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算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巧算师-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十六回 过江遇险】………

    宣举人略一思索,情急生智,脱口而出吟诵道:“一帆一桨一小舟,一位船公一钩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春水一人愁。”宣举人这首诗前两句好理解,不识字的人都明白说的是一个船只,上面有一张帆,一个划水的桨,还有一个供船只停泊的钩子,外加上一位撑船的梢公。后两句说的是船上的人大笑,有的弯着腰身笑,有的仰脖子笑,只有作诗之人被一江春水阻隔,站在渡口上担心船不回来接他,所以心里焦虑忧愁。

    船上也有识文断字的,听了岸上的书生作出了这样的好诗大为惊叹,心想这人简直比曹植还要有文才。曹植作的七步诗,没有文字限制。而刚才要求此人作诗,规定四句诗中必须有十字相同,这简直是逼迫人到和尚庙去推销梳子,难人所难。但没想到被这人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人太不简单了!马上要求船梢公把船划回岸上。

    宣举人上船后,众人忙问他何处人氏,渡江去何干?宣举人便将身世和进京赶考的事告诉了大家。众人一听眼前的人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的宣举人老爷,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怪不得刚才即兴作的诗那样好!惊叹之后便上来老爷长老爷短的叫得亲热,只可惜当时没有请名人签名的风气。

    船梢公等宣举人坐稳身,撑船离岸,刚离渡口一箭之地,岸上又传来人急促的喊叫声。众人朝岸上看去,又见一位书生急急赶来,朝船上直招手,要求船划回去把他捎带上。众人心想今日奇了,遇着两位书生误了船渡。不妨叫这位书生也作首诗,考考他的才思。

    于是又叫梢公故伎重演,没想到这位书生也是才思过人,听了后稍作思考便吟诵出来:“春日春山春水流,春鸟立在春枝头,春风吹来春花开,春光明媚春常在。”一船人包括宣举人,听了无不惊叹。众人赶忙叫梢公调转船头回渡口将书生接上船。

    原来这位书生是江南才子,生性嗜酒如命,为人放荡不羁,不愿出士为官,所以对于科举不感兴趣。一心爱好游山玩水,观花赏月,交结天下朋友。此番才从徽州朋友处游山玩水而来,要过长江去游览采石矶,凭吊当年李白走访过的旧迹。

    书生上船后见有一个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书生也在船上,眼睛一亮,便主动上来搭话。得知这位书生是进京参加应试的举人,心中十分钦佩。二人相见问好也是带着诗情,按照年岁来论大小。首先是举人问:“仁兄才思敏捷,小弟十分钦佩。不知仁兄现下是否在书上下功夫,求功名?”

    书生听后朗朗一笑,说:“贤弟好学求取功名,愚兄甚是佩服。只是愚兄生性自由惯了,不愿受拘束。所以这些年一直浪迹江湖,逍遥自在。愚兄就用十句话来简单概括我的生活处境。”说完吟道:“一年四季常出差,二足奔波在门外,三餐茶饭打游击,四季衣衫随身带,五湖四海到处游,六亲好友无往来,七夕夫妻难相见,八拜之交天下才,九年寒窗等闲度,十载乐做逍遥人。”

    宣举人听完书生的自我介绍后,夸赞说:“仁兄读书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真乃是超俗脱世,堪称当今文人之雅士,我辈望尘莫及。想我生活在乡村,受功名利禄之引诱,不得已只好两耳不管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经常晚上埋头苦读发闷,便丢下书出门瞧瞧山村夜色。那种意境如果仁兄处在其中,一定会作出像贾岛所吟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千古绝句。”

    书生听了举人的述说,忙谦和说:“贤弟所说,愚兄实是不敢当。贤弟饱学经书,功成名就,不是我等所能仰望。不过听贤弟刚才所说的山村夜色,着实叫我十分向往,还须烦请贤弟再给描述一番,也好使我从中领略享受一下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村夜色。”

    宣举人微微一笑,回望江南远处连绵的山峰,仿佛又沉浸于家乡山村夜色中,禁不住吟诵道:“满天月亮一个星,开开天来望望门,只见外面人咬狗,拿起狗头砸砖头,池塘水里知了叫,春树头上蛤蟆笑……”

    书生见宣举人吟诵的诗不但有意境,而且幽默风趣,禁不住哈哈大笑。船上人听着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要是放在如今,人家肯定认为这两个家伙在搞同性念。

    二人只顾在船上引经据典,说古论今谈得异常投机。不觉船已靠近长江北岸,二人站到船头,看着眼前浪花滚滚,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江水,即景生情,缅怀古人,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禁不住脱口高声吟诵起来。

    首先是宣举人吟诵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书生接上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白浪卷起千堆雪……”但是雪字刚落音,一个巨浪涌来,船只被高高托起,接着又被狠狠摔下来深谷。书生猝不及防,站不住脚,一下叫猛烈动荡的小船摔下江去。宣举人连忙上前去拉,人没拉着自己却随着惯性也失脚掉下江去。一船人叫突如其来的现象惊呆了。

