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活八不活”,没有想到这个不足月的小生命,居然依靠母亲稀拉拉的奶水顽强的活了下来。停停走走,遇到空落的村房或好心人就多少混住上一阵子,忍饥挨饿餐风宿露,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就下咽,消化功能异常的好,草根树皮都能克化,她一路打听、乞讨、估摸着朝丈夫的家乡走。没想到,她母子竟然流落进了北平。
钟家管事的张头儿早上一出门,就在大门口外看到了一个破衣烂衫脏兮兮斜倚着门墙的倒卧儿。
这不算是新鲜的事。
张头儿摇着脑袋近前,看看是个女人,摸摸还有鼻息,她破棉袄里还包裹着一个熟睡的大脑壳婴儿。张头儿赶紧进去取了半碗温开水给她灌下去。
钟家夫妇住在这个宅院里。他们商量着暂时收留了这飘泊了近半年的母子。张头儿按照老主家的吩咐,把紧挨厨房的两间屋子给了他们母子居住。她和孩子总算安顿了下来。
原本,钟家在北平的房产是一处五进的老四合院,汪家迁居重庆之后,安定下来,钟家夫妇来了北平,钟泌本为钟家长房长子,念及他已和汪紫凝成婚,钟老夫妇便把前面的二进院落归在钟泌名下。
钟宅人口简单,房多人少,钟老夫妇的两子女分别居住南京和上海,大宅子里也就只有40来岁的管事张头儿、厨子夫妇和他们十几岁的女儿,四个人打理着钟家夫妇俩的里里外外。
钟先生和张头儿之间有着一句别人听着都觉得滑稽,又似乎永无更改的口头语,尽管钟先生要比张头儿大了近10多岁,他们互相搭话时,钟先生一直尊称张头儿“张兄”,而张头儿每每听到钟先生称自己“张兄”又总不自在,他回话时也总谦让说“不敢当,我不敢当”。
厨子夫妇的女儿,就叫张头儿“我不敢当叔叔”。
钟家诗书、勤俭传家,钟夫人是信佛的人,上上下下都很和善。钟姆妈聪敏又感念老夫妇和张头儿的活命之恩,身体还没有复原就张罗着帮帮忙。钟家夫妇看她二十挂零的年纪,性情温和、勤快又懂礼数,做起事来很有条理,孩子也才几个月大怪可怜儿见的,就让张头儿安排她和厨子的女儿一起做些屋里的活计。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以前的她逃难时已经死了,既然是钟家救活了我们母子,只要钟先生夫妇不赶我走,当牛做马是我一辈子的事,以后就叫钟姆妈吧”。 。。
欲32
钟姆妈安定下来后奶水多了,俗语“小孩子有骨头不愁肉”,钟老夫妇又特别看顾她母子,孩子一丁点儿不受委屈,在钟家呆了刚出一个月就长齐了肉,虎头虎脑越来越可爱,身边没有子女的钟先生夫妇看着喜欢,时不常的叫钟姆妈抱来瞧瞧。钟先生说孩子也不能总没个名字,你和孩子能活下来是个奇迹,就给孩子起名,叫“黄奇生”。
钟先生喝茶很讲究,家里珍藏了一些很像样的老年茶器,每天午饭小憩后必定要喝上两三个小时,尤其喜欢喝家乡的龙井和洞庭的碧螺春。
张头儿也是浙江人,随钟先生多年了,他中等身量面色白皙,留着三七分的头发,平日总是一身半新的长衫,干练整洁透着耿直,虽然没念过几天书,倒也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打得一手好珠算,看上去更像一位教书先生。
每年春天,张头儿都托人从浙江带几大包上好的明前茶来北平,钟先生留下自己一年要喝的,往往分出来一半转送给远在重庆的汪老先生,汪先生也转捎些川贵好酒和云南普洱茶给钟先生,虽说相距遥远,但两家亲厚倒时常是礼尚往来,碰上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张头儿无奈,有时候也只好在北京淘腾些还算上好的龙井,钟先生也只能凑合着。
从十四岁开始,钟姆妈就在南京的官宦人家做使女,侍弄家务很有些见识,也很会泡茶。
钟夫人很讲究针线,钟姆妈的针线活计又精细又致密,时间一长就把老夫妇俩每年要作的针线活都包揽了下来,再细致的也不用送到外面去做了。钟夫人又是苏杭人家,很喜欢精美的绣品,闲下来时,钟姆妈就给主家绣些可心的东西,虽不及江南名家名绣,但手法也非常的精细地道。
厨子的媳妇是北方人,个性宽厚,从小又不惯细活,也很高兴少了些难为的活计,相处都很融洽。
钟家夫妇还特别爱看京戏,钟先生和夫人都喜欢看尚小云的玉堂春,每次看了戏在回来的路上就开始争执,到了家还没完没了,家里人免不了要给主人和解和解,每当这时候,也总是钟姆妈说出来的话最受听。
时间久了,家下人有了个大事小情的,或者办坏了什么不打紧的事招了主家人的埋怨了,也就请钟姆妈帮忙给说句话。钟先生夫妇看她这么灵巧懂事,也就越来越看重她。
