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狗蛋父母找了几个郎中来给狗蛋看病。郎中上门看过之后都摇头暗自叹息:看了一辈子的病,还没给人看过尿床的毛病。但又不愿让人觉得本人医术不深,于是就胡乱开些药给孩子服用。孩子吃了这些郎中给开的药,不但没见好转,反而病情加重。原先,狗蛋尿床多是在下半夜进行,上半夜还能睡个干净床。可是每次吃过郎中开的药,生物钟就被打破了,尿床时间提前到上半夜,使得狗蛋整夜都睡在泽国水乡。
狗蛋父母见此,便不再找郎中上门。而是找裁缝师傅上门做了一大堆尿布,尿垫。每晚放一块垫在狗蛋的床上,第二天再拿出去挂在太阳下照晒,遇上连阴天还得支起火炉烘烤。天长日久,狗蛋**垫着尿布睡觉成了瘾,就像抽大烟人离不开烟土一样,一晚离开尿布就睡不眠,三伏天也是如此。那时候没有尿不湿,狗蛋为此遭受了许多罪。
眼见小狗蛋长到了求知上学的年龄。一日,狗蛋母亲瞧着狗蛋在院子里逗着小狗玩耍,就对丈夫说:“他爸,狗蛋过了年就八岁了,应该送学堂读书了。”
男人说:“明儿个我带些礼品去孔先生家,叫他把我们家狗蛋收下来。”男人说到这里,想起了丁家的祖训,不免又有些烦恼。
这丁家的祖训,说起来可笑,但又不乏哲理。祖训规定:丁家后代不许读书。所以从丁大这一代往上推,整整八代了,没人进过学堂门,全是务农。
丁大小时候很想读书,但父亲严格遵守祖训,使丁大很失望。丁大就问父亲:祖宗为什么立下这么个祖训?父亲告诉他:祖宗认为,天下读书之人,十有**都是为了做官,为了争权夺利,最后都没有好下场。戏文里说的明明白白:做官的人家,先是忠臣被奸臣整得死去活来,家破人亡;到后来奸臣又被忠臣整得死去活来,家破人亡。不管是忠臣也好,奸臣也好,反正都没好日子过。自己倒霉不说,连祖宗也要跟着受牵连。究其原因,都是读书招惹的祸。读书人另外的十分之一二,虽然不为名,不为利,不愿做官。但嘴巴好发牢骚,遇着不平事就要说出来,祸从口出,最后也没有好结果,这也是书读太多造成的。所以祖上看破世间红尘,特立下此祖训,告诫后辈,千万别读书,务农最为安稳。
这狗蛋爸自从娶了狗蛋妈,受其影响,觉得读书人并没有祖宗说的那样危言耸听。狗蛋妈自从生下狗蛋,对丁家的祖训越来越不满,就成天在丈夫的耳边吹风,灌输圣人之言。说丁家的祖训太离谱。天下那有祖宗不让子孙读书的!并列举出前朝后代许许多多读书人的好处,就差没说“三代不读书,不如一圈猪”的警世通言了。
狗蛋爸叫狗蛋妈一说,心里逐渐开窍起来,对祖宗的话产生了怀疑。直后悔自己被祖训担搁了,心想不能叫狗蛋再受祖训担误。于是决心违背祖训,送狗蛋读书。当下听了女人提出狗蛋读书之事,便表示立即着手去办。第二天一早,丁大便备了二斤红糖,两挂腊肉去拜望孔先生。
孔先生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读过许多书。因始终未能考上秀才,晚年只好收心当起了教书匠。把家里一间厢房腾出来作学堂,收了十来个学童,一心一意把自己掌握的学问向孩子们传授,希望有生之年亲手教出几个甘罗、解缙这样的人才。
一清早,孔先生正坐在家中品尝小壶细茶,忽然见丁大带着礼品上门,不知何干?正准备相问,丁大放下礼品,首先开了口说:“先生,我来是想把狗蛋送过来跟先生念书。”
孔先生听了一愣,良久看着丁大,然后呷了一口茶,从喉咙里挤出一句子话,问:“你家不是祖上有遗训,不许读书么?”