    宣老爷亏得从小生长在农村,每年夏天泡在小河里过日子,练得一身好水性。因此掉进江水后没被浪花打沉,身子顺水漂流达四五里地,抱住了沿岸的一颗水杨柳。正当身子要被冻僵之时,幸好被一个渔翁及时发现,救起带回家中。宣老爷在渔翁家歇了一夜,烘干衣服。还好,带在身上作盘缠的银子没有丢失。第二天,宣老爷谢了渔翁,继续赶往京城。

    宣老爷到了京城,正好赶上应试,凭着一遍好文章进士及第。殿试又得了十八名,随被吏部定为候补京官。没多日便被安排到礼部去上任,由于忠实肯干,工作成绩突出,三年后即升任员外郎。



………【第二十七回 兄妹失散】………

    宣老爷到礼部去上任时,便修书家里,要接父母和妹妹来京居住。修书发出后很快家乡有了回信,宣老爷看完回信后,差点晕厥过去。原来信是由乡亲们代写的,信上告诉宣老爷,自从宣老爷出门后,没过多少天,知府便通知其家人,说宣举人过长江不幸溺水身亡了。两位老人家在乡亲的精心照料下,病体已是好转。听到这样的恶耗,经不住打击,病情加重,没过几天就双双仙逝了。小妹妹思念哥哥心切,不听乡亲们劝阻,变卖了房屋田产,只身一人去长江边祭奠兄长,一去便没了消息。

    宣老爷读着家书,字字如钢针一样扎在心口。本打算向皇上请假还乡,可是想到刚参加工作,重任在身,自古忠孝难两全,只好化悲痛为力量,一心投入在工作中。指派家人回家乡代为祭拜父母,寻找小妹。并交给家人一个碧玉簪,叮嘱道:“这是宣家祖上传下的宝物,原是一对。我离开家乡时,父母让我带上一个,另一个说留给妹妹保管。想小妹身上一定带着它。你带去好作比对。”

    家人拿上碧玉簪,星夜兼程来到宣州府老爷家乡,祭拜了宣老爷父母,然后根据宣老爷的交待,来到长江渡口,找到当地官府,寻找宣小妹下落。当地官府把来人带到长江边宣举人墓前,把当时发生情况向来人一五一十作了介绍。

    原来,宣举人和书生掉入江后,船上人惊慌失措,又没办法施救,只好趴在船上,眼睁睁瞧着二人在江水中一浮一沉,一转眼便被激流冲得没了踪影。船梢公惊魂未定将渡船泊上渡口。一船人上了岸仍是心有余悸,有人感叹说:老天为什么不长眼?单单把这两个才高八斗的书生带走了,简直是曲杀人才了,可惜啊可惜!

    也有的人埋怨说,怪他们太卖弄风雅,在大江上居然放破嘴话。说什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下自个儿也叫浪淘去了。

    说归说,到底是两个大活人死了,大家还是感到惋惜不已。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不管怎么说,大家与两位落难人同在一条渡船上呆过。于是大家上岸后,没有急着离去,而是一起陪着船梢公去县衙报案,免得往后寻见了尸身,被当作无名尸给胡乱处理了。

    县官是举人出身,听了大家的诉说,甚是惋惜。马上通知手下人沿江查看,要求沿江渔民发现书生模样的尸首,立即报案。

    第二天,就有人来报案,说是在渡口下游不远的江边芦苇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穿着长相都是书生装束。县官接到报案后亲自前往,果然如报案人所描述的一样,便认为是宣举人了。于是令人在江边择了一块空地,将宣举人下葬,立了碑,碑上写到:宣州人氏宣举人之墓。县官办了此事之后,回衙门把宣举人落水身亡一事行文到宣州府。

    县官得知宣举人仍然活着,才知道原是搞错了。想那坟墓中人一定是当时乘船的另一位书生了。至于宣举人的妹妹来到这里祭奠哥哥走失的消息,地方官却毫不知情,无从查考。

    家人听了地方官的述说,只好沿着长江两岸四处打听,问遍了周围所有的村村镇镇,也没打听个结果。转眼三个月过去了,身边所带盘费殆尽,只好作罢空手回去交差。宣老爷听到家人的禀报,知道是地方官错将自己当成书生了。可是也不能怨怪地方官,人家完全是出于一片好心。怪只怪老天错成了这件事,怨天尤人已无济于事了。

    只是自己的小妹离家出走,生死不定,宣老爷一直牵肠挂肚,暗自落泪。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宣老爷曾多次派人寻找,依然是遥无信息。这次回到家乡后,又思念起小妹,听人说庐州出了个小算师,曾帮人家算出失散二十多年的父母,所以特派家人前来登门拜访。

    狗蛋听了来人说了一大堆故事,只记下一句宣小妹身上可能带着碧玉簪。等到来人说完,他便问来人:“你带了碧玉簪没有?”

    来人听说,忙从衣兜里掏出了碧玉簪。狗蛋一瞧,和带回来送给母亲收藏的那个碧玉簪一模一样,心里有了底。狗蛋母亲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