世事更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了。抗日战争一结束,钟老先生就让张头儿多次托人帮忙寻访钟姆妈的丈夫,还没有音信就到了1946年11月,报纸上流传着梁漱溟的一句惊叹“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这么简单的句子标示着国、共和谈结束,两党又打起来了。几年过去,战火烧遍大江南北,钟家两子女在解放战争后期向父母辞行,避居海外,钟老夫妇故土难离不愿同行。
钟老夫妇见张头儿和钟姆妈平时有商有量的,就让厨子媳妇探探他俩的口风。
张头儿要比钟姆妈大了十几岁,平时待他们母子极好,黄奇生是骑在张头儿的肩膀上长大的。钟姆妈心里着实感念钟家和张头儿的恩情,多年来又始终没有丈夫的消息,就请钟老夫妇做主,择日再嫁。 。 想看书来
欲33
成婚的当天,钟老夫妇非常高兴,说是家里很久没有喜事了,拿些钱让厨子夫妇中午置办了一桌子菜,开了两瓶陈年花雕,请家里所有的人一起吃顿饭,热闹热闹。
席间,钟老先生对新婚夫妇说,这国民党、共产党都是要讲究*的,日本还没走远,趁着飞机大炮还热乎就闹上了,党同伐异,何日算是了局呢?奇生妈妈也指望不上奇生的生父了,母子俩可怜,恐怕这以后的世道更是难料啊,你们相处得好,也是该张兄你有家室了。接着又感慨道,战事连年,生灵涂炭,国运衰家道亡,百姓遭殃,今天你们能合在一起过日子是幸事,张兄你跟我这么多年的交情了,我了解你,咱们亲过弟兄,我有话直说,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都难能例外啊,奇生一天大似一天的,红烛之喜若能得个一男半女更是锦上添花,我只嘱托你不要亏待了奇生这孩子。
张头儿忙说他很疼奇生,自己本就生逢乱世,从一落地没过过几天安稳日子,如今年近半百还能娶妻得子也就够了,就是不再生孩子也不能算是什么大事了。
厨子说黄奇生这孩子从出生就没见到过生父,我们也都没有见过孩子的亲爹,生恩不如养恩大,不如黄奇生就改叫张奇生吧。张头儿说什么都不好意思应承,连声说不行不行,钟姆妈见他们议论,想了想说,是老主家夫妇和张头儿救活了我们母子,我现在嫁给张大哥也算是报恩了,别人已经给我叫惯了钟姆妈,要是主家许可,奇生就随着我钟姆妈改叫钟奇生吧,我也愿意一辈子伺候着您们。
钟姆妈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们都很感动,老夫妇俩高兴得合不拢嘴。从此,黄奇生就改叫钟奇生了。
开国大典前夕,汪家打点好了行囊准备迁居北京,钟珮瑶带着母亲替她准备好了的衣物用品,随父亲先到了北京,之后父亲又辗转去了上海,再沿长江折返重庆,多方原因造成汪家最终未能成行。只有五岁的珮瑶,自此一直寄养在叔公家里。
钟老夫妇非常疼惜孙女珮瑶。
钟珮瑶来时,钟奇生十一岁了,从此,宅子里总是跑动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的身影,钟珮瑶忽闪着大眼睛说想要树上的知了,钟奇生就上树抓知了,跺跺着脚说想要蜻蜓,钟奇生就拿着扫把满院子里揾蜻蜓,张扬着笑盈盈脸蛋上的酒窝窝说想要会飞的蝴蝶,钟奇生就蹑手蹑脚地捉蝴蝶。
一九五七年,钟老夫妇被带出去后就没再回来,他们居住的正房封了条。冬天时,西北风刮破了窗户纸。
钟老夫妇走了以后,钟姆妈一家就成了钟珮瑶最亲近的人,也是她的避风港,钟姆妈嘱咐儿子,有外人问起来就说钟珮瑶是他的妹妹。钟奇生处处维护钟珮瑶,让她不受欺负,钟珮瑶更是自从来到叔公家,就处处依赖这个钟家哥哥。
老张头拖着老胃疼的身子三天五天的出门,四处打听钟老夫妇的下落,后来说是转到了大东北,再后来老张头十天半个月的外出不见回来。
他寻找的路越走越远,时间也越来越长,最终一瘸一拐地蹒跚回熟悉的胡同口,就剩下最后一口气儿了。
世事往复轮回,钟姆妈早起一开院门儿,就看到门外不远地儿的倒卧,近前儿仔细看一眼,奄奄一息地的乞丐竟是自己的丈夫,顿时傻了。
欲34
抬眼看见了钟姆妈,老张头眼角湿润。
“他们都死了,上吊死了,口袋里只留了张‘我坚决拥护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字条。哎——” 他抬手,抚摸了一下妻子依旧姣好的脸庞,没得再能和钟姆妈说上几句体己话,手便垂落了下去。
“老张!老张!你醒醒!!”钟姆妈急切的呼叫。没有回声。
“老张老张——你醒醒啊,醒醒啊——”越发凄怅的哭唤,声传寂静幽深的胡同。
钟奇生听到外面传来母亲异常的哭喊,赶紧跑了出来,一出院门儿,见到眼前儿的情景,先是怔了。
“妈!”钟奇生站在青石台阶上,呼唤着母亲。
钟姆妈没有应声,他紧跑几步赶了过去。
“是——谁?妈认识?是——是——爷叔?”钟奇生疑惑。
继父的面貌变化太大,不仔细辨认几乎认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