民用船舶,还开发出一系列如“五大湖型”、“巴拿马型”等国际规范性的标准船型,而在高科技船舶建造方面中国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