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道德天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虚道德天尊- 第4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蠊Γ烁钏踝阅背惭ǎ督胖渌唤馓濉

    徐敬业无才无识,终于不听魏思温的进取之计,而采取了薛仲璋的退守之策。于是,下令唐之奇守江都,徐敬猷屯军淮阴,韦超屯兵都梁山,自率人马取润州(今江苏镇江)。魏思温叹声道:“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而取洛阳,则在眼中矣”'《资治通鉴》,卷203,光宅元年九月。'

    但徐敬业控制叛军主力,润州又是个小城镇,进攻润州开始取得了胜利。

    守润州的刺史正好是徐敬业的叔父,李绩之子李思文。徐敬业曾几次企图拉他一起叛变,不仅遭到拒绝,李思文还派人向武皇后火速告急。徐敬业大军渡江改润州,李思文奋力拒守,以小小润州之兵力,与叛军大战四十多天,终因兵力悬殊城破被擒。魏思温提出斩其首祭旗,徐敬业不许,他向李思文说:“叔叔和武氏一党,这么忠于她,应改姓武,今后就叫武思文好了”。

    润州司马刘延嗣同时被俘,徐敬业要杀他,而魏思温则以他是自己的旧相识请求赦免了死刑。两个人都被关进了监狱。曲阿县令尹元贞率一县之兵往救润州。兵败被俘。徐敬业命人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逼他投降,结果“不屈而死”。

    李孝逸的大兵就要赶过来了,徐敬业闻讯急忙由润州退兵拒守,在高邮县的下河溪屯兵。命其弟敬猷守淮阴,韦超、尉迟昭守都梁山。李孝逸兵进临淮,偏将雷仁智与叛军初战失利,李孝逸就害怕了,按兵屯守不再进攻。担任监军的殿中侍御史魏元忠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如今天下太平,叛贼搅乱,人们都盼着尽快扑灭叛乱。今日将军却按兵不动,使远近失望。倘若朝廷得知,改派他将来取代将军,将军打算用什么理由解脱逗留不进的罪过呢?”李孝逸听了吓个半死,才急令进攻。都梁山一战,马敬臣斩叛将尉迟昭于阵前。

    十一月,武皇后果然派左鹰杨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统领大军增援李孝逸。李孝逸闻讯,再攻都梁山,而叛将韦超坚守不出战。李孝逸诸将在阵前攻守莫定,议论纷纷。而魏元忠建议先攻徐敬业之弟徐敬猷,诸将认为攻敬猷莫若全力进攻徐敬业。魏元忠分说:“不然,徐敬业之师虽乌合之众,但其人数众多,可凭险死战。若战之不利,大事玄矣而徐敬猷是一个赌棍,根本不懂战事,其军单弱。大军一到,立马可克。徐敬业想救,必难及时。今舍弱不先攻取,乃下策。“李孝逸听取了魏元忠的意见,先引兵进攻韦超,韦超则乘夜逃去。再进击攻淮阴的徐敬猷,徐敬猷果然大败,仅以身免。于是,大军进攻徐敬业。

    徐敬业凭河抗拒官兵。官兵后军总管苏孝祥夜率五千人马袭击徐敬业,叛军死战,苏孝祥战死,士卒死者过半。左豹韬卫果毅成立三朗被擒,将被斩杀,成三朗大呼:“官兵大至,尔曹破在旦夕。我死,妻子受荣;尔死,妻子籍没,尔终不及我也”遂不屈而死。

    李孝逸督军与徐敬业几战不利,又害怕起来,想退守石梁。魏元忠等再劝说:“现在正是顺风,芦苇干枯,用火攻有利,此时决不能退却”而徐敬业的叛军更是疲惫不堪,互相观望,失去斗志。李孝逸听从魏元忠火攻之计,官兵借风势纵火烧敌,徐敬业果然大败。一阵杀死七千余人,溺死者不可胜数。

    徐敬业见大势已去,便率轻骑进入江都城,取出家小,奔去润州,准备在那里渡海,东奔高丽。结果逃至海陵界,被大风阻住,无法渡海。其部将王那相见大势已去,便杀死徐敬业、徐敬猷兄弟,献其首投降。唐之奇、魏思温等皆被活捉。唯有骆宾王不知下落。有人说他削发躲进了和尚庙;也有人说他死在乱军之中死骨不寻;还有人说他隐姓埋名浪迹江湖而终。徐敬业的叛乱被快速剿灭,前后不到四个月。

    武皇后镇压了徐敬业的叛乱,其宗族皆不得免,唯李思文被提升为司仆少卿。武皇后对他说:“徐敬业把你改姓武,今天就赐你姓武了”'事见《资治通鉴》,卷203,垂拱元年一月。'李绩立功三朝,功勋赫赫,最终因徐敬业叛乱,使其宗族被刑,唯李思文一脉余存,实令人感叹啊。

    徐敬业代表豪门士族顽固势力叛乱反对武皇后,不得人心,才迅速灭亡。当叛乱发生后,江淮各州县顽强抵抗叛乱军队,说明地方庶族地主对武皇后的拥护。徐敬业的叛乱,被武皇后迅速剿灭,避免了广大人民遭受战争之苦。平叛战争仅限于扬、楚两州,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动乱,对唐初的政治与经济,尤其对人民的社会生产影响不大,使唐代建国六十多年的国内和平得到保持。社会发展规律、人心思治的实性,都决定闹军事动乱者不得人心,这是徐敬业叛乱迅速失败的根本原因。