丁大见说,腾地一下红了脸,一脸的窘态,朝孔先生干笑笑,不好意思说:“嘿,那些都是老皇历,到狗蛋这一代不管用了。”
“嗯,既然这么说,我就收下狗蛋。不过我们读书人讲究事理,狗蛋到我这里读书,到时候别说是我破了你家祖上的规矩。”孔先生为人做事仔细,对于这样公然践踏祖训的大事,当然要考虑周全。怕丁大往后反悔,说懊悔话,所以把话说在前头,打个预防针。
“不敢,先生多忧虑了。我叫狗蛋念书,就是想叫他做个有学问的人。我家祖祖辈辈虽然不缺吃不缺穿,可是代代都是不识字。过年贴个门联都得请教人。不让读书这规矩也不知是那个祖宗立下的?肯定是自己不想读书,就想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害得我们晚辈代代跟着受牵累。”丁大说着激动起来。
孔先生听着内心发笑,想起了丁大为贴门联出过洋相的事来。
那是丁大父亲过世后。过春节只好由丁大贴门联。丁大不识字,第一次贴门联没经验,又懒得去求教别人。便自作聪明把门联上写的字和门前的树木作比较,认为树木长得全是上面大,下面小,枝杈朝上。字体也应是这样。因此,抱着这种想法,将所有门联倒贴,引得上门拜年的人笑破肚皮。
孔先生怕丁大恼火,便只放在心里笑。表面上却装着镇静,安慰说:“你也别怪祖宗了,想来祖宗立下的规矩自有祖宗的道理。你送狗蛋读书也有你的道理。这事就这样定下了,过了年,你就把狗蛋送来。”
丁大见老先生把这事应承下来,放了心。又说了两句感谢话转身离去。
………【第五回 捉弄先生】………
过完正月十五,狗蛋妈拿出学钱交给丈夫,由丈夫带着狗蛋去孔先生家。这孔先生读了一辈子圣贤书,书读得越多,越觉得周围的人谈话举止粗鄙,离圣人的要求太遥远,与他们谈不到一块儿。这也难怪,村子里的人都是跟庄稼打交道,只知耕田播种。没读过圣贤书,连孔圣人的排行都不清楚。老先生每想到这些就愤愤不平,哀叹自己处在这样一个浑浊的环境,遇不到知音,就越发不愿和村人们交往了。成天抱着圣贤书看,在书中和圣贤们进行思想沟通,倒也不感到寂寞。
村人们见此,也就对他敬而远之,谁也不上门找他说话。孔先生无子,生有几个女儿都出嫁了。这是先生最觉得对不起老祖宗的事,每当读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圣言时,就觉得心中有愧,禁不住流出几滴老泪来。
女儿出嫁之后,家里只剩下老俩口二人。老伴是妇道人家,自然不识字,看不懂圣贤书。见老先生每晚点着灯看书很晚,很是心疼灯油钱,就禁不住要唠叨两句。老先生正聚精会神地和前辈圣贤们交流,突然被打断,很是恼火,一气之下便和老伴分屋安歇。老伴倒也乐意,反正和老头了呆在一块儿,成天说不上一句话,有他无他一个样。还不如一人独处,落个轻松。所以,老俩口分开睡,谁也没有意见。
狗蛋跟随父亲来到孔先生家,拜了孔先生,又在孔先生的引导下,叩拜了先师圣人。便正式成了孔先生的门生,跟随老先生读书。老先生先教他识字,念百家姓。狗蛋头脑聪明,学起来掌握很快,孔先生十分高兴,暗自庆幸自己收了一个好学生。
狗蛋刚进学堂,觉得一切挺新鲜,先生教他读书识字一身劲。尤其是跟着同学们摇头晃脑朗诵课文,听起来好像是唱歌,很好玩。可是几个月过后,新鲜感没有了,热乎劲消失了。天天就这样读,这样写,枯燥无味。没有在田间地头和小伙伴们玩得开心。于是渐渐变得心烦起来,埋怨父亲不该把他送到这儿来,受老头子管,失去了人身自由。所以上课根本没心思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盼望着早点儿放学回家。先生几次令他写字,都出现了差错。
起初,孔先生只是批评几句,后来见他仍是出差错,就决心动用板子教训他。一日,孔先生报听写生字,狗蛋又写错三个生字。先生便用板子对着狗蛋手掌心,一连打了九板子。打得狗蛋掌心火烧一样疼,差点儿哭起来。
狗蛋从小长到这么大,还没受过这样的委曲。所以放学跑回家就向母亲诉苦,母亲听说后劝慰他:“孩子,先生管得严才对。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可是母亲不管怎么劝,狗蛋对先生还是恨之入骨,决心想点子报复一下先生才解气。
那时正值七月,地面被太阳烤得像火炉一样发烫。一天中午,狗蛋吃过饭站在家门口,眼睛漫无边际的看着外面。忽然,一只狗跑到远处一所茅房后面,对着草丛拉屎。狗蛋看着好玩,头脑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不顾火辣辣的太阳曝晒,向狗拉屎的草丛跑过去。跑近前一瞧,草地里有不少摊狗屎粪便,有的被晒得干巴巴的。狗蛋检起来一块干屎粪,拿回家用锤子敲碎,然后磨成粉末,用纸包上。
下午,狗蛋把纸包着的狗屎粪带上学堂。乘孔先生不备,偷偷溜进先生的睡房,将带来的狗屎粉散在先生的蚊帐顶上。
晚上,孔先生吃过晚饭,洗了澡,看了一阵书便上床就寐。天气热,孔先生躺在床上不住地摇着巴焦扇,把蚊帐顶扇得像筛子筛糠一样来回颤动。狗屎粉一点点往下飘落,黑暗中孔先生毫无知觉。
第二天,孔先生授课,靠近讲台的孩子们,闻到一阵阵狗屎臭味,全把头埋进桌肚下四处查找,却找不到一粒狗屎。后来才发现臭味是从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但又不敢说,只好捏着鼻子听课。
中午,老太婆喊先生吃饭,孔先生刚坐上饭桌,老太婆便责怪说:“你怎么啦,身上这样臭!昨夜掉茅厕啦?”
孔先生是有文化身份的人,从来没被人这样侮辱过。一听老伴这样数奚落他,不由得肝火上扬,忘了斯文,抖动着胡子骂道:“放狗屁,你才掉茅厕哩!”
老太婆叫老头子当头一骂,气火也升上来,不甘示弱地回敬道:“比狗屁还臭,你难道闻不到?鼻子叫狗咬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