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气氛立刻变的更加尴尬起来。
郑小六不满的瞅了媳妇一眼,但也只是端起手边的茶盏慢慢的啜了一口,并没有再说什么。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郑小六早已升作郑知芳名下货栈的大掌柜,不仅生活条件已经挤身富户人家行列,连平常说话办事的气派也变的大了起来。但他此刻在郑小六面前说话仍是有点小心翼翼,因为大宋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与你商贾共天下。不管你商人再怎么有钱,社会地位却总是低下的,尤其是在郑雨农这种已经考有举人功名并拥有官身的人面前。昨晚他本来经过反复斟酌,准备了一大堆旁敲侧击、循循诱导的腹稿,现在让春柳这么一句全都不用再说了,只好静静的等着郑雨农的答复。
郑雨农也没有料到会突然需要面对这么直接的询句,最终还是决定避实就虚:“这个小侄哪里会知道呢。说不到那天我会因为公务而在县衙待一天,到时一个香囊荷包也接不到呢。”
“雨农今年十九了吧?”郑小六笑道:“也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了。到时自有无数香囊荷包送来,你躲是躲不开的。”宋君鸿也在一旁打趣:“是啊,说不定到时本县的姑娘们把县衙围个水泄不通,然后一起往里扔荷包,连县令的女儿都要凑热闹呢。”
“好啊,若有此壮丽景观,到时一定请君鸿同去,你我可以在院子里一边观赏漫天落下的香囊一边饮酒赋词。”郑雨农笑着打了个哈哈。
但实际他豪气的哈哈大笑并没有持续几下,因为郑杏儿已经从屋外冲了进来,一把揪住了郑雨农的耳朵,“好啊,你还想数着姑娘们的香囊荷包饮酒赋词,还想什么美事呢?”原来从屋里的聊天开始后她就一直扒在门外偷听。
郑雨农侧歪着脑袋,疼的呲牙裂嘴,全没有了平日间倜傥风流的气度,嘴里不住地哀告道:“她们的我都不要,我都不要还不成吗?”
众人赶紧手忙脚乱的把她扯开,郑杏儿也有点后悔自己的冲动,但还是鼓着气骂了一句:“爱要不要!”说完扯出一个荷包扔到郑雨农怀里,转脸就跑掉了。
荷包上蹩脚的绣着一对鸳鸯,歪歪扭扭的针脚向大家证明了一件事--这就是那个郑杏儿足足绣了两个月的荷包。
郑雨农在众人的注视下,捏着这个荷包不知该怎么办,捏在手里像个烫手山芋似的,放下又不敢。宋君鸿又朝他向身后飞了个眼神,拧头一看郑杏儿正在窗外瞪着他,唬了一跳,最后还是不得不愁眉苦脸的揣入怀中。
“爹、娘、两位哥哥,饭菜都做好了,大家去吃饭吧。”郑小六的二丫头把头探进来喊道,郑小六像是一刻也忍受不了屋里的尴尬气氛一样,闻言赶紧刺溜一下窜了出去,率先向饭桌奔去。
“好了!”宋君鸿拍着郑小六的肩膀笑道:“既然润卿兄已经把荷包收下了,那这婚事就基本可以成了。接下来找冰人去催他们家上门来提亲便是。”
………【第三节 中举】………
虽说郑雨农答应了这场婚事,但去找媒人时郑小六还是犯了愁,因为哪有姑娘家上杆子去找媒人催着男方娶自己的道理,就是再两情相悦也丢不起这人。()可要是不催吧,郑小六又不好意思回家面对女儿期待的眼神。何况他还有另一层担忧:明年郑雨农就要赴京参加会试了,万一要是真的中了榜,那么接下来就要赴职任官。不得在自己户籍地任官这是大宋朝的祖制,到时侯杏儿是跟着去还是不去?不去,杏儿年纪也着实不小了,等不起。去,又没名没份的,也一样让人笑话。最后还是在宋君鸿的建议下,去请郑知庆来做这媒人。还是宋君鸿建议,去找郑知庆做这媒人,郑知庆也喜欢这两个孩子,欣然领命,当天晚上就去了郑雨农家。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提亲、下聘、择定吉日,就差最后的拜堂成亲了——根据黄历,选在下个月的初二。
这天,宋君鸿正和郑小六一起在院子里准备郑杏儿出嫁的嫁妆,一大早开始就手忙脚乱,恨不得爹娘再多生两双手脚,这时他才知道结个婚是多么的麻烦,最后干脆一屁股坐在院子里,不断呼扇着头上淌下的热汗。
突然脑门上让人敲了一记,疼得他直捂头喊疼。转头看去,却见郑知庆在身后苟偻着身子,手里晃动着一柄折扇,饶有兴趣的看着自己。
他突然想到自己这个样子在郑知庆面前有点不雅,赶紧站了起来,嬉嬉笑着问道:“先生,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这个小混蛋在干什么?”郑知庆好奇的问道:“贡举考试结果的榜文都帖出来两天了,你难道就不想知道你考了个什么成绩?”
