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甚至可以说,《埋》中凶手的杀人技巧更让人意想不到,而且揭秘的过程充满黑色荒诞。 txt小说上传分享
背后的手(7)
问了下朋友,杨哲还有没有别的书。答案是,杨哲以前是写诗的。朋友还在上初一的时候,十年前了,天天上课抄杨哲的诗。那时候全班传阅,全班人都喜欢读他的诗。听到这真挺困惑的,心想一个人完全放弃了理想的诗,转向更商业的悬疑推理小说。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写作方向?同时想起来《埋》里有一个人物,一笔带过说他曾经也是一名诗人。而就是这个人,是整个庞大阴谋的奠基者。他刮起了血雨腥风。这是不是一个巧合?又或者是一个铺垫?
80后文学产下的怪胎 ——《埋》
这是所有80后的作家们从来没有关注过的一个领域,偏远的落后的村庄,贪婪的金矿矿主,卑鄙的村官,麻木的村民,挣扎在道德线上的黑记者和情妇,还有整天晕头晕脑攥着裤裆里头的枪的警察。天知道杨哲是怎么想起来写《埋》这么个题材的小说的。不过,谁让他是杨哲呢。
80后文学阵营的第一次登场,是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上。而关注到杨哲,就是在这场比赛中,他的那篇继承了希区柯克风格的小说《绳子还是蛇》。当大部分人还都沉浸在个人的小情感中,描述着风花雪月的时候,杨哲却以犀利的笔锋,描述着一个童话王国里的阴谋和欲望。黑色的故事,人性的审判,结尾的大逆转,使得他的作品在同龄人中异常显眼。不得不说,他是80后中最另类的一名写手。
后来得知杨哲出了一本杂文集,听名字就很古怪——《杨哲主义》。从起名就能看出来他的异想天开。但书中讲的却是很现实的东西。主要是讲述,他现实生活中,一些给他留下深刻烙痕的记忆。同样是杂文,短篇,但他和同样擅长写杂文的韩寒却有着天壤之别。韩寒关注的是社会的焦点,无论是拆迁还是*,几乎都是众人的热议话题。而杨哲则把视角放在了几乎没人关注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杨哲写的一篇关于几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用石头子开玩笑似的羞辱和殴打一名弱智的故事。这是我们生活中偶尔能遇到的事情,但没人会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谁教会了这些孩子残忍?他们长大后会怎么样?然而杨哲会关注,这似乎是出于一种作家的天性。可以说韩寒是代表大众的,是被动的,替大众说话。而杨哲只代表自己,但他有他想说的东西。只是凑巧,你会从他的话里看到,感到共鸣。杨哲总能在你一不小心的时候,戳到你的痛处。因为他的文字,于是你多了份思考。
因为杨哲的另类和低调,所以他从不被人注视。但这并不影响,他继续创作。甚至,多年来的沉寂,使得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刻的内涵。相对于韩寒一年一本,杨哲却离上一本书的出版,间隔了八年的时间。杨哲这个名字几乎已经被人淡忘了。但他依旧不急不慢的保持着他的速度。因为,这是他想写的东西。当艺术家面对自己真正想创造的艺术品,不把它尽量完美,他是不愿让它暴露在观众们面前的。
我喜欢这种偏执的人。所以当他的《埋》刚一出来,我就直奔书店。翻了十分钟,看了前两章以后,我坚信,这是一本可以感动中国的书。
青春校园,王侯将相,刨坟挖坑,这就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主体。而杨哲却把目光放在了社会的焦点问题上。在偏远的山区,那里没有王法,那里的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做着肆无忌惮的破坏。而环境最终开始报复人类。这时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想离开这个被叫做魔鬼村的村庄。而他们离开的方法,就是更残忍的压榨别人,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才能搬到大城市去。而那些被抛弃的人,像幽灵一样,沉默,却充满怨念。是的,他们没有权利,也没有尊严,但是当他们盘聚在一起,他们就像可怕的海藻一样,吞噬海里一切生物呼吸的空间。看到这,你会想起什么?我反正是哑然一笑,必须承认,杨哲在深度上,已经超越了80后的所有作家,他离文学的真谛更近了一步。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背后的手(8)
但这又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商业小说。类型非常突出,惊悚悬疑。从故事的开篇开始,一个谋杀案就被捅了出来,一名矿老板被人绑架了,警察介入,开始断案,警察怀疑凶手是大款的老婆,女儿,跟他合作的村官,盗取他秘密的记者,反正看谁都像绑架者,怀疑了一大票人,到后来,所有被怀疑是凶手的人,却神不知鬼不觉的被除掉了,折腾到最后,警察崩溃了,大骂,这一切只有神能做到。当故事结尾解密的时候,杨哲依旧保持着他的黑色。你会恍惚间觉得,这个故事只是《绳子还是蛇》的延续。黑色幽默中带着人性的审判,这就像是血液一样流淌在杨哲的血管里,无论他到哪里,他依旧只能是杨哲。
从他的博客,你能够感觉到,他古怪得甚至有点奇异。当大众都在被《唐山大地震》扇得眼泪直下的时候,他却直言,这只是一部政治讽刺片。所有人都大骂他冷血,他却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由此我相信,这是个固执的人。而这个固执的人曾经声称过,要做一个艺术商人,不赚钱他才不会去动笔。但他却是唯一一个坚持着不写出好作品绝不发表的人。甚至为此,他能忍受贫穷和落寞。所以我最后只能判定,他是个自我矛盾的人。孤独,但却坚强。才华横溢但却不被世人接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奇葩,或者说是一个怪胎。
十年成就了一名作家
作者: 毕伍
在网上读完《埋》已经半年有余,却迟迟没有动笔写书评。 ?
