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别山腹地一个叫仙岩的小山村,每天清晨,就有爷孙两上山,一个小时后下山时,小孩背着一捆干柴,老人跟在后面。就种情景从小孩六岁时,一直持续着,没有间断过。
刚开始,村里人觉得孩子太小,而这个作爷爷的自己空手,却让只有六岁的孙子背柴,是不是太狠心了,就有一些人去劝说这个老人。
“胡爷,你的孙子这么小,你怎么能让他一个人背柴?”
“谢谢你们的关心了。”老有笑呵呵地说:“我这个孙子,他自己要这样,我也没办法,只要孩子的负担不超出他能承担的范围就可以,再说孩子也要加强锻炼,这样身体才好。”
“各位爷爷、叔叔,谢谢你们了,这确是我要这样作的,你们不要怪我爷爷。”叫胡杨的孙子出来替他爷爷说话了。
众人见是这样,也就无话可说了。
山村里没有什么娱乐,孩子们就自已组织一些游戏,如女孩子跳绳、踢键子,男孩子下龙棋、打碑、举重、扳手腕等,有时是分组,有时是单个进行比赛,胡杨与和他同龄的孩子开始一直到十二三岁的孩子都进行过单项比赛,在男孩子的游戏中除下龙棋外,其他的基本上没有嬴过他的。
村里的人对他的认识又进了一步,看来真如他爷爷所说的,经常锻炼,身体是强壮些。
胡杨除帮爷爷打柴外,还经常帮爷爷干农活、洗衣、做饭等等。看到村子里哪家有事,他也去帮忙。
于是,胡扬就成了村里大人的曲型教材,哪家有孩子不听话彧是惹了祸,他家的大人就说:“你看你,人家胡杨多懂事,那么小,就帮他爷爷打柴、做家务活……还经常帮别人。你呢?还净给我们添乱子。”慢慢地,村子里的风气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都以胡扬为榜样,力所能及的帮大人做事,而大人们之间也互相帮助,不计报酬。
这对爷孙,老人叫胡惠中;孙子叫胡杨;他们的家是不幸的;在胡杨的母亲怀了他刚两个月时;他爸爸在一次开山中,发生了意外事故不幸遇难。他母亲在生他时;又是难产;在可能母子两人只能保住一个时,他母亲不听公公和别人的劝阻,执意要求医生坚决保住孩子,她说:“孩子他爸就这个骨肉,我要让他活下来,我死了也没什么关系,只是找他爸爸团聚去了。”
当时医院的医生、护士及村里亲朋好友都感动得直掉眼泪,在医生尽最大努力的情况下,胡杨的母亲还是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天,因医治无效而去世了。去世前,她抚摸着胡杨的头,对胡惠中及她的爸妈说:“爹、爸妈,你们不必难过,我很高兴,孩子很好,只是苦了爹了,要抚养孩子。”然后她笑着对孩子说:“这孩子将来肯定非常有出息,你看他多么懂事。”
胡惠中强忍着泪水:“孩子,你放心去吧,我一定会把孩子子抚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你……”听完这句话,她微笑着闭上了眼睛。他便给孩子取名叫胡杨,意思是孩子要象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恶劣的环境下能够生存。
在村里人眼中,胡杨是个命非常硬的人,母亲刚怀他时,他的父亲便遇意外事故而死亡,在生下他后,他的母亲又去世了,人们从迷信的角度看,对胡杨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生怕他以后还会给村子带来什么灾难,同时又叹胡杨命苦,一出生就没了父母。
他姥姥及其他亲友都想帮他爷爷带孩子,但都被他爷爷胡惠中拒绝了,“我亲口答应他妈妈,把他抚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我怎么能违背此言呢?”
这对爷孙便一起在风雨**同走过,其间得到亲友、同村的群众及政府的许多帮助。但凡是胡惠中自己能做的,他都拒绝了,他接受的只是给胡杨吃奶,做衣服等事。在胡杨到三四岁时,他就对他说:“胡杨,你长大后,一定不要忘记家乡父老乡亲,你是吃她们的奶长大的。”他们两人也力所能及的帮助别人,在他们的感染下,村子里逐渐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村民都把胡杨当作了大家自己的孩子,因此才有人来质问他爷爷胡惠中这样的事发生,但纯朴的村民并不知道他每天早晨到山上并不是打柴,而胡杨也不仅仅是身体强壮、力气大这么简单。
这一年,胡杨十一岁了,在四月中旬一个星期六下午,胡杨和两个十一、二岁的伙伴小冬和小明一起,象往常一样到后去打柴,他们一边玩耍,一边拾干柴,不到两个小时,他们三个每人拾完一捆干柴,一看时间还早,他们就又在树林中玩他们经常玩的游戏:套圈、投枪、甩石头。他们用树枝做圈,用小木棒一头削尖做成镖枪,拾大小差不多的石头,用这三样东西在一定的距离外,投中确定的目标,看谁投得准,谁中得多,谁就胜出,另两人就帮他做事前约定的事,这种游戏在他们孩子中间是很流行的。
比赛开始了,第一轮,胡杨套圈全中,胜。第二轮,胡杨用投木枪全中,胜。第三轮,胡杨甩石头还是全中,胜。接着又玩了三四次,每次胡杨都是全中,小冬和小明只好依先前的约定,为胡杨摘山果。
胡杨吃着他俩摘的山果说:“不用比了,你俩是胜不了我的,因为这里包含着很多的功夫,你俩没练过武功,怎么能胜得了我?”
