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夺鼎1617- 第3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愿作官者,每月赏给粮银二两,每季领米五石三斗,还会恩赐房屋、地亩,更赏给世代金火拜唐阿。

    天聪四年时,由于后金凯旋而归,就特诏铁官范巨炮加以优赏。天聪五年,铸炮匠人王天相便从奴隶擢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天聪七年三月,再以创铸之功升授备御。

    正因为这些工匠的用心打制,所以清国出产的兵器才能精良。

    清国的军工业发展到了一个什么地步?

    在大明就有“善铸红夷炮”名声的前京营戎政副协理、兵部右侍郎刘之纶之标将、副将丁启明,被俘归降后,作为监造官负责清国一干红夷大炮及鸟铳的打制,在天聪年时,他负责监造一系列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红夷大炮,指挥匠人金世祥、王天相等,成功铸炮一批,受到了皇太极的赞赏。

    庞大的工人队伍,坚强的技术力量,严格的质量检查监督体系,充足不计工本的原料投入,为清军的军事装备超过左近的几支武装力量,成为当时亚洲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装备精良的军队。

    但是,同任何一个不顾经济规律,将工业在农业基础不足以为众多的工业人员提供足够的粮食和肉食油料的时候强行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政权一样,黄太吉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尽管他没有读过马老爷子的书,也看不懂政治经济学,是否读过《管子》一书也尚在猜测之间,但是,对于经济运行的道理却是了解的。

    虽然在他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提高汉人地位,缓解满洲人与辽东汉人之间的矛盾,将原先努尔哈赤提出的汉人反抗者屠杀,降顺者为奴的制度作了调整,规定各级官员贵族所应享有的奴隶数量,其余的人编为民户,在辽东进行耕种。

    为了削弱打击各大贝勒、贵族的权力、声望,黄太吉还退出了离人制度,规定,凡是犯了谋逆、忤逆等大罪的贵族,允许奴隶告发之后恢复自由之身。

    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恢复农业生产、缓解矛盾的积极作用,但是,试想一下,一个拥有着数十万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军队、手工业者、官吏、贵族等人员的政权,又处于寒冷地区,农民缺少金属工具和肥料,如何能够为这些人提供足够的粮食?否则也就不会有一石掺了沙子的小米在辽东可以卖到八两银子的价格记录了。

    于是,在自己不能保障为自己的军队、工匠、官员、眷属提供足够粮食的情况下,便只能将目光投到外面。

    外面的来源一个是贸易,通过山西的八家商人在大明的领域内进行采购,而另外一个来源,就是进关自己动手抢!

    要知道,就算是贸易,所支付的金银等硬通货,也是通过进关劫掠而来的!

    开春以来,有山西商人从遥远的南中通过福建水师的关系采购到了大批的粮食,为数有数十船之多。虽然对于摆脱春荒困境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缓解人心却是至关重要。不过,山西商人可以赊账,这些打着福建水师旗号的家伙们却是要真金白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要想库房里有粮食、布匹甚至是火炮刀枪盔甲和上好的好铁。便要用黄澄澄白花花的东西去换,可是。那些东西也都是从关内抢劫而来。

    要想拥有这些东西,拥有那些粮食布匹绸缎,便只有一条路,进关去抢!

    今天,召集这次朝会,便是要议入关伐明之事。

    当然,这是说的冠冕堂皇的旗号。翻译过来就是进关去抢!抢钱抢粮抢人口抢物资!否则,清国这个盘踞在关外的政权就会因为财政运转不灵物资匮乏而出现更大的危机,必须要在危机出现之前将其缓解一下!

    而参加此次朝会的诸位王公大臣们却未必能够完全理解黄太吉的这番心思,只是在各自旗下的亭子旁彼此聊着天。攀着交情,互相打听各自庄子里的出产,炫耀着身上的挂件,火镰、火石、吃肉的银把小钢刀,镶着碎宝石的纯钢小酒壶。都成了各自身份的象征。

    而这些,大多都是从中街上的隆盛行商铺中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购买而来,至少在各位大人王爷眼里是物美价廉之物。

    “皇上驾到!”

    “奴才们参见皇上!”

    在众位亲王郡王旗主贝勒大臣山的参见声中,黄龙伞盖之下,黄太吉身着龙袍。在几个亲信大臣的护卫下,鼓吹升殿。

    看着在自己脚下跪倒的亲王、郡王、旗主、贝勒,黄太吉的黑脸上露出了笑容。

    “众位请起。”

    随着黄太吉的恩典,众人在和硕礼亲王代善的带领下从地上爬起来,按照班次站好,跟随着各自旗主入座。

    今天的朝会,黄太吉不打算将气氛搞得过于正式,早早的传下话去,要请各位亲王大臣吃肉。

    几个巨大的木盘子被侍从们从殿后搭了出来,上面满满当当的都是用白水煮过的大块猪肉,闻起来还有些腥膻味道。

    这味道不由得令内三院的学士范文程、鲍成先、宁完我等人微微皱起了眉头,这些人虽然在清国内为官已久,但是对于满洲人的这种粗鄙的饮食还是有些无法接受。每次这种赏赐吃肉的宴席,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种折磨。特别是这五月底的天气,如此酷热难熬,却要吃这样油腻的白肉。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难以下咽?

