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在即,徐州卫的每一家其实都差不多,和宋家一样,丁魁的家里面,如今也是一副伤离别的景象,只不过丁魁的老子却没宋虎那么看得开,他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军户,没有宋老虎那般本事,更没有宋老虎那般豪情。
作为一个普通热,他只是想要一家人踏踏实实的过日子,虽然丁魁这孩子一向不打听话,如今更是成了卫所中有名的土霸,让他这个当爹的觉得愈发不踏实,可这并不代表他不喜欢这儿子,更不代表他能够看着儿子北上勤王而无动于衷。
丁家俩儿子一个闺女,丁魁是家中长子,自然是要随军出征的,而且即便不调他出去,做为宋庆的头号心腹,他一样也要跟着徐州义勇们出发,因此这北上勤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再也不会更改了。
老二丁茂和妹妹丁春,都不说话,闷闷不乐的坐在床头,听着老爹絮叨家里面的事情,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无非是丁魁小时候多调皮,哪次闯了祸之后,被他怎么收拾。
往日提起这个来,丁魁保证不愿意,他本身就属于思维佻脱那种人,早就进化成半个陶渊明了,觉得家里人根本不知道他想什么,说的事情也跟他不在一个档次上,因此每当老爹絮叨他,他总是会不软不硬的顶上两句,然后转身离开。
自从跟了宋庆之后,丁老爹虽说担心,可也知道儿子出息了,因此并不怎么絮叨他,只是如今很有可能一去就再也见不到了,老爹又开始了自己独特的絮叨,可丁魁却也没有离开的意思,更加不想去顶撞,他知道老爹这是拙于言辞,只有用自己最擅长的说话方式,来表达对他这个儿子的担忧,并在心中祈求神佛保佑,能让自己活着从京城回来。
跟丁家的絮絮叨叨比起来,洛小北家中倒是没什么人说话,他爹依然是那副窝囊相,娘也说不出个道理,俩哥哥都是土里刨食的军户,给介绍去碧波池那边做事也不敢,倒是排老三的姐姐性子有几分泼辣,不过终归是个女儿家,凡事也拿不得主意,更是没法给家里做什么事,这个家里的大部分开销,其实都落在他这个最小的儿子身上。
可如今洛小北要去打仗了,若是真有个三长两短,这个刚刚好起来的家,恐怕又会恢复到从前那般模样,洛家三个儿子,按规矩要抽去一个,爹娘原本打算从老大老二里找,可那俩实在是胆小的很,听说后都是大哭不止,最终也只能再次把这个扛起全家的任务交到小儿子身上,那个从前被认为不稳重的小儿子,如今已经成为了全家无可替代的顶梁柱。
爹娘心中是有愧的,两个哥哥同样觉得愧对弟弟,可一辈子老实度日的他们,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出自己的愧意,他们不像洛小北那样充满朝气,充满着心狠手黑的疯狂气质,同样也不像洛小北那般口齿灵便。
这种特质在原本的洛小北身上还只是初现端倪,并不如何明显,可自从他跟了宋庆,体内各种特殊因子都在短时间内被激发出来,并且伴随着一次次行动而愈演愈烈,以至于如今在家中,除了三姐洛小南之外,其余人都不大敢和洛小北说话,哪怕他在家中年纪最小,哪怕他自己的话也不多,可那种羊群中住进了狼的感觉,却是愈发的严重了。
宋庆从前也打听过洛家的状况,得到详实信息之后,觉得洛小北能够出生在这种家庭里,并且这么多年没被磨平了性子,完全就是个异数,或者说是基因突变的现象。
洛小北本人对于北上勤王打建奴,并没有什么紧张情绪,他是宋庆的死忠,不但是行动上忠于宋庆,心理上也同样忠诚,自从这消息散开之后,他在太多人脸上见到过畏惧、伤悲、恐慌,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情绪,却从来没有在宋庆的脸上看到过这些,这让原本被周围气氛闹得有些没跟没底的他,也慢慢变得正常起来,根本就没太当回事。
他不明白什么叫做榜样的作用,只是单纯的觉得宋大人不怕,他就不应该害怕,这才是一个忠实走狗应该有的状态,见爹娘嗫嚅半天还是无话,便将碗里的几口饭扒拉掉,转身回了兄弟三个的房间,直接倒在最尾端的角落,盖上被子昏昏睡去,不知到了什么时候,他隐隐约约听到两个哥哥在自己耳边轻轻说道:“老四,哥哥对不住你……”
那一刻,经常被宋庆形容为狼崽子的洛小北,竟然忍不住想要哭出声来,没有人知道这个十六岁孩子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一次次跟着宋庆去做玩命的勾当,一次次疯狂的冲向自己的敌人,然后得到从前想都不敢想的钱,吃着从前只能在远处观望的好馆子,每次在血腥和酒肉银钱的刺激过后,都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空虚,让他霎那间不知所措……
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宋大人也是,所以我不能哭,更不能让他们看见我哭,洛小北心中默念着这几句话,假借翻身的时候,将眼眶里流出的泪水蹭在了被子上,甩开了脑子里所有的杂念,用心的睡起了觉。
这样的一幕,几乎每一天都在每一个家庭里发生,每个人都有不能输的理由,每个人同样也有坚强活下去的动力,尽管他们不知道十几年后的那场大变,可世道艰难从来都是如此,他们赶上了这个年代,就像是先贤和后代们也赶上了属于自己的年代,所有人都在为这个苦难民族的生存和延续,贡献着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哪怕他们自己对此并不知情。
可无论是和情绪,是和缘由,日子终有过完的一天,喝过了乡亲父老的壮行酒,远征将士们豪气干云的迈开了前往京城的步子,却在走出熟悉的街道之后,亦步亦趋的转过头去,希望能够再一次看看前来送行的家人。
大明崇祯二年十一月,徐州卫并徐州左卫共计五千七百人马,在卫所最大的校场誓师出发,北上勤王……
求推荐票和收藏,谢谢大家!
