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红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梨园红颜-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剧本出来了吗?”

  “初稿是出来了,我正修改着,题目暂定为:爱就没商量”

  “这是一个什么题目,象话剧了。”童童皱了皱眉。

  “其实京剧早该走出实验的一步了。”欧阳说。

  “对了,你有雪涛家里的电话吗?我想邀他来帮忙设计几场唯美些的舞台场景。”

  “他的毕业创作还没完呢,还要画正觉寺的壁画稿,忙得过来吗?”

  “哦,刚才还取笑我,现在就护着他了?”

  童童脸上飞起红晕来,“电话我到知道,只是放在家了,一会儿取下来告诉你。”

  “不忙,等过了年吧。”欧阳笑起来。

  “倒是青年剧团先走出了这一步了。”童童心里暗暗思量着。

  其实这样的风言风语已经传了很久:市里正计划裁撤京剧团。

  早在上学期初,戏剧学校已经停止招生了,传言是市农校扩编,要升格为农大了,希望把戏剧学校并成农大的一个分支艺术系或艺术学院。戏校领导自然是高兴,从一中专院校提升为囊括专、本科院校,确实是个机会。关键是目前戏剧学校的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剧团现在不紧气,学生分配不下去,毕业生走向社会大部分就要改行,几年的功说荒废就荒废了。

  今后戏剧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调整了,逐步扩大声乐、器乐、舞台美术、戏剧理论的学科设置,戏曲专业面临萎缩、裁撤的可能。

  如今剧团里副高以上的资深演员都被要求写些关于剧团的整改报告调查,像是年后既有大的动作。形式逼得这些个老艺人们都纷纷坐不住了。

  用逢春的话说:如今剧团已是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了。

  二团是青年剧团,在年底已经提出“革新”的话题。

  戏剧要不要改革,这件事整个羊城戏剧界已经争论了很多年。

  市京剧团分出两套班子,一团都是老京剧团的班底,固守传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老祖宗的东西动不得,原汁原味、地道正宗那才叫戏。

  而二团则属于改革派。李淑芳从戏校调至青年团代理团长,多年的教学实践让她认识到:戏到底是靠人传承的,要做到原汁原味谈何容易。毕竟,谁也没见过200年前的人是怎么唱《牡丹亭》的,今天的人演戏,一定需要有今天的味道。

  对于李淑芳提出的“革新”,逢春是大不以为然。他认为这是一场“雅”与“俗”的抗争。事情闹到现在,剧团的生存都难以为继了。在剧团面临被裁撤的边缘,正是剧团同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时候,可剧团内部还在为“革新”的话题而分裂,这着实让他感到揪心。

  “我在给市里的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剧团是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的。”逢春道。

  “我想,正是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李团长才会提出革新的倡议的。”童童道。

  童童曾经从燕子嘴里多少听道些欧阳与他的小姨李淑芳的关系并不融洽,只是不知道李淑芳到底掂量了多长时间,才下定决心要请欧阳帮这个忙的。

第四十回 龙灯(二)
这时卖咖啡的小姑娘飞也似的跑进店去:“龙灯来了!龙灯来了!”

  “快,点爆竹!迎灯!”老板娘一脸喜庆,风风火火的张罗开来。

  年轻的店员在门外支起竹竿,上面早盘好一挂红头鞭炮,老板娘一声令下,霎时鞭炮震天,烟雾缭绕,空气中弥漫起土硝的清香,这是春节里独有的气息。  

  童童和欧阳也凑身迎过来看。

  张书力是闹春队伍的总管加司仪,此时正冲着老板娘拱手唱词呢:“新年好!新年好!鞭炮迎得财神到,愿兴鲁书店生意兴隆,日进斗金!”

  老板娘早从店员手中取来红包递到张书力手中:“同喜!同喜!大家共同发财,事事顺心!”

  书力把红包往空中一举:“老板娘赏了,大伙加劲舞吧!”

  “加把劲了!”二十多个小伙子齐声叫起来,一时间金龙起舞,彩狮跳跃,锣鼓鞭炮响成一片,老板娘回头对店员道:“凡今日来本店购书的顾客,免费茶水招待!”

  “好勒……”

  兴鲁书店书店门前又是一阵的欢腾。

  书力挤进人群,朝着俩人走过来:“你们也在这!”

  欧阳笑道:“来书店看看有什么好书,碰巧遇上了。你刚才的两句贺词唱得极好呢!”

  书力道:“一天念几十遍,舌头都大了,不过瞧着大伙喜气洋洋的,真是过瘾。”

  “想是接红包过瘾吧。” 童童笑起来

  “打住,打住,大过年的……”书力笑着摆了摆手。

  正说着话,前边百货商场放起鞭炮迎灯,队伍便缓缓往前舞去,张书力重又挤回到队伍前,指挥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红底金幡往百货商场前的小广场行进,半路又折回来冲着欧阳道:“别光顾着玩,下午馆里卸完灯要加餐的,你不是在新写了一个本子吗?我介绍几个文学泰斗给你认识,大家聊聊,到时一块儿吃个年饭!”