“反正是我的跑不了,不是我的抢也抢不着。”宋君鸿反而用一种无所谓的表情说道:“这几天姑母家里忙,我打算过两天再去看。反正榜文是要持续张帖一个月的。”
“呵!你倒是豁达。”郑知庆有点哭笑不得:“你们多年苦读等的不就是这一天吗?别的弟子都是张榜第一天就去看了成绩然后回报给我,就你悠哉悠哉的好像不过是扔把色子赌大小一样的随意。”
“唉呀,都怪我,你看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君鸿,把你手里的活都先放下,赶紧跑到榜文处看看。”郑小六闻声也赶了过来,这几天他的心思都扑在女儿婚事上,连货栈里的差事都请了假没去顾。按理说放榜这么大的事在城里走两步也能听到点风雨,但他这两天一直闷在家中忙活,楞是没注意到。
“不用了!”郑知庆把长袍的前摆一撂,在郑小六摆过来的椅子上一坐,慢条斯理的说:“你以为我的那顿谢师酒你赖的掉吗?”
“这么说是中了?唉呀,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双喜临门哪!”郑小六喜的嘴脚都快裂到耳根子上去,赶紧又朝屋里呼喊:“孩儿他娘,快出来,我们的君鸿中举人啦!”
“真的?”春柳和一堆女娃们从屋里冲了出来,手里有的还提着封喜盒的红纸,呆了半晌,终于“啊!——”的一声互相抱着就在院子里跳起了圈儿。
郑知庆看着院中手舞足蹈的众人,摇了摇头,轻轻叹了口气:“天底下竟还有这种事,学生考试,老师竟要去帮他看榜,然后还得巴巴的跑过来报喜。”
当天下午,宋君鸿就赶回了山里,打开了屋门,宋大柱和菊子也正在忙着低头给郑杏儿准备喜礼,还是石榴先现了他。宋大住有些意外的看着慢慢走近的宋君鸿,明明是已经捎信让他待在郑小六家帮忙,而自己也是再过两天就要下山过去的。
宋君鸿原本以为自己对这消息并不是很在意,但面对父母转达喜讯时才现自己声音里仍有掩饰不住的激动:“爹、娘,孩儿、孩儿中举了!”
像是被雷殛了一样,宋大柱手里的刻刀、木胎模子和那张菊子亲手画的喜饼图纸胡啦一下全掉到了地上,目瞪口呆的样子仿佛浑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消息一般,良久才“啊哈!”的一声大叫,一把抱起了面前的儿子连转了三四个大圈,又跑过去扯着菊子的袖口笑道:“媳妇,你听见了没有,咱娃儿中了,咱娃儿是举人了!”。
菊子却依然背着身子在缝喜被,任凭宋大柱扯喊也一声不吭。但宋君鸿现她捏针的手已经开始在剧烈的打着摆子,眼看着连针都要捏不住的样子。
他走过去绕到菊子面前,她已经泪流满面。
儿子中举了!这个消息她也听的清清楚楚。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幸福感如一股突然迎面而至的巨浪般汹涌的撞击在她的胸口上,她用一口手紧紧的捂住自己的嘴巴,生怕一松手就会不顾一切的呐喊一般,而浑不知眼中的泪水早已决提。
这就是她的儿子,她那十月怀胎时每夜抚腹呢喃的儿子。
她那痛苦分娩然后抱在怀里日日哺育的儿子。
她那拉起着那个胖乎乎的小手一步一跤地领他学走跑的儿子。
她那懂事早慧、总是找机会帮她干活的儿子。
她那亲眼目送背着自己手缝的书包下山上学,然后又每次在放假时回山给自己讲述学堂趣事的儿子。
这是她的心头肉,她的骄傲呵!不知多少个夜晚,她在为他的生活、他的将来担心着,却没注意到他已经慢慢的开始长大,如山林里的幼鹰一般开始长出了有力的翅膀、具备了一飞冲天的能耐。
儿子有出息了!
她将宋君鸿慢慢的揽入了怀中,仍像抱着小时侯的他一样拍打,和饮泣。
宋君鸿也是一股酸涩感涌上鼻腔,转目四顾,宋大柱和菊子的头已经隐隐漏出了几根银丝。四十来岁的年纪,在未来或许还可算是中年,但在此时却已经让他们憔悴的像个老人了,日复一日为了生活的艰苦挣扎,让岁月在他们的额头、眼角、脸上都留下了厚重的痕迹。
宋君鸿倒退两步,突然撩衣跪了下去,缓缓的伏身拜倒“儿谢父母养育大恩!”
宋大柱赶紧把儿子扯起。宋君鸿拉着二老的手搀扶着坐下,温言慰道:“孩儿如果已经考取了举人功名,咱家从此就可以免除丁役和赋税,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的。”
“好的,好的。”下午温软的阳光透过已经破旧的窗棂照进屋里,宋大柱一家四口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互相对望着傻笑。
许多年后当宋君鸿也老了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清晰的记得,那晚那是他次在家里被允许喝酒,父子二人对干了数十盏,宋大柱喝的咛叮大醉,而菊子,就一直在笑,仿佛笑容那几天就从没从她脸上消失过。
………【第四节 举荐信】………
“秋海居的三水佳酿果然名不虚传啊!”,郑知庆酣爽的抹去粘洒在胡须上的酒水,意犹未尽的把桌上的几个酒壶都摇晃了一遍,早都空空如也了。()宋大柱一家到得县城后,两家人立刻就决定遣宋君鸿和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