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 筹集资金】………
乡约见师爷把球踢给了他,不好不接,于是抓耳挠腮犹豫半天才说:“镇上是有家银庄,可是人家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企业,不受官府掌控。平时往下放贷银子,都是贷给大企业,大商铺。像董家这种刚起步的小企业去借贷,银庄根本不放在眼上。不过凭着我去说一说,银庄肯定会给个面子不好回绝。但是银庄放贷有放贷的规矩条件,不知董家是否具备?”
“什么规矩条件?你说出来听听。”师爷问道。
“就是得有财产做抵押担保。”乡约回答说。
师爷听说后便把目光转向小木匠,似乎在询问小木匠家中有没有值钱的东西可抵押?要知道,小木匠家中保存下来的家谱记载,祖上还没有谁发迹当过富商,做过官宦的,所以根本没有值钱的传世珍品留下来。家中能换银子的猪和牛已叫打折,目前只有几间破草房,加起来不值五十两银子。所以小木匠只好无可奈何的朝师爷摇摇头。
一桌人听此便沉静下来。只听见呼噜、呼噜的喝茶声和叭哒、叭哒的抽烟声。桌上坐着的三位老者一直听着人家说话,根本插不上嘴。听到前面这些镇上、村上当官的都在拍这个叫师爷的马屁,心想师爷!师爷!肯定就是县太爷的老师,比县太爷还要大。于是也想对这个比县太爷还要大的师爷恭维两句,也好对董家请自己过来陪客的任务有个交待。
见场面冷了下来,于是,有个老者喝口茶清清嗓子开口说:“师爷这样大的官还为董家操心,真是董家的福气!刚才我听说:县太爷写的字帖得值两千两银子,何不用县太爷写的字帖拿去银庄抵押!”
大家正在沉思,冷不防叫这个老者说的话给怔住了。保甲缓过神,朝说话的老者翻眼弄鼻的望望说:“你在不招头不招尾瞎说什么?县太爷送来的字帖,相当于皇上赐给大臣的东西,还能随随便便的拿出去送人!”
“我又没说把县太爷写的字帖拿去送人!我只是说拿去作抵押,等董家有了钱还上银子,再把字帖从银庄赎回来!”老者振振有词替自己辩解道。
“那也不行!你没听说,皇上赐给大臣的东西,要是大臣一不小心给弄丢了,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县太爷送的东西能随便处置么?”保甲虎着脸说道。
老者叫保甲一吓唬,吧哒了几下干瘦的嘴巴,不敢再多嘴。一旁的另两位老人见保甲用这种口气跟他们长辈人说话,早已看不惯了,便打抱不平起来,说:“师爷和乡约大人都在这里,你别拿皇上来吓唬我们。师爷是县太爷的老师,拿上县太爷的字帖去抵押,只要师爷作主,县太爷也不会怪罪的!”
保甲听这两个老人说话也是分不清头尾,便打断他们的话说:“又在瞎说什么?就是县太爷听从师爷,师爷也不好答应把县太爷写的字贴拿去抵押!你们最好别说话,别人不会把你们当哑巴!”
两个老人好不容易等到开口发言说话的机会,没想到刚说一句话就叫保甲给劈头盖脸的奚落一通,好不生火。再想起刚才桌上,保甲夹起鸡腿只顾往师爷和乡约碗上放,全不把他们长辈子放在眼中。亏得这些大人知书识礼,懂得尊老爱幼,把夹到碗中的鸡腿让给了他们老人。要不然坐在桌上老脸火辣辣的发烫,想到此处便如火上浇油,气得直抖胡子,冲着乡约嚷道:“人家说的话都是瞎说,就你说的话是金口玉言。我看是一亩田撒下三斗种子,就出你一个能豆子!”
保甲没想到老人们突然冲他发威,脸上顿时一阵红一阵白。虽说保甲官不上品,但平时在村子里也是个说一不二,一踩直晃的人物,在人面场合还没受过这样的屈辱。再加上中午吃饭时,不得已啃了只甲鱼,嘴唇叫鳖盖剌戳得血肿还没消,一激动又开始在隐隐作疼,于是心头火起也跟着相骂:“我是看你们老糊涂了,说起话来牛头不对马嘴!好心提醒你们不要乱说,你们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反而怪罪于我。真是老牛三根筋,依(犁)重不依轻!”
“你爷爷才是老牛三根筋呢!”三位老人听得保甲这样骂他们,气得脸色发青,还好三位老人都没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要不然真是要闹出个人命案来!
保甲还想回骂,被乡约用眼色严厉制止住了,只好把到口的话忍气吞声的咽回肚去。又见师爷在场,头脑清醒过来,不敢再和老人们较劲,不然叫人家瞧着显得自己没有涵养。所以听凭老人们骂两句,只是把眼瞪得如铜钱大,脸上的青筋时隐时现。师爷、乡约和几个公人见此,便对老人们加以劝慰,小木匠一家人更是担心事情闹大,让来客不悦,便上前连劝带拉,费了半天工夫总算把三位老人安抚回自己家中。
众人等老人们走后,谈话又回到了正题。师爷接着说:“不管怎么说,乡约你得给想想办法。董家的木匠店要是办不起来,县爷也是没有面子!”
