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多里瓦尔率先走出一步“偏棋”:他父母是海地移民,因此他设法取得海地国籍,并代表后者参加2000年奥运,获得第七名,次年又在埃德蒙顿世锦赛摘下一枚铜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兄弟图科尔在多里瓦尔“跳槽”后一年就加入了西非小国利比里亚国籍,反正这个国家原本就由当年美国回非自由黑奴建立,身为美国黑人的图科尔攀个亲戚一点不难,只可惜他运气着实不佳,跳槽不久就受了伤,在埃德蒙顿世锦赛上只杀入第二轮,就以小组第五的成绩黯然出局,很快便淡出田坛。
有了两位兄弟的先例,马修斯…尤达自然对这一套驾轻就熟,他宣称“突然发现”自己的爷爷奶奶是苏丹人,就算不是,“反正咱们黑人的祖宗肯定来自非洲”,也不能算外人,加入苏丹籍,为苏丹比赛,那是名正言顺的。
当然,他这么急吼吼改换门庭也不光为了学朋友的样,那年1月,已听见自己有望入选美国奥运阵容的他兴奋过头,在特伦顿(Trenton)一带开着自己的雪佛兰横冲直撞,结果因为路面“黑冰”打滑酿成车祸,腹股沟受伤,并被踢出美国奥运阵容,不愿充当奥运看客的他便在两个好朋友的启示下,玩了这手“寻根”的把戏。
苏丹在体育上一穷二白,又急于出成绩,自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也顾不得计较什么伤病,当年9月,就同意授予马修斯…尤达苏丹国籍,并允许他以双重国籍人的身份,代表苏丹国家田径队参加国际比赛。
心无旁骛的马修斯…尤达留在美国专心养伤,并尝试恢复状态,2003年6月,伤愈复出的他在美国加州一次比赛中跑出13秒51,这让他觉得实力恢复了七、八成,可以试着去非洲抖抖威风了。
2004年7月15日,他首次以苏丹选手的身份出席正式国际大赛——布拉柴维尔第14届泛非田径锦标赛,虽然13秒70的成绩实在算不上出色,可素以力量、耐力性项目见长的非洲田径届原本就缺乏需要高技巧的110米栏好手,结果他轻松夺魁,第二名南非人伯恩斯比他慢了整整0。1秒。
廉价的胜利让苏丹奥委会和马修斯…尤达彼此都非常满意,大有伯乐遇上千里马之慨,后者随后在奥委会支持下频繁去欧洲参赛,为迫在眉睫的奥运热身,8月初,他在布达佩斯跑出13秒59,自信状态调整得差不多了。
半个月后,奥运比赛开始了,马修斯…尤达在小组赛中以13秒47名列第一,并打破全国记录,令苏丹人欣喜若狂;不料一个月内频繁参赛和小组赛的过早发挥,已耗尽了马修斯…尤达的潜力,结果在半决赛中他竟只跑出13秒77,在8名选手中垫底。
这年10月,在奥运会铩羽而归的马修斯…尤达参加了阿尔及尔田径大奖赛,预赛中他跑出13秒45,再度刷新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但在决赛中他旧伤复发退场,此后伤病缠身的他竞技状态一落千丈,直到2005年5月才在多哈大奖赛挽回一点面子,以13秒65获第二,可紧接着他再次受伤,当年8月,他最后一次代表苏丹,出现在赫尔辛基世锦赛赛场,结果15秒43的成绩让他连小组都未迈过,此后他黯然退役,并从苏丹消失。
苏丹人为提高奥运成绩对马修斯…尤达言听计从,百般迁就,结果只换来一枚成色一般的非洲金牌,和一个奥运小组第一的菲薄战绩,甚至还不如84年本土选手古达的那个第10。残酷的事实再次提醒一些体育弱国:雇佣兵带不来荣耀
………【从“葡萄危机”谈起】………
不久前,加拿大各大超市一向热卖的美国加州产紫葡萄忽然无人问津,原来该国马尼托巴省一位居民在超市中买了一袋紫葡萄,回家后却因藏身葡萄中的毒蜘蛛蛰手不治身亡,该消息被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一夜间传遍全加,短短几天功夫,消费者谈紫葡萄而色变,不但使全国众多超市此前进货的紫葡萄烂在手里,也让原本的畅销品一夜之间变成滞销货。
倘这事发生在中国,情况八成会颇有不同。
有些人会认为,这紫葡萄热卖几十年都没出什么事儿,如今虽出了个把蜘蛛,蛰死个把人,所占比例毕竟微乎其微,或者换言之,99。9%的紫葡萄质量都是合格的,对人身都是安全的,抓住个别偶发事例大做文章,岂不是以偏概全、不顾事实?至少也是小题大做吧?
