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忍住朝他脸上吐唾沫的冲动,大喝道:“住口!”
眼看两人就要冲突,英武帝在上面轻哼了一声。这才收敛些。
另有那反对的人,不是因为和亲的问题,而是认为秦霖居心叵测。若答应他,便是养虎为患,跟赞同的人辩驳起来。
左右宰相、六部尚书、张杨等人则没有轻易发言。都蹙眉沉思。
乱了一会,英武帝对旁斜了一眼。
内侍立即上前尖声道:“肃静!”
等殿内安静下来,英武帝这才伸手道:“众卿家平身!此事当从长计议。先听安国使臣如何说。”
众臣纷纷起身,看向杨真和曾鹏。
杨真一整衣衫,上前跪倒,大礼参拜英武帝。
等皇帝赐平身后,方才起来,站在大殿中央,对英武帝和众臣道:“吾皇早已预知大靖朝中有人会反对此事。然吾皇是诚心归顺大靖的。为释诸位心中疑惑,请皇上和诸位大人只管询问,在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英武帝沉声道:“请众位爱卿先行询问。”
立即就有人上前道:“灭了安国更干净!”
杨真道:“安国岂是容易灭的?想必前方的战报已经传回来了,可见一斑。这还是乌兰克通经营日短,若是我安国北方,只怕玄武王就没这么容易进入了。”
另有人道:“正是如此,才更不能放了秦霖,以免养虎为患。”
杨真笑道:“这位大人,且不说大靖能否灭了安国,能否擒住吾皇,就算二者都如愿吧,在下想问一句:偌大的北国,交由谁人管理?”
那人傲然道:“我大靖人才济济,皇上英明神武,还怕没人治理北疆?”
杨真点头道:“确实如此。然大人岂不闻‘鞭长莫及’乎?北国之地,异族彪悍,非有大能力者不能治理。若朝廷派玄武王、白虎公那样的人镇守,谁知若干年后,会不会养出一方霸主,成为玄武皇、白虎皇?又或者其他什么皇!古来造反的乱臣贼子一开始那不都是忠臣良将,只是后来情势变化,禁不住诱惑罢了!”
众人听得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
“而吾皇就不同了,北疆本就是他打下的。至于说养虎为患,”杨真转对英武帝躬身道,“以英武帝之睿智,根本不惧,众位大人又何必担心?吾皇也正是因为英武帝乃少见明主,才甘心臣服。换一个人,岂会归顺,又岂敢归顺!”
杨真侃侃而谈,将各种利害剖析清楚,又特别言明道:“吾皇不想逼婚,一定要郑家自愿嫁女才行。因此,来之前吾皇交代在下说,若是郑家不答应这门亲,安国虽不会向大靖称臣,但为了天下苍生,愿与大靖和谈,使两国从此止息干戈,互不侵犯!”
此言一出,从英武帝到百官都怔住了——人家并非一定要归顺,而是公然为了郑家女,以一国下聘!
第607章 挡不住的算计
为了一个女子,甘愿不当皇帝,真乃千古奇闻!
无数朝臣以为,这是秦霖的阴谋诡计。
赞同者则认为,就算是诡计,大靖也没有任何损失,不过送一女子罢了,因此一力主张同意,反正又不用他们出女儿。
黄豆听了怒不可遏,逼到杨真面前,冷笑问道:“秦霖用这等低劣手段,真当我大靖朝中无人吗?谁不知安国成立日短,急需巩固根基,他此举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杨真摇头笑道:“是不是缓兵之计,只等前方新的战报传来,那时便知。还有,我安国要巩固根基,大靖难道就停滞不前了?假以时日,大靖会更加昌盛,何惧安国?”
言毕,他又转向英武帝,躬身道:“吾皇言道,若皇上答应此事,他将在天下人面前立誓:此生都会忠于皇上,永不背叛!至于身后事,吾皇笑说,再防范也没用的,别说子孙相争了,若是秦家后世不能出明主,便是江山也会被异姓夺去。”
英武帝听了眉头微动。
黄豆接道:“以后的事谁能预料,眼前就要永绝后患!”
杨真回道:“这世上从没有‘永绝后患’之事,有的,只是明主的治理手段。绝了青龙王,还有玄武王、白虎王……那皇上是不是该将所有能力卓著者都清除,以绝后患?”
黄豆大喝道:“郑家和张家对大靖忠心不二,岂可与秦霖相提并论?”
杨真笑道:“乱臣贼子若不先当忠臣良将,哪来的机会积攒势力?这忠奸只在一念之间。似英武帝这等明主临朝,没有人想当乱臣贼子,因为他没有机会!”
其他朝臣纷纷插言,吵嚷不休,没个定论。
英武帝见再没有别样新意见,遂宣布散朝,择日再议。
散朝后,他留下王相冯相和六部尚书等人。去御书房商讨此事。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御书房内,英武帝一反金殿上的沉默,目光炯炯地盯着这些股肱重臣发问,不容他们再推脱。
众人见避不过去了,只得回答。
不出意外,依然有赞成有反对。
赞成的占据多数,认为这是大靖建立天朝大国的良机,“就怕郑家和张家不答应。”
张杨赵耘等人则反对,认为这是秦霖诡计。
王相见皇上将目光投向自己,遂正容道:“皇上。臣以为。这不光是国事。还牵连皇族家事。皇室能否接纳秦霖,至关重要!”