    不过,今天的情形似乎要好了许多。

    侍卫们身后,数十个宫女捧着一个个小木盘鱼贯而出,将木盘分别摆放在各位大人的木制小桌上。木盘里几个精致的小壶,从味道上,范文程等人一闻便知,“盐、酱油、蒜汁、辣椒,还有南海来的各色香料。”这味道让众人精神为之一振,想来这顿饭不是那么难吃了。

    几瓶烧酒一喝下去,几块肉下肚,气氛顿时变得热烈起来。

    几个正黄旗的章京领头,不断有大臣出班向黄太吉谢恩,说些君恩深厚的话。黄太吉倒也一一点头含笑受了。

    “诸臣工,今日宴饮,朕有事宣布。”

    见火候差不多了,黄太吉抛出了自己的动议。

    “待夏粮收割完毕,秋高马肥之际,我八旗大军,正可以往关内一游。”

    此言一出,年轻些的阿济格、多铎、豪格等人无不欢声怪叫,敲击着桌案,纷纷跳出来要求为前部入关伐明。

    在他们看来,入关不过是一场最为惬意悠闲的围猎,猎物就是那些城池城堡中的子女玉帛粮食财物。

    而礼部尚书睿亲王多尔衮更是言道:“皇上天威所致,明人己是丧胆,数万之兵不敢一战。不若我军挥师西进,攻占明人京师,皇上当可成就一代霸业,创下高皇帝所没有的不世之功。”

    多尔衮的话让在场的八旗各旗的王公大臣们都是不住的砰然心动,特别正蓝旗旗主肃亲王豪格更是蠢蠢欲动,眼睛看着这位十四叔也不是那么讨厌了。明军势弱如此,虽然他们现在还不能攻占整个明国,不过取彼京师,尽掳其百姓子女,却会给明国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以后便是来掳获人口财帛,也更加轻而易举。

    坐在宝座上的黄太吉含笑看了这班请缨主战的年轻子弟,特别是在多尔衮脸上神情更是好生嘉勉了一番。他缓缓摇头:“明国气数未尽,还不到时候。”

    他说道:“以明国论之。彼有若一株大树,根深叶茂,取北京便若伐大树,先从两旁砍,则树自仆。”

    他眼中现出深思的神情:“朕曾反复思维,将来我国既定之后,大兵一举。彼明之若弃燕京而起,其追之乎?抑不追而竟攻京城,或攻之不克,即围而守之乎?”

    “彼明主若欲请和。其许之乎?抑拒之乎?若我不许,而彼逼迫求和,更当何以处之?倘蒙天佑,克取燕京,其民人应作何安辑?我国贝勒等皆以贪得为心。应作何禁止?”

    “种种法法,朕还未深思计定,取明之京师,尚不可为!”

    黄太吉一番话,说得身旁众臣更是赞叹不己。连称圣上高瞻远瞩,实是雄才大略。多尔衮更是不花钱的马屁拍得震天价响,口中不住的称道,这种高层次的攻明战略,是自己所万万设想不到的,皇上不愧是聪明睿智之主,想法不是奴才们能够揣测的。

    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更是高声与黄太吉应和道:“皇上圣明,臣观今日之势,彼之明国树大根深,若是直取京师,时日未至,恐有重演辽皇耶律德光之祸。古有云,一代君臣必有一代制作。为今之计,圣上唯以历代先贤为楷模,习圣人典籍,改革典章,渐就中国之制。庶日得了蛮子地方,也不至手忙脚乱。”

    这宁完我是黄太吉夹袋里的智囊团核心人物,不止一次出言献策,极得皇太极依重。此番力主出兵伐明以缓解府库压力,此人建树颇多。

    听了宁完我的话,皇太极肃容道:“宁学士所言甚是,朕自登位以来,定官制,辨服色。严诏六部、二院以‘明会典’为典章依据,处理我国政务。朕曾思伐明之策,东征朝鲜,西联蒙古、西藏,以对明国半月圈围之势,然此大大不足。朕意卿为弘文院总裁,会同高鸿中,鲍承先、范文程诸卿,译纂明国‘洪武宝训’诸册典籍,完善我国伐明之策。”

    宁完我感激涕零,深深施礼:“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陛下,奴才有些愚见,恐犯了众怒,但却不敢不说。”

    已经和儿子岳拓、硕托势成水火的礼亲王代善,缓缓的放下手中的小刀,用一块锦帕子擦了擦嘴角的油腻,出班跪倒向黄太吉进言。

    “陛下,前年入关,虽有颇多斩获,然我八旗将士也是折损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