或者还会有某些部门和个人迁怒于媒体:明明成千上万的人吃了紫葡萄都活得好好的,死的只有一个,这些好事的电视台、报刊偏偏对准这一个案狂轰滥炸,这分明是蓄意炒作、制造事端、唯恐天下不乱么,这分明是罔顾社会影响和食品生产厂家利益的不实报道么。
按照上述逻辑,就应该控制媒体,阻止他们挑三拣四,对“葡萄危机”大做文章,甚至封锁消息来源,让蜘蛛事件尽可能“恶声不外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至少也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鼓励他们多刊登正面信息,多写紫葡萄如何味美质优,多写吃了紫葡萄不但没事反倒身心愉悦的99。9%,惟如此,才能实现社会效应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么。
可在加拿大却并非这样。针对“葡萄危机”的媒体大轰炸不仅没遭到有关方面的责难,国营的加拿大广播公司且据此发出公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吃紫葡萄时留神毒蜘蛛,以确保自身安全。这似乎有些唯恐人之不知的意思了。
其实并非“葡萄危机”如此,这几年,加拿大食品市场先后出过“牛肉风波”、“冻鸡风波”、“强生婴儿奶粉风波”等等,每次事件的进程都大同小异:个案发生-媒体披露-更多媒体炒作-消费者强烈反应-有关部门及时跟进,几乎每一次,卷入“风波”的食品,其安全问题都可以用个案、偶然来解释,但同样几乎每一次,有关方面都未曾以“大多数是安全的”为借口加以搪塞,更未以此为由,对曝光“炒作”的媒体大张挞伐。
说穿了道理再简单不过:食品安全关乎消费者健康、甚或性命,对于整个群体、整个社会,出事的也许的确是99。9%,但对于具体任何一个消费者而言,只要不幸摊上,那就是100%的不幸。在人的健康、人的生命面前,任何理由都只能退居次要,针对食品安全的媒体轰炸固然让某些人不爽,但也不能成为因噎废食的借口。
想来在这些媒体的出发点未必都是善意的,其报道中也未必没有炒作或失实的成分,但加拿大人并未因此忽略了这类报道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有利一面,更没有以此为由打压和限制媒体。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在国内,呼吁在这方面“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要求本国甚至各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声音也不时传出,这种认识当然不无道理,但有关部门更应时刻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加拿大人对待“葡萄危机”的事例中,领悟到一些应对类似问题的普遍性规律和经验。
………【非洲的政治谋杀】………
在当代国际政治版图上,非洲是一块年轻的大陆,除了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其它国家都是在20世纪后半叶才相继摆脱殖民统治。然而这里却很快成为政治谋杀和暴力最普遍的大洲,据上世纪90年代一位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统计,几十位非洲独立运动领导人和开国元首中,得到善终的不过半数左右。
造成非洲政治谋杀成风的原因是复杂的。
由于长期殖民统治,和殖民时代结束后旧宗主国随意划分边界,造成许多原本同一个民族、宗教的民众被划分在几个国家,而另一些原本长期敌对的民族却被强捏在一起,造成诸多隐患,许多著名的非洲政治谋杀事件都与此有关。如英国在上世纪中叶将伊博、豪萨和德鲁伊三个民族拼凑入尼日利亚联邦后匆匆抽身,不久后这三个民族间矛盾激化,伊博族将领伊龙西刺杀豪萨族总理巴勒瓦自任总理,本人很快又被一批豪萨族军官刺杀,愈演愈烈的部族冲突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和3年多内战,造成百万人伤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的惨剧;在有些地区,殖民者出于统治的便利,人为扶植某个部族打压另一个部族,造成部族间的矛盾和对立,殖民者走后这种对立便很快激化,酿成政治暗杀和暴力。如在中部非洲卢旺达、布隆迪,比利时殖民者扶植图西族为代理人,压制胡图族,两国独立后两族矛盾迅速白热化,尽管两国领导人冷静地认识到国家安定的重要性,并主动会晤寻求和平解决,但狂热的民族极端分子却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激化冲突,竟于1994年4月6日击落了正从和平谈判中赶回的、载有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导致两位总统当即死亡,这一事件迅速导致暴力蔓延,造成高达百万人的死亡。
在冷战期间,由于争霸的需要,东西方两大阵营纷纷在非洲扶植代理人,进行所谓代理人战争,而采用政治谋杀手段对政敌实施肉体消灭,自然也是常见手法之一。如刚果(利)(即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独立后,总理卢蒙巴实行民族自决的政策,美国担心其倒向苏联阵营,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亲自指使刚果(利)分站站长德夫林,指使后者用100万美元现金收买刚果(利)总参谋长蒙伯托,后者在1960年底发动军事政变,逮捕并于次年杀害了卢蒙巴总理。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在1974年被推翻,一年后死于非命,原因虽然很多,但前苏联通过代理人门格斯图染指这个美国盟邦,则是最主要原因。
由于被殖民统治打断了历史进程,使得许多非洲国家的政治生活不完善、不健全,容易出现独裁者、政治强人,这些人一旦大权在握,为消灭异己,常常采用政治谋杀的手段,如上世纪70年代名噪一时的两位强人——中非帝国皇帝博卡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