小明和小冬知道胡杨说的是事实,他们全村的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这样的游戏,没有一个人赢过,但不知道胡杨会武功。
听到胡杨这样说,感到很惊奇,“你真的会武功?是不是象电视上那样,可以飞很高,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打别人?”
“也没那样厉害,但练成后,跃起一到二丈是没问题的。”
说完,胡杨两腿微微一曲,一用力,便腾空而起,飞跃到离地一丈多高的树枝上,然后双腿一蹬,跳到另外一棵树的树枝上,轻身落下。看得小东、小明他们目瞪口呆。
“这就是轻功。”
说完,他拾取一枝玩游戏时,一头削尖的木棍,随手一甩,飞向十丈开外的一棵大树。“嗖”地一声钉入了树干中。然后他又拿起一块石头,向那枝钉在树中的木棍击去,“啪”地一声打在木棍尾部,木棍又向里进入一大截。
………【第二章 收徒】………
“怎么样?”胡杨向已惊得说不出话的小东和小明说道:“过去看看,能不能把木棍拔出来。”
小冬和小明在胡杨的示意下,走到被钉入木棍的大树跟前,伸手去拔木棍,但他俩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木棍纹丝不动。
胡杨走上前去,伸手不见怎么用力,就把木棍拔了出来。
“你真厉害!”小冬和小明由衷地赞叹:“我们也想学,你教我俩怎样?”
他俩是胡杨最要好的小伙伴,一个叫韩冬,一个叫余明,人虽小,但能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心地善良。
胡杨早就想教他们武功,但又不好明着要求他俩学,怕这样会适得其反。因此利用在一起玩耍的机会,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技能,好能在他俩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励他们学习的**。
听到他俩要学武术的请求,胡杨没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想跟我学武可以,但要答应我的三个条件。”
“我们答应。”见胡杨肯教,他们连什么条件也不问就答应下来。
“一是学武这件事要保密,就是你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也不能说,能做到吗?”
“能!”
“二是学了武功后,要用于行善,不能用武功来欺负弱小。三是学武开始后要持之以恒,不得半途而废。”
“既然想学武功,我们就能作到,要不我们就不会学了。”
“我的功夫是祖传武学,是爷爷教我的,没有传过外人,所以有上面三个条件。”
“我们能学到像你一样的功夫吗?”
“这算什么?只要你俩认真地去学,坚持不懈,就能做到,并且比这要厉害多了。我还没学到我爷爷的功夫一半,我爷爷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层次。你俩说要把这功夫学到最高层次是个什么样子?”
这时小冬和小明下了要用力学习的决心,心中想到学到了这些本领,就不会被人欺负,还能行侠仗义。
“我再问一次,你俩是不是真的要学习这些武功?”胡杨严肃地说。
“是!”他俩坚定地大声说道。
“你俩是我玩得最好的伙伴,我想让你们能和我一样,有一身本领,行侠仗义,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我才把家传武学教给你们。”胡杨继续说道:“一旦加入我门,就要按我门的门规办事,不得违反,跟我来。”
说完,他转身向山上走去。
小冬和小明被胡杨的严肃所感染,没有了小孩子嘻嘻哈哈,一言不发跟着他。
不一会儿他们三人来到仙住峰脚下,面前是一高约两百多米、方圆四五里的石峰,就象一根柱子树立着,四周是如刀削一般的峭壁,当地人把它叫仙住峰,意思是人根本上不去,只有神仙才能住在上面。
小冬和小明虽然也住在此山脚下,胡杨带他们来的地方,他俩却从来没有来过。
从山脚向上看去,只见山岩四周的石缝内,长有一些松树、青钢栗、冬青及其他杂木。树木有的是一两棵长在一起,有的是一丛丛或一小片地长在一起,让人感叹其生命力的顽强。
山顶上则被树木覆盖,因从来没人上去过,也不知道上面是啥样子的。
胡杨来崖壁下,找到一处地方,对小冬和小明说:“你俩等一会。”
说完,他纵身一跃,跃起五六米高,去势快尽时,伸脚在石壁上一蹬又跃起五米多高,这样连续十几次,伸手抓住离地五十多米处的石壁中伸出的一棵树枝,站了上去。
这一切看得小冬和小明是心惊胆战。
胡杨在他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