  欧阳向他挥挥手,他便挤回人群中去了。

  “也是个地保式的大忙人。”童童冲着他的背影笑道。

  龙灯过去之后,地上剩下厚厚一层鞭炮炸开后的小红纸屑,随着微风轻轻的在地面上滚动。

  “每年过年,每年都是这样的热闹!”欧阳感叹道。

  “记得小时候还热闹些,有踩高跷,面壳舞,还有庙会,各种小吃、玩意应有尽有。”

  “是啊,想想倒是挺让人神往的,可惜现在看不到了。”

  “也许是从前小的缘故吧。总觉着过年吗,毕竟不同于往日。”

  童童说这话时,正用脚尖轻轻去踩那些被风吹得四处滚动的小红纸屑,她心里想的却是别的事情。

  童童如今也正面临毕业,未来的形式对她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困惑。

  “还不知年后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她不由轻轻地叹了口气。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十一回 少年狂(一)
传言演员因为惯演人生,所以大都喜怒不形于色。如今好多影视明星,小小年纪就大红大紫了,身边花边新闻不断,在屏幕前却依然是泰然自若,一副曾经沧海的样子。

  而李淑芳却是截然相反的,虽说已是人近中年了,说话行事依然是火辣的性格,呼啸来去,旁若无人。

  蝶儿可以说是淑芳的得意门生了,她二年级时就已经上台给市领导表演《牡丹亭》了,反响极佳。

  才一下台,淑芳便拉住了蝶儿道:“刚才你在台上可给我熬了一大碗骨头汤喝!”

  蝶儿大为奇怪,自己一直在台上演出,何时熬了骨头汤了?

  蝶儿原以为老师是在夸她,可瞧淑芳的气色竟是不对,当时就大气不敢喘了。

  淑芳道:“但凡唱工戏所得喝彩,均非砸夯所致。一台戏也不是你一个人在唱,还须与乐队配合严密,相得益彰。自己处处铆劲,那要这些个场面干吗?在台上讲究的是:琴为骨,歌为肉。可如今你的唱腔都盖过了胡琴,即琴为骨,歌亦为骨,不是骨头汤是什么?”

  蝶儿当时只自己一个人在台边抠着衣角,默默流泪。

  倒是上台慰问的市政协副主席王昆拉住了淑芳。

  “还是个孩子吗,小小年纪,刚才我听她唱得相当不错的。”王昆道。

  “十五了!还小?当年我这么大都挑大梁了……”

  学《西厢》时,莺莺初遇张生,蝶儿每不知应做何表情,淑芳道:“盯死他,盯得他发毛。”

  后来饰演张生的柳康,被大家叫做发毛,究其原因,大概也由她所赐。

  杨老每评道:“淑芳素多粗口,然每一登台,东方女性魅力毕现,无人能及!”

  淑芳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那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身,微微隆起的乳。一双娇滴滴的含情目,顾盼神飞。远远看了娇小瘦弱,仔细一瞧,却又不是想象中的排骨峥嵘,妙就妙在在该有肉处依然丰满,四处显出的都是南方女子的风韵。只是不知年近四十了,她竟还有这样的保养功夫。

  淑芳的姐姐李丽芳早先跟着孟萍学老旦,后来嫁给了邮局的欧阳福,当时邮局福利待遇不错,欧阳福又四处托人,终于把李丽芳也调到邮局来。

  当年两人也是小城的一道风景,虽然姐姐调离了剧团,只要闲暇时,淑芳一准拉了丽芳陪她逛街,买衣服、看电影。

  丽芳是早早有了家室的,淑芳却是大手大脚惯了,于衣服首饰上,她是从来不亏了自己。但只看上了,不管多贵都想着买下来。结果闹得满世界都知道剧团的李氏姐妹,如花似玉,大胆泼辣,办事购物都颇有男子气概。

  每有新片上演,淑芳也是场场必到,风雨无阻。她也最懂得引人注目的技巧,当时放电影总在正片之前加演一些教育片、记录片,她看电影总是掐准时候,在正片将演前的几分钟才拉着姐姐进场。入场时姐妹俩迈着轻松的步子,由后而前,高跟鞋响着清脆的韵律,惹得周围的人都侧目以观。

  然而淑芳的工资是有数的,哪经得起她那样的胡乱瞎花,结果总是月前潇洒一阵,月末四处打秋风,丽芳倒是经常偷偷塞些私房钱给她。

  人家把这些个传言四下里说去,欧阳福坐不住了,几次三番的让丽芳劝劝妹妹收敛些。淑芳听了倒满不在乎,一笑置之,依旧是我行我素。

  某晚,欧阳福和丽芳正带着欧阳吃饭,就听得一阵门铃响。

  “哎哟,都吃了半个月的方便面了,人都吃成面条了。”淑芳一口清脆的嗓音,人随声到。

  欧阳福听了就是一邹眉。

  丽芳看着自己的妹子,半是心疼半是怨,也顾不上自己还大着肚子,匆匆下厨房给她蒸鸡蛋吃。结果欧阳也不吃饭了,闹着要蒸鸡蛋吃。

  淑芳风卷残云般吃过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