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极品地主- 第4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段时间下来,汪洋和老伴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心情都要比在海州的时候好多了,脸色红润,走起路来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喘气了。

  两位老人心里清楚,银杏村富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毫无污染的清灵山泉以及绿色食材,才让他们有了这些变化。

  说来奇怪,萧家农场的食材他们在海州也是天天吃,但是总感觉在银杏村的味道更好,是因为新鲜还是错觉呢?

  可以说,汪洋老两口在银杏村的幸福养老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

  …… ……

  汪老入住青石小院之后,萧风还特别拍摄了一组照片,放到了‘镜湖公司’的官网,也在自己的围脖上进行了更新,更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充满乡村气息的农家小院,风景如画的镜湖,每一个元素都让人心醉,银杏村的青石小院迅速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这时候,不少驻扎在银杏村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也是纷纷把落成之后的青石小院拍摄成作品,放到网络上,更是掀起了一股热潮。

  不少预定了小院的外地老人也是迫不及待地提前赶到银杏村,想要目睹自己小院的一草一木,因此镜湖景区的接待量居然有了不小的提升!

  “支书,还是小风脑瓜活泛!”村委会干部对青石小院进行验收的时候,一名村干笑着对萧晋旭说道。

  不少游客组团参观青石小院,一百零八座院子除了预留下来应急的院子之外,悉数租出去了!

  银杏村村委会的账户一下子就增加了400万的资金,而且这种收入是每年都会有的,细水长流对于村委会的财政来说无疑是极好的。

  虽说这些小院做工精细,耗费颇大,但是每座小院的造价也不过十来万,三年租金就可以收回成本,往后就都是纯利润了!

  而且随着‘镜湖景区’的知名度日益提升,小院的租金也会水涨船高,到时候村民们又多了一份收入!

  “当初我还觉得应该向外地游客开放宅基地的政策,现在想想差点就把下金蛋的母鸡变成一锤子买卖了!”说到萧风,萧晋旭的脸上满是自豪的神情,笑着说道:“我们这些老古董,以后就安心地把村子交给娃娃们了!”

  对于侄子的成长,作为长辈的萧晋旭自然是最开心不过了,他今年已经65,在村支书这个位置上也不见得能够再干几年了。随着‘银杏新区’的规模越来越大,银杏村的重要性也是日益增加,村委会、村支部等等要害职位多半会成为不少官员觊觎的位置。

  若是银杏村、萧家的小辈不能顺利成长、接班,萧晋旭还真的不放心把银杏村的大权交给外人。要知道,如今银杏村每年的各项收入近亿,又拥有着大量的优质资产,不是自己人不见得能够和银杏村同心!

  萧风自不必说,他的身份特殊即便不出任村委会和村支部的任何职务,也能够在姚州市委市政府中说上话,算是银杏村未来重要的支撑力量。萧强、萧大志、萧涛等人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将来无论是萧家的产业还是银杏村的资产,交到他们的手里,也不会轻易被败光!

  对于萧晋旭的话,村委会的其他干部也是极为认同,频频点头,萧家在银杏村立足数百年,这份庞大的产业总要交给自己人才能安心。

  放在两年前,村民们都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如今银杏村居然迈入了小康社会,人均收入突破5万RMB,而且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地提升之中。

  有时候想想,简直就跟做梦似的!

  如今,村民们无论是自家的产业还是集体的项目,收入颇丰,家里各种电器琳琅满目,出门都有小汽车,娃娃们可以接受最好的教育条件,村民生病了村委会支付所有医疗费用,……。

  细细算下来,如今的银杏村俨然步入了书上所说的‘共…产…主义’,颇有些按需分配的感觉!

  幸福的生活,一点一滴积累而成!(未完待续。)

PS:  PS:谢谢‘小楼看雨雪’的588打赏,谢谢乡亲们的订阅支持!
【439章】 植物王国(求订阅!)
  转眼就到了4月1日,这一天银杏村村委会在青石小院片区举行了隆重的入住仪式,近百座小院的租客在村民的祝福下,开始了自己在银杏村的新生活。

  在这些入住的客人中,大部分是经济条件优厚的退休老人,一部分是在银杏村居住的自由职业者,包括作家、画家和摄影家等等。对于这些文化人来说,在风景如画的镜湖边拥有一座小院,得以重现当年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一种无以伦比的精神享受。

  在很多人眼里,在镜湖湖畔的生活,质量要比在北上广高出无数倍,当然了,这仅限于享受生活,而不是创业!

  因此,收入颇高的这群人纷纷告别租住的客栈,住进了自由度更高的青石小院,开启了在银杏村的美好生活。对于这些依靠灵感、创意过活的人们来说,舒适的环境、愉快的心情才是创作的根基!

