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犬-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北边勤王,天知道这些人能活着回来几个。

    有时候宋庆也曾经想过,自己为了所谓的穿越者霸业,就让这些和他亲如兄弟的人走上前线,在道德上是否有所亏欠,只不过他很快想明白了,如果没有他的话,这些人在十几年后依然会走上战场,要么为大明最后的希望死战,要么则成为乌真超哈或者天佑军,最终变成汉军旗,拿起屠刀残害自己的同胞,只为了在那个新朝能够得到更高的地位。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无论谁来谁往,永远都不会改变,他完全没有必要存有这种愧疚,若是他将来真能成事,好歹还护住了汉家苗裔,炎黄江山,总算也是对得起自己穿越一场的待遇了。

    想通这些之后,宋庆心中舒服多了,再去和谁聊天的时候,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兄弟般的感情,而且在心中暗自发誓,会尽自己一切的努力,让这些人尽可能多的活下来,让全天下的汉人尽可能多的活下来。

    只不过在这种时候,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哪怕是一向以多愁善感闻名的丁魁,也不能理解宋庆此刻的愁绪,好在日子终归一天天过去,徐州义勇的战技也在一天天的加强,加上他们杀过人见过血,在徐州地界上算是一等一的强军了。

    这种略微有些平淡生活,一直持续到十月底的时候,某天宋庆正在家中陪着父母吃早饭,忽然听到外头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还有王坚那辨识度很高的大嗓门,赶紧跑出去把门打开,正好看到王公子那张大脸,以及他脸上那种兴奋和紧张相交织的表情,宋庆心中猛然一突,下意识问道:“王兄,是不是北边出事了?”

    “你怎么知道的?”王坚显然也很意外,不过却没有多想,而是拿着手中那张军报,跑到宋虎面前一阵挥舞,最终才将那上面的内容说了出来:“北边的建奴绕道蒙古,如今已经把京师包围了!”

    “??啷”一声,宋虎手上的筷子吊在桌上,被砸中的酒杯也顺势歪倒,酒水顺着桌沿流淌下来,他嘴巴微微张着,里面还有块没拒绝几口的鸡肉,半晌才缓过劲来,有些含糊不清的问道:“贤侄,你刚刚说什么?哪里被围了?”

    “京城!”王坚又说了一遍,还特意加重了语气,他并不觉得宋虎的模样有多奇怪,刚刚他和王昌拿到军报的时候,也是这么一副样子,王昌的神情甚至比宋虎还要过分,竟然都有哆嗦的迹象。

    宋庆也很能够理解老爹的情绪,因为这个年代的京城,和后世的首都完全不同,虽然两者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国家,但这时候的京城还有皇帝,还有皇家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可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那种东西就代表着天命,而天命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可是要比人命更重要的。

    尤其作为一个武人,一个励志报效国家的武人,京城被外族围困,这几乎就是奇耻大辱,宋庆眼睁睁看着老爹从椅子上站起来,略有些黝黑的脸膛上已经绽放出紫色的光芒,明显就是涨红了脸,他生怕老爹暴脾气发作,把脑血栓心脏病什么的气出来,来个出师未捷身先死,赶紧劝道:“爹,您可千万别着急,咱还得上京勤王呢!”

    “对,上京勤王!我要上京勤王!”宋虎似乎突然从梦境中活过来了,一把拽过王坚,厉声喝道:“你爹呢?”

    王坚好歹也是八尺汉子,平时威风比起宋庆不差,可被宋虎这中老年英雄一抓,顿时变得小鸡子一般,忙不迭的点头道:“叔父,我爹也是这个意思,咱徐州也算是北军,怎么都要上京勤王的,我爹叫我过来,就是请您去商议的!”

    “那还不快去!”平日里四平八稳的宋虎,这时却像个初生牛犊般的小伙子,拽着王坚迈开大步走出门去,宋庆原本也想立刻跟上,却见宋李氏满面忧愁,几乎就要垂下泪来,赶忙先安抚了几句,这才又跟了上去。

    刚刚走出家门,便见周围四面八方全都是人,显然是已经得到消息,都在这里议论纷纷,宋庆见不是事儿忙又呵斥了几句,总算将人群轰散,不过这原本平淡度日的徐州卫,却再也安稳不住了。

    求推荐票和收藏,谢谢大家!

