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太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第一太子-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个多月来,是赵旭最累的时候,每日要听大臣们给他汇报情况,自己身体力行的处理政务,偶尔高桂英他们来和他说说笑话,日子还行。

    “报,捷报皇上大胜。”清晨嘹亮的叫喊声音打破了汴京的宁静,这是从北方前线来的捷报,大宋战胜了。

    等到上午的时候一份详细的战报又送到了,赵旭拿着细细的看了起来:

    赵匡胤跟李筠打得很辛苦,而且第一仗就输了。事实上,李筠最大的优势不是天时或者人和,他的司令部风水很好,他占了绝对的地利。

    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之脊,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是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他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谋远虑之辈,问题是,李筠特别跟历史上的项羽相像,刚愎自用,不听人言。

    他骄傲的说:

    “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不平哉”李筠的开局不错,他的第一战即夺取了泽州城。

    泽州,在潞州之西,面向太行山,这时李筠的局势好得无以伦比―,只要冲上太行,赵匡胤就再也没有办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险,一冲而下,直接就可占据黄河上游,进而控制沿岸的永丰、回洛、河阳等几乎所有的重要粮仓,断绝宋朝都城开封的漕运之路。

    国家无粮,心中发慌,而且赵匡胤刚刚得国,人心不定。就算是他已经根深蒂固都没法维持统治!

    消息传来,赵匡胤慌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以战迎战,必须取胜!命令驻兵河北的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石守信与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立即率军火速进讨。

    一定要快,不让李筠破关而进河南,而这时,北汉皇帝刘钧也加入造反行列,已经亲自率军出太原来援助李筠。

    赵匡胤他亲自挂帅,日夜进军,马不停蹄,赵匡胤决心抢先爬上太行山,可是李筠却还在太行山脚下跟刘钧两个不清楚。

    本来李筠听说刘钧亲自带队来支援他还很高兴,没想到他一见刘钧就惊呆了,虽然自己经常和北汉交手,但是这一次自己真的是惊呆了。

    堂堂皇帝陛下只带来了几千残弱人马,别说打仗,出去走一圈都要组织好半天。

    刘钧一直靠契丹人过日子,不管刘钧怎么说这件事李筠就是不许契丹人沾边,这是原则问题!

    绝不松口,李筠还鼻涕眼泪的一口一个“忠于周室,不敢畏死而臣宋”,就这样,谈来谈去,李筠从刘钧那里得到的全部支援就是几千名老弱残兵、一个西平王头衔、还有一个军事代表。同时承诺后面还有援兵。

    李筠谈的口干舌燥,赵匡胤却不耐烦了,石守信和高怀德马上就到了,在结盟地点太平驿不远的长平附近,双方大规模的第一次接战,河东军死亡三千多人,泽州面临失守。

    这还不算什么,但接下来就麻烦人物来了,宋朝驻真定的二号军事人物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以及彰德军留后王全斌已经出动,正向泽州迅速靠拢,并且陕西、京西等地兵马也已经完成集结,随时准备对李筠的老巢潞州发起全面的攻势。

    而且赵匡胤已经豁出去了,赵匡胤把手里的所有家当都押上了,并且他本人也率禁军从开封出发,急速渡过黄河,直扑巍峨险峻的太行山。

    形势很严峻,全国准备跟李筠一样想造反的人们都在盯着这俩,开封现在是空城,如果赵匡胤不能短时间拿下李筠,李重进随时会给他致命一击。

    赵匡胤全力作战,终于攻破泽州,李筠举火****,赵匡胤顺势而上,一路招抚各地官员百姓。处处纳降,最后到达潞州,李筠的儿子李守节可是一点不守节,小伙子很聪明的选择了投降,受到了赵匡胤的厚待。