乡约听到师爷把县官也抬出来了,不得不对此事慎重起来,皱眉苦脸的想上半天,终于表态说:“好吧,看在师爷的面上,我就冒一次险,违一次法,把镇公所的地契拿出来作抵押。不过这要是出了问题,可是罢官丢帽子的事啊!”因为乡约的官帽还称不上乌纱,所以乡约只好自谦说是帽子。
师爷听了乡约的表态,笑笑说:“这倒不必,违犯原则的事我不能逼着你去干。我倒有个建议提出来供你参考。”
乡约见师爷有更好的办法,忙问:“有什么高见,快说出来。”
师爷说:“董家不是拿到订货合同了么,凭这合同不也可以作为抵押么!”
“合同不是契约,银庄恐怕不会认帐!”乡约不无担心地说。
………【第四十六回 店面开业】………
“银庄认不认帐,还不是看你乡大人的面子。再说董家的木匠店要是做大,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好处,首先是增加村人的就业机会,省得那些家中无田无地的老百姓,常年外出帮人打工,累死累活赚不了几个钱,连个温饱生活都解决不了。农闲时回到家中,只好挎上竹篮,拿只打狗棍还得背井离乡四处乞讨!
“如果董家生意做大了,就需要雇一大邦人做工,起码可以帮助村上的困难户解决温饱。再者,你们这个乡到处长满酸枣树,平时只是作为柴火烧,没有一点经济价值!董家所做的刑杖正好用得着,可谓是就地取材,合理开发,废物利用。如果生产的刑杖能进一步打开销路,你乡可以以董家为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在全乡推广,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到那时,你这个乡大人在县爷面前也是座上客了。”
乡约叫师爷一席话说得心花怒放。是的,本乡地里位置偏僻,处在全县鬼不生蛋的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滞后,拖了全县的后腿。乡约经常被县太爷大会点名小会批,叫同僚们瞧不起;自己每次面见县太爷,就跟小鬼去见阎王一样战战兢兢,一想起这些就觉得乡约这个差做得窝囊!
当下乡约听了师爷的一番鼓动,心想如果真如师爷所说,董家把生意做大,把全乡经济搞上去,自己也算是干出了政绩。今后好在县太爷面前抬头,在同僚们面前也能出口酸气!总不能老是这么窝窝囊囊的混日子。想到此,乡约不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是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叫董家明日带上合同去镇上找我,我来做担保,找银庄贷银子。”
师爷见乡约答应了此事,总算放了心,高兴地拍着乡约的肩膀说:“回去后我会向县爷交待。董家不会忘记你乡大人的功劳!”
师爷见筹办木匠店的事情落实得差不多了,便把小木匠喊来,交待他按乡约所说,明儿个去镇上办理贷款,接着让小木匠把桌上县爷的题字收拾起来,然后起身告辞。小木匠父母为来客准备了一箩筐咸货,想让他们带着回去,师爷把手直摇。小木匠一家人过意不去,坚持要送,客人不接,推辞了半天,师爷便说:“这样吧,如果你们非得过情相送,就把剩下的甲鱼送几只给我带上。这些咸肉我是一两也不会带的!”
小木匠一听,赶忙去把一盆甲鱼全倒进大鱼篓里,拧出来拴在师爷的小毛驴上。师爷见状眉开眼笑的告辞而去。
第二天,小木匠和父亲怀揣合同,手握着刑杖防身,来到镇上找到乡约。乡约领着他们来到银庄,没多久便把一百五十两银子贷了出来。小木匠父亲从中摸出五两银子交给乡约说:“这得要好好谢大人!这点银子拿不出手,给大人留作喝茶吧。等日后赚了钱,再上门好好答谢!”
乡约半推半就收下银子,嘴上说:“你老客气了!只是以后叫你儿子,在县爷面前还得多替我美言美言几句!”
小木匠筹足了银子,正式打起了家伙。首先做出一块匾额让人将县爷的字贴雕刻上去,悬挂在大门之上。然后将方圆一带会木工手艺人全招聘过来生产刑杖。父亲负责带乡亲们四处去砍伐酸枣树,保障原料供给。母亲负责带人将打造出来的成品,一捆一捆按时放入醋缸中浸泡。众人不解,但又不好询问,因为这牵涉到企业产品技术保密。
经过加班加点的干,三个月不到,两千根刑杖提前完成。交货前两天,小木匠便雇了四辆马车和伙子,将一捆捆刑杖装载车上,运往府衙。典史让人按照合同要求,验货收下后,小木匠便赚了第一桶金。
回村后,小木匠大宴亲朋乡邻,答谢县爷、师爷、乡约,周济孤寡老人和贫困户。随着第二笔合同,第三笔合同……接下来,董家三年不到,便成了方圆最富有的乡绅。小木匠营造府第,娶妻生子……
转眼董公子长到成年,因科举屡试不第,便收起心一门心思帮父亲做生意。此次和父亲江南之行,不想正碰上江南疾病流行,父亲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