&;lt;a&;gt;手机用户请到阅读。&;lt;/a&;gt;
第九十五章 北上勤王(一)
时间已经进入十一月底,天气一天一比一天寒冷,在徐州的时候,宋庆就觉得要比上辈子冷得多,可到了真正的北方地界之后,他才发现先前所经历的都还不算什么,这里才是真正让人煎熬的地方。
他在徐州这个江北之地已经生活了快有一年,早已经适应这个气候更像江南的地方,冷不丁跑到北方来,还赶上个什么小冰河时期,真的是有些受不了,如果不是身上穿的足够厚实,怕是路上就会感冒。
这还是他身子健壮的缘故,那些比较瘦弱的兵卒,走到一半就已经开始出现疾病,几乎每天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人得了风寒症,吸鼻涕的声音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宋庆也真正体验了一把这个时代的艰辛,他们这些有供给的军队都是如此,天知道那些生死凭天命的百姓们要怎么活下去,也难怪后来那么多人造了反,除了**之外,天灾同样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行军队伍走到现在,依然还算得上军容齐整,尤其他手下的军户和义勇们,在徐州时整日本宋庆操练的像狗一样,出来之后却真的能够显出效果,其余军户每天走上一半路程就会受不了,他们却能够用完满的精神状态走完全程,扎营的时候也显得井然有序得多,让不少军官都看直了眼珠,甚至还有过来讨教练兵之法的。
还在徐州的时候,其实不少人对宋庆做代百户是颇有微词的,毕竟他太过年轻,现在也还没满十八岁,大部分人在这个岁数还都是普通一兵,哪怕是接了老子任的,最多也不过是个小旗,可如今人家却已经成为了代百户,而且谁都知道这个代字存在不了多长时间,只看王昌根本没有认命新百户,就能够大概看出这位新晋千户的意思来,就是要扶持宋庆上去。
而且扶持宋庆还不止是王昌,指挥使和指挥同知等几位大人,似乎也对这种情况乐见其成,更不要说宋庆手中还有个民团,如果只计算武装力量的话,他几乎能是个千户了,若是加上他手下那群江湖人,怕是比一般千户的势力还大一些。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很多中层军官对宋庆不太服气,认为他年纪太轻,难以服众,更加难以驾驭这么多手下,若是在徐州时候还好,可如今北上勤王,那是要见真章的,很多人对这个名气很大的徐州义勇并不太看好,更加不看好宋庆的领兵能力,临走时候还有人专门找过指挥使孙伯平,却被孙伯平直接赶了出来,说路上一切都能见分晓。
到了路上一看,不少中层军官红了脸,那个一直不被她们看好的宋庆,居然能够将手下士卒操练成这般模样,如果说这还不算能力的话,他们这些人直接回家种地就好了。
至于说宋庆指挥打仗的能力,这个暂时还没有验证过,不过宋庆本人很能打,这一点大伙儿全都知道,中层军官也没多少真研究过兵书战策的,下意识的就把将领能打和能指挥打仗混在一起,得出一条宋庆应该也很会打仗的结论。
另外,宋庆部下的构成也很让人觉得新鲜,因为他们除了几百号人之外,还有二十几条大狗,最过分的是这些狗居然还都穿了衣服,每日很应景的跟在义勇们身边,看上去煞是威风。
狗还只是一方面之外,关键是旗帜也很怪异,首先造型是正方形的,这在此次出征的队伍中算是独树一帜了,好在徐州义勇原本就是民团,规制和卫所有所不同,倒是也没人在意,不过旗子上绣着的那条狗,就着实让人感到好奇了。
好奇,不是好笑,旗帜上的大狗宋庆可是足足让绣娘们改了三次,最终做成了这个恶狗扑食的模样,总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