    &;lt;a&;gt;手机用户请到阅读。&;lt;/a&;gt;
第九十章 集结
    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十万后金兵绕道蒙古,很快便突破喜峰口长城,随即攻陷遵化,京师顿时震动,立即宣布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而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得知消息,也是快马加鞭的朝着关内猛赶,并在后金部队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袁崇焕欲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的安全。

    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应该还保留着对袁崇焕最后的一丝信任,给予他组织各支勤王军的权力,以方便他指挥军队,清军入关后出口有三:遵化、山海关、密云,于是袁崇焕向崇祯建议刘策回镇密云,侯世禄守三河,满桂守顺义,尤世威回昌平以保皇室陵寝,袁崇焕本人则亲率关宁军驻蓟州,并向皇帝表示“必不令敌越蓟西”的决心。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皇太极在得知袁崇焕亲自坐镇蓟州后,玩了一招避实击虚,并没有率兵抢攻,而是趁夜绕过了蓟州,加上崇祯皇帝活了二十来年,可能忽然觉得自己还有点军事才能,又开始插手蓟州防御,将侯世禄调到了通州,导致三河无人防守,出现了足够让后金兵纵横驰骋的大片空白带,并且始终没有人过来补上。

    满桂也没有按照先前商议好的进驻顺义,而是选择驻扎在了城外,与后金军偏师交战,之后很痛快的一触即溃。由此导致蓟州防御无纵深,被后金军轻易穿插而过,跟着后金兵逼北京,袁崇焕在发现被后金军越过防线后,并未对其进行追袭,而是经另一条道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北京,总而言之,这仗打的一直都挺憋屈,却也相当符合双方实力对比。

    六天后,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提前后金部队到达北京城外两天。

    可问题是,京城终归还是被包围了,对于即位之后以雷霆手段铲除魏忠贤,迅速巩固自己威严,并且正在自己皇帝事业初次高峰期,一切都是顺风顺水的崇祯皇帝来说,京城被建奴包围,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原谅的耻辱,宋庆完全能够理解这位年轻皇帝的愤怒情绪,换了谁都一样会很愤怒,而送给他这种耻辱的除了皇太极之外,还有那个说要五年平辽的袁崇焕。

    对于袁崇焕这个人,宋庆印象并不深刻,上辈子对这人有两种评价,一种是满清之友,一种是大明忠臣,可无论是哪一种,都不能掩盖他被杀纯属活该,作为一名帝国治下的臣子,连皇帝性格都摸不清楚,就跟人家随口吹牛逼,最后还把君上置之死地,换个脾气好些的你也得丢官去职,赶上崇祯这种年轻气盛暴脾气的,被干掉也就理所当然了。

    归根结底,还是大明朝这两百来年间文臣和皇帝的斗争导致,太祖成祖的时候皇帝太猛,加上勋贵力量很大,因此文臣很受压制,等到英宗土木堡之后,皇权几乎衰落到谷底,勋贵们也在大战中被一扫而空,文臣则趁机做大,开始了和皇权对抗的历史,其实按说这是件好事,两边互相制约,可以防止被昏君败坏了江山社稷。

    问题是文臣这个团体歪嘴和尚太多,一本好经念着念着就拧巴了,导致皇帝和大臣们成为针尖对麦芒,而没有形成良性竞争力,出现一个强势些的皇帝,文臣就被太监们死死压制,出现弱势些的皇帝,则皇命不出宫禁,宋清不知道袁崇焕作保证时候怎么想的,不过肯定没太把崇祯当回事,觉得这就是个小年轻,糊弄两句完了,真到时候不能五年平辽,最多也就是上表请辞,你还能把我怎么样不成?

    可他却没想到,崇祯这个年纪轻轻就能把魏忠贤阴掉的皇帝,又岂是易于之辈,在感觉自己被骗,而且面子大失之后,这位年轻气盛,且又刻薄寡恩的皇帝,立刻就动了杀心。

    通常形容年轻人的特点,除了朝气蓬勃之外,估计还得有敢想敢干这个词,崇祯就是其中的典型,那是说杀就杀,丝毫不带犹豫,谁求情都不管用,按照日子来算,袁督师的死期也就差不多快该到了。

    而在此时此刻,宋庆却没时间去多想这些了,自从接到京师的勤王调令之后,整个徐州上下已经开始了总动员,无论是代表官府的州衙,还是代表军人的徐州卫和徐州左卫,一切事务全部停止,全力为勤王部队服务。

    徐州这地方从文化上看属于南方,但从地理上看却是北方,而作为一支北军,他们的参战几乎是必不可少的,虽说是天下兵马勤王,可边军大部还要防御自己负责的地区,能够下大力气赶过来的可能也就是关宁军,其余宣大等地自己都要面临严峻挑战,恐怕也抽不出多少人手,真正负责戍卫京城的,除了京军三大营之外,其余的估计也就是他们这些地处内部的军队,而徐州人好武这件事可谓天下皆知,如今和北边动起手来,任谁也不会放着他们不用的。

    有鉴于此,徐州卫和徐州左卫的大人物们虽说万般不情愿,可也没有丝毫办法,只得命令麾下各部开始集结,原本除了宋庆几乎没有人在使用的校场,如今也被各部兵将充分利用,热火朝天的操练起来。

    在早已经佃农化的卫所之中,除了宋庆这种神经病之外,没什么人愿意操练,可如今不操练确实不行,和辛苦比起来,还是自己的小命更加重要一些,毕竟这不是进山剿匪,而是去和北面的顽敌作战,对方既然有本事攻到京城去,战力之骁勇可想而知,徐州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