    就这样,短短一个月,就平定了河东,赵匡胤继续找下一个对手李重进练习去了,所谓下河东,不过是一个月的时间而已,象模像样的打了一场泽州而已。

    李筠越当时是这样想的,留下儿子李守节守卫上党而自己率兵南征。

    不料宋太祖已抢先一步,派遣大将石守信和慕荣延钊等两路出兵夹击李筠,慕荣延钊北出长平首战打败李筠的军队,斩获三千人。

    紧接着,宋太祖御驾亲征,同石守信等会师,在泽州以南打败李筠的三万主力部队,李筠被迫北还坚守泽州。

    宋太祖亲自督战,攻下泽州城池,李筠赴火****而死。他的儿子李守节在上党投降,这样一来第一个反对北宋的老军阀被铲除了。

    到死的时候他还在等着刘钧的援军,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这真是最大的坑队友呀。

    这下子李筠真的是被这个比猪强点的队友给玩死了,人家还坐着坐着人家的皇帝,可李筠却是身手异处了。

    赵旭看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父皇真是英勇无比呀,这么短的时间就平定了李筠的叛乱,诸位大人都看看。”赵旭是一脸的得意,好像给他打了胜仗一般。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位大臣甭管心诚还是不诚的都是高呼着万岁,这样的马屁不拍白不拍。

    “孤决定给父皇他们来一个盛大欢迎仪式,庆祝的我大宋的得胜。众卿觉得怎么样?”

    盛大的欢迎仪式还不是要花很多的钱,一向花钱谨慎,特别是花国库的钱更加谨慎的王溥不干了:

    “太子殿下,这皇上未必会答应的,皇上绝对不会赞成您把国库的钱财用在这上面的。”

    “王大人这就是你的不对了,皇上凯旋,这是我们臣子表达对皇上敬意的一种手段,难道就不应该吗?”王溥的话刚说完陶谷就跳了出来。

    陶谷自从在赵匡胤登基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了禅位诏书,深受赵匡胤的器重,目前已经暂任礼部的尚书了,不得不说是个高位。

    “陶大人,老夫有没有说不敬重皇上,只是……”

    “好了,两位爱卿,你们就不要争论了,我也没有说要大费周章,我的意思就是在北城门的靠右边的位置上,建造一座门,就像牌楼一样的们,名字就叫凯旋门,这是给有功将士的特殊荣誉,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的,只有那些立功的将士才能从此门过。”

    “我猜想这样比奖励钱财还要有用,军人们有的时候要的就是一种荣誉”

 ;。。。 ; ;
第九十七章 偶遇
    在这个时代当兵打仗胜了的话自会有封赏的,这些无外乎是封官赐爵,赏钱,但是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很多的人的功劳不太高,也就只能赏点钱什么的?

    但是经过凯旋门就不一样了,在全城百姓的瞩目下,有功的将士可以从这里走过,然后再进城,有一条必须是有功的将士,这就给他们很大的虚荣心,这比直接赏赐钱财效果要好的多。

    尤其对于那些功劳不大的人来说,这是极大的荣誉,可以给他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经过赵旭的一番解说,大家总算明白赵旭的意思了,这一招高呀,可以让士兵有很大的动力,没有说的大家都是赞同,距离皇上回到汴京还有十几天,赵旭很快吩咐下去,相关的人员准备去了。他自己则是没有什么事情了。

    这一日他带着董镇海和刘擒虎他们在城中溜达,当然陪同的还有苗训。按理说现在的刘擒虎和董镇海应该是很忙才对,他们现在的身份再给赵旭当护卫是有点大材小用了,不过他们就乐意这么做,再加上这天他们也没事,就厚着脸皮来了。

    此时赵旭的一行人就在汴河的码头,汴河也就是通济渠,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一段。

    隋炀帝的时候,征伐河南淮北等数万的命中,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它是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根据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流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

    到了现在汴河是国家漕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江南的粮草大部分就是经过这汴河运到北方的。

    赵旭一行人正在一旁看着码头上的情景:

    看到码头上人口稠密,商船云集,好不热闹。旁边又有茶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

    向远处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人拉纤,有的人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看来是正要出货。

    也有的靠岸停泊休息,更多的是正紧张地卸货,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所以也不知道是谁这么有眼光的娶了彩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

    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

    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也许是单纯的看看这种景色罢了。

    在彩虹桥的两边也是一副热闹的景象,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一行人看过码头再次回到了城内,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即使是现在也没有这么热闹。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