    李治一死,武皇后就成了众矢之的。过去,懦弱的李治用男性和正统的皇帝招牌挡着向她射来的暗箭,如今招牌撤去她就成了明靶。一双双恶毒的眼睛斜着向她瞄准,弯了撘箭,理由有的是,光明正大的理由。她是女人,出身卑贱、当过尼姑、侍候两代皇帝的贱女人。她是褒姒、妲己、吕后,是“母鸡司晨”,是个妖怪。赶快杀死她她姓武,不姓李,她用**杀死了李治、用毒药和绳索杀死了李治的犯子,又把今天子“幽之于别宫”,李氏的天下就要改姓武了。赶快杀死她,以匡正朔

    没想到,武皇后也有一双眼睛,一双知己知彼、洞察天下的眼睛;一双明亮、犀利、正义的女人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貌似公允、实则邪恶的“正统”的眼睛;盯着那些饱读儒学、猎取金钱、美女、高官的男人们的眼睛。盯着那些明里暗里向她弄刀放箭的恶毒的眼睛。

    徐敬业们没逃过她犀利的法眼,跑到扬州造了反。她只扬一扬眉,动一动嘴,便镇压了那帮无知无识的狂妄的男人、犯人。她有千手千眼,每只眼睛都各有用处,都在盯着她身边不远的那些假装休眠的狼一样的眼睛。其中,最险恶的就是她的当朝宰相、顾命大臣裴炎的眼睛。

    武皇后明察秋毫,徐敬业乃明将之后,以匡复为名招降纳叛,其声威影响自然不会小,不数日招集千万之众。在这种形势下,朝内官员一定有所反映,他们对她临朝称制本就不满。如今,有人聚众而起,朝内官员也就会以某些形式,与之呼应。监察御史薛仲璋在关键时刻请求出使江都,作了叛乱集团的骨干。而裴炎是薛仲璋的舅父,当朝宰相对监察御史自有控制之权,何况又是他的外甥,能不知其内情?所以,自扬州叛乱的信息传到东都,武皇后就密切关注朝中的动向,似乎若如其事地观察着,尤其是这位貌似若无其事的当朝宰相裴炎。她心里数着裴炎的以往……

    裴炎是山西闻喜人。裴氏家族是山西有名的名门大族,在前朝出了不少高官名将,立有赫赫战功的裴行俭也是山西闻喜世家。裴炎受到过传统良好教育,熟读儒家经史,尤其精《左氏春秋》。举明经冬天及第后,历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史官)、黄门侍郎等职。武皇后垂帘听政后,一手提拔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进拜侍中,成了宰相。李治崩逝,受诏顾命'《旧唐书》,卷87,《裴炎传》。'。武皇后临朝执政后,对他倚为股肱,重用不疑,以当朝首辅宰相,加爵河东县侯。中宗李显荒谬,他力争死谏,依靠武皇后废黜了中宗,立睿宗李旦为帝。他用“春秋大义的儒家思想来衡量这一切,都是符合礼义传统的。

    但是,自睿宗即位,他做辅弼大臣,武皇后应该坐到后宫做她的皇太后了。谁想这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竟把皇帝弄到其他宫殿读书写字,自己临朝做起皇帝的事来。难道他这个辅佐大臣还能跟着睿宗教他读书写字去?他心里好一顿翻腾,便升现了西汉吕后专权的图景来,也就是“母鸡司晨”的强烈威觉,有了让武皇后归政睿宗的大主意。

    所以,当武皇后的侄子武承嗣请求皇太后追封武士彟为王、立武氏七庙时,裴炎便拿西汉吕后的专权误国来劝谏她。武皇后没有听他的,第二天就下诏追封五代。此后,裴炎一则心中烦恼,生怕李家天下被武皇后霸占了去;二则害怕,他知道皇太后何等人物,一旦报复起来他难以抵挡。

    不久之后,发生了徐敬业在扬州叛乱之事,而裴炎的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从中央跑去扬州一起策划,成了叛乱的主谋。从裴炎劝谏太后不封七庙遭太后拒绝,到扬州叛乱发生还有一段时间。

    就是这一段时间,让好些人去想。裴炎的外甥由中央去扬州谋叛乱,是否裴炎在中央的策动?扬州的叛乱是否只是裴炎覆武后的一个行动计划组成部分?裴炎是否还要在中央总发动?裴炎如发动成功后是归政睿宗还是自己当皇帝?

    历史就是如此,史作者也无孔不钻。只要有裴炎的时机,史作者就去考究、钻研、猜测,写出令人感兴趣的文章来。史书或记闻曾有如下记述:

    当徐敬业谋反时,让骆宾王写个行动计划。而骆宾王去找裴炎商量,骆宾王不仅会写文章,鬼主意也有一大堆,他一只脚踏在墙上,思考了片刻,一首歌谣竟让他想了出来:“一片火,二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然后教给裴炎家乡和都下儿童诵唱。很快,大街小巷便传开了这首童谣。裴炎听到后自己不能解,便找学问大的人解释。实际那首浅陋的童谣裴炎哪能不会解,两片火不就是个“炎”字吗?非衣合起来是个“裴”字,加在一起是说他裴炎要当皇帝了。故事书继续写下去,终于找到了文采英华的骆宾王头上。裴炎先给他好多礼物,骆宾王不理他。又给他好多美女和骏马,骆宾王尽情享受仍不理他。后来又拿出左代忠臣烈士图来,同骆宾王一起观赏。当翻到司马懿的画像后,骆宾王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