因为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书的东西,里面包含了作者太多的智慧和思考,而沾上书评二字,多半要以读书之后的半腔热血去与作者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智慧去较量。较量的结果会有两种,一种属于不自量力输给作者,这一来又把自己的智力和判断力降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一种是才高八斗把作者驳斥的体无完肤,但却属刷小聪明且胜之不武。思来想去,写书评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难怪现在的人都要收钱写书评,或者将其称之为软文。
我认得清自己的斤两。逻辑上我不如写软文的,故事上我也不如写软文的,比起写软文的来,我也就是在接电线换保险丝这类熟练工种上能侥幸取胜。与其写一篇不成功的软文,不如索性写写我眼中的杨哲——这也恰恰是我一直想去做而没有做的事。
对杨哲说是认识,不如说是认知。 那是在初中的时候,一次貌似在哈尔滨书店或是街摊闲逛,买了郁秀的《花季雨季》。为什么怀疑是书摊呢?因为这本《花季雨季》的装帧甚为粗糙,纸张甚为沧桑,仅仅以外观让我在它和教科书之间做一个选择,我肯定选择教材。看过此书后,我春心大动。少年人嘛,多少都是带着些没头苍蝇般的幻想的。对天发誓,当时我的想法真的是当“郁秀一样的少年作家”。从后来的发展回头看,我当时的想法还真的不是个例,数年后,全国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举办,几乎于此同时,出版《花季雨季》的海天出版社又推出了一批“少年作家”。 我隐约记得第一次见到《放飞》一书的场景:在一年都不会进几本新书的县城新华书店里的一个角落上,摆着一排蓝色的小书,一位没书读了的杯具少年像图书清点员一样把手指从书丛间划过。心里默默念着:这本没意思,这本没意思,这本没意思……然后他突然遇到了那本蓝色的书。“咦?海天出版社?新来的?”取出一本,居然不是标准的16开!于是少年震惊了。他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是,居然有一种书不是标准的8开或16开或32开。至此,这本书已经让他动了八成买的念头。然后他用难以置信到颤抖的双手打开了扉页……杨哲……这名字不怎么讨人喜欢……高中生?出生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里?!有趣。然后,我继续翻下,当读完第一页的时候,我已经不可遏止的决定买下这本书。 比较丢人的是,刨去《花季雨季》,接触杨哲这本书之前,在我书架上的书就只有两类:知识读物、童话。好在当时我不明真相的母亲还给我订了一本半成年读物《童话大王》,算是弥补了我人格上的些许缺失,否则我估计我的人格成长轨迹就会一直停留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白雪公主这个层级,然后不知道哪天突然看到一本言情小说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从此陷入人格低下的深渊。如果说郁秀是以半个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少男少女那种萌动的感觉,杨哲就是带我以第一视角体验了一次青涩爱情。 人说电影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它能利用光影实现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境;我却觉得小说更牛X,它能利用文字实现人类在小说中不能实现的梦境。杨哲小说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令人称奇,多年来我一直在深深思考这小子哪儿来的那么的奇怪的词儿把东西形容的恰到好处。我有一阵子还不知死活的玩儿过杨哲体的作文,其结果就是写着写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到哪儿了,术语叫跑题。因此觉得,能运用从新华字典里找出来的字,组成词句是活人的基本功能,但是诡异到舒服得让人赞叹,这就是活人的高级扩展功能包。 具体到行文的类型上,杨哲的文风偏于阴郁,不知道是阴郁的文风特别显水平,还是水平高了以后都阴郁,总之看了他的故事以后都特憋得慌。在憋完了以后,你还是会想再看一遍,因为文章中总会有些酣畅淋漓之处待你回味。看放飞的时候,如果孟庭和苏铁的场景写着写着突然切换到了希腊神话,我一点儿都不反感,但要是切到别的场景,我肯定诅咒某作者约会时遇到电灯泡。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