  银杏村此举也是被媒体广泛宣传,毕竟一百座青石小院每年可以为村民提供400万的收入,而且一个规模更大的院落片区已经进入了设计施工阶段,将来在容纳更多租客的同时,又可以为银杏村提供更多的优良资产。

  如今的银杏村已经成为了姚州乃至滇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人均超过5万元,并朝着10万元大关快速挺进的银杏村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不少财经媒体不断地发表自己的预测,认为银杏村将有可能在2012年年底实现人均收入10万RMB的目标,成为滇南乃至全国最富裕的村庄之一。

  相比于财经媒体,一些官方媒体对‘银杏村’的发展模式更加认可,毕竟它的发展不是以破坏环境为基调,而是以旅游、绿色食品产业为支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以华夏社、央视为首的官媒不约而同地把银杏村视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不断有记者到村子里采访,试图从银杏村的发展轨迹之中寻找到规律,最好能够在其他地方进行推广。

  不过。所有人都不会想到,‘银杏村’乃至镜湖体系的发展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其根源就是萧风和他的‘紫竹空间’!

  若是没有空间灵泉,银杏村要想取得超常规的发展。难于登天!

  …… ……

  萧风的摄影师傅薛沪生和妻子乔珊也是搬出了萧家老宅,住进了一座青石小院,他一下子就和村委会签订了10年的合约!

  即便薛沪生的身份特殊,但是村委会还是按照规定的价格和他签订了租赁合同,并且张榜公布。杜绝了村民们的猜疑。这也是银杏村的一个特点,每一项财务收支都会在村委会以及银杏村网站上进行公示,让村民们明明白白。

  对于师傅搬离老宅,萧风也没有太过劝阻,毕竟他们夫妻俩需要各自的隐私空间,总是住在老宅多少有些不方便。

  当然了,若是家里弄什么好吃的,逢年过节,薛沪生两口子还是会回到老宅和萧家聚餐。

  这几天,萧风为了师傅搬新家。放下了好多事情忙前忙后,一手包办了青石小院的各种家电、生活用品等等,薛沪生和乔珊只需拎包入住就可以了。

  对此,乔珊还特别表扬了薛沪生,说他一辈子醉心于摄影技术,没想到临老了收个徒弟让他们老两口的日子过得舒心异常!

  现在,薛沪生夫妇俩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银杏村搞创作,镜湖景区的绝美风景以及新鲜空气让他们灵感迸发,俨然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除了薛沪生,搬离萧家老宅的还有薛富贵老两口、徐向南父亲以及徐老将军等人。他们两个人占据一座小院,相守相望,总是要比住在老宅狭小的环境里舒服得多。

  对此,萧风更多的是尊重老人们的想法。毕竟一帮亲家住在一起,短时间内倒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萧风总要考虑到老人们的一些自尊心。

  于是,萧风个人出资租下了三座位置最好的小院,在里面布置了完备的设施,让几位老人过得舒心。

  …… ……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青石小院的落成只不过是他们旅游生活的一个插曲,游客们更在乎的是镜湖周边区域漫山遍野的高山杜鹃迎风盛放的壮观景象。

  若是问来过银杏村的游客,这里的春天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估计绝大部分游客会回答,壮观的高山杜鹃花海!

  在银杏村周边的群山,除了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辽阔的草场之外,低矮丘陵以及森林的边缘地带,遍布着数百种高山杜鹃种类,这也是滇西北许多山脉的特色之一。

  相比于其他地区,银杏村村民向大山开荒的力度并不大,周边区域仍旧保持了原始的风貌,这些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的高山杜鹃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若是换成以前,这些高山杜鹃并不太招村民喜欢,毕竟它们除了少数部位可以入药之外,既不能当柴烧,也不能喂牲口,利用价值极低。

  每年的花季,银杏村周围的山上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高山杜鹃,美则美矣,不过对于刚刚解决温饱的银杏村村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随着‘镜湖景区’的开放,大量游客涌入之后,村民们视为鸡肋的高山杜鹃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镜湖景区’刚刚开放的时候,正值高山杜鹃的花季,规模庞大的花海顿时吸引了来自城市的游客,创下了不小的名头。

  尤其是以薛沪生为首的摄影家以及业余摄影爱好者对这些高山杜鹃情有独钟,拍摄了大量的作品,更是让‘镜湖景区’的高山杜鹃名声大震。

  这时候,村民们才发现丝毫用处都没有的高山杜鹃成为了‘镜湖景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银杏村甚至还拥有了一个‘杜鹃之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