若皇室接纳秦霖,他就是大靖的青龙王。
那时,郑家就算不满意这门婚事。也不是没有转圜余地;若单以和亲来论,则性质不同,郑家肯定不愿意。
英武帝听后微微点头,沉吟了一会,挥手令众人散去。
随后,他又命人招来宗人府宗令赵王,以及肃亲王、廉郡王等一干皇室宗亲,商讨此事。
依然是有人反对有人赞同,吵闹不休。
赵王忽然大声道:“皇上。臣有句实话讲。”
英武帝忙道:“请皇伯父讲来。”
众王爷也都停止争吵,把眼光对准年过六十的赵王。
赵王咳嗽一声,郑重道:“此事看似疑难,其实简单的很,咱们不能被表象蒙蔽了。”
肃王诧异地问道:“何为表象?”
赵王道:“表象便是:满朝文武都觉得。不能放过秦霖,生恐被他钻了空子。可是,他们就没看到:安国是秦霖打下来的,我大靖尚未攻取占领!更不知能否攻取!也不知何日能攻取!等攻取后如何治理更需要皇上去操心等等!”
众人听了不住点头。
“简而言之,安国对于大靖来说,还是画出来的饼。”赵王接着道,“皇上要拒绝秦霖送来的饼,却耗费国力财力另外去抢;等抢到手后,不管派谁去治理那地方,依然避免不了忠心的问题。那又何必费事?倒不如答应秦霖的条件,横竖俭省些国力。至少,安国是在我秦氏一族统治下,便是太祖皇帝在天上见了也喜欢。”
听了这条理由,众人静了一瞬间,又哄然争论起来。
有人道:“那将来若是秦霖有反心……”
赵王反问道:“派谁去能放心?本王说句不该的话,便是皇上派本王去,也要小心日子久了本王会谋反——”英武帝听了不禁莞尔,众人也都笑起来——“再说,本王也没本事把那帮异族管好,倒是秦霖有手段和根基。皇上天威只要能压住秦霖便罢。”
廉郡王问道:“可是郑家一旦与秦霖结亲……”
赵王截断他话道:“哎哟我的五弟,他能娶,皇上就不能娶了?皇上该选妃了!张家还有好几个女儿呢。再说,郑家、张家在大靖已经位列王公,他们怎会去帮秦霖——落个谋反的罪名不说,秦霖还能封他们更高的爵位不成?还是他把皇位让出来呢?”
众人都觉有理。
英武帝看着赵王,眼中露出赞赏的目光,沉声道:“朕就是如此想的。如此一来,两国停战,于天下苍生和黎民百姓都是福音。更有一条:从此我大靖便统帅这天下无尽疆土,列祖列宗见了必定心怀大慰!”
他站起身,张开双臂仰头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秦霖创立安国不易,朕就信他一次。若他真能安心为大靖镇守北疆,朕绝不做屠戮兄弟之事;若是他耍诡计,朕再下手,也不会觉得愧对祖宗了。”
赵王等人急忙跪下,高呼“皇上圣明!”又赞皇上襟怀如海,乃少见明君,真大靖之幸也!
英武帝微微点头叫起,一边道:“秦霖求和之意明显,不管郑家是否答应这门亲,两国停战是一定的了。”
立即有人不满道:“为国嫁女,岂容郑家推脱!”
肃王忙道:“郑家只有一女,若是嫁去那老远的地方,老公爷和夫人当然舍不得;况且秦霖跟郑家有仇怨在先,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英武帝道:“此事需从长计议。诸位先去吧。”
赵王等人退下后,英武帝独坐沉思。
秦霖算计得一点都没错。他抵挡不住这诱惑。
秦霖若在大靖,英武帝当然不能容他,可他已经在北方另创了一片天地。去国号、称臣、纳贡,不费一点力气,大靖就能将安国收入囊中,且无需费心其后的治理,这样的诱惑,对一个雄才大略的英睿之主来说,那是致命的!
不然,费心剿灭安国。徒耗国力不说。后患也无穷。
可眼下麻烦的是。郑家轻易不答应这门亲。
郑家若不嫁女,则秦霖不肯臣服。
臣服与不臣服,区别可大了:纳贡还算小事,去国号和向大靖称臣。虽只是形式,却有着非凡的意义——意味着大靖一统天下!
沉思良久,英武帝吩咐传翰林学士郑旻来见。
黄豆进入御书房,参拜皇帝后,便静候吩咐。
英武帝温声问道:“郑姑娘可安好?”
黄豆忙躬身道:“有劳皇上动问,臣妹还好。但此行却差点丢掉性命呢!”
英武帝“哦”了一声,问道:“怎么回事?”
黄豆就将高凡派人暗杀紫茄的事说了,又跪下哭道:“皇上,若是为了大靖。微臣兄弟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然我郑家这一代就这一个女儿,万万不舍将她远嫁,更何况是嫁给郑家仇敌!在那虎狼之窝,她怕是活不了几年。可怜她……”
一旁的太监低下头,他觉得自己鼻子发酸。很想哭呢!
英武帝见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