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泥熟匐败,突厥阿史那伏念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结盟,再犯唐边。开耀元年(681年)初,突厥犯原、庆等州。唐廷再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讨之。以左武卫大将军曹怀舜、幽州都督李文暕为副,先行出击,与战不利。
七月,裴行俭率军在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的陉口(即雁门关陉岭关口),按兵不动,仍多以谋制敌。他先遣使与阿史那伏念申立盟约,劝攻阿史德温傅,再致书阿史德温傅,让他预防阿史那伏念的进攻。整得二人晕头胀脑,惊惶失措,都以为对方与裴行俭联合,各怀异心。裴行俭乘敌混乱之际,派遣轻骑掩击阿史那伏念的后路牙山,得其辎重和其家属妻、子人等。阿史那伏念遭袭退走细沙。裴行俭不给他喘息机会,率大兵追击。逼迫阿史那伏念使讲和,以擒献阿史德温傅本人为条件。裴行俭同意了他的投降不杀,限期令他缴献俘虏。果然在限期内,阿史那念执阿史德温傅来降。裴行俭再度得胜,把阿史二人押往京师。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又反叛唐朝。天皇、天后复命裴行俭挂帅西征,但师未起行而裴行俭死于京师。享年六十四。天皇、天后痛失大将,赠以幽州大都督官衔,谥曰“献”。“献”的意思是奉献,裴行俭先获罪于武则天,然武则天不计前嫌,用为出将入相,果然为国屡立大功,奉献一切,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裴行俭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的书法在当时极赋盛名,草书和隶书尤其佳绝。高宗和武则天都喜爱他的书法。高宗曾诏他书写《文选》,让他把文章书写在绫绢上,经常欣赏模仿,并赠送予许多贵重之物,以示奖励。武则天喜爱他的书法墨宝,裴行俭去世后,曾让人到他的府上要去了他书写的字贴'《新唐书》、《旧唐书》,《裴行俭传》。'。
裴行俭爱护、体贴下属,如他所言“抚士卒在心诚”。因此,史书上记载了他的许多故事,抚慰部卒的故事也有不少。
例如:裴行俭让手下取名贵的犀角和麝香,结果却丢失了。皇帝赐的名马、雕鞍,而部属竟想试驰一番,结果马倒了把雕鞍摔破,这两个人都害怕得躲了起来。行俭知道他们躲在哪里,便让人找到他们,并说:“你们都是无心弄出点事来,这算得了什么啊,怎么能自轻自贱呢?”以后,对这两个人同往常一样。
打败了阿史那都支时,得到一个玛瑙盘,有二尺的长宽,名贵极了。想让人拿来将士们看看,军吏王休烈捧着盘子走在台阶上,失手跌碎,害怕得跪在地上不知所措。行俭也很心疼这件宝物,但却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这样呢”脸上没有一点惋惜的表情,在场的将士们无不感动。
裴行俭把缴获的资产、金珠、宝燕等登记造册,献给唐廷。唐廷回赐他三千多件器物,行俭把这些赐物公赠给偏将故旧,几天就一件也不剩了'事见《新唐书》、《旧唐书》,《裴行俭传》;《资治通鉴》,卷203。'。
裴行俭的谋略和预见,被人们传为神话,以为他精于阴阳算术。留下这方面传奇故事也很多。实际上他和诸葛亮一样,不过善于观察和推测而已,哪有什么阴阳、奇门之说呢?因此,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就不再多说了。
总之,裴行俭是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名臣和名将。在武则天的任用下得以表现,算是武则天用人的一个例子吧。太子弘死后,天皇、天后于上元二年(675年)六月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李贤是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这一年他20岁。
李贤与哥哥李弘的性格大不一样,他弘像父亲高宗,而李贤却很像母亲武则天。李贤性格刚强猛烈,举止活泼好动,处理果断有胆识,而且不为旧礼所拘。如果走了正道,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李贤少年时的确是个好皇子,他聪明好学,举止端雅。喜欢读《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也喜爱古诗古文。他的聪明也极像母亲,诗书文章读过了就记得很清楚,师傅们便向高宗称扬他“过目成诵”,老臣李勣称赞他“夙敏”,高宗和武后都很喜爱他,史书也一直称颂他“容止端重”,“读书一览辄不忘”,是个颇赋天资的少年。新旧《唐书》还引一个他少年读书的例子:当他读到《论语》中“贤贤易色”一句话时,就反来复去地咏诵。高宗问他原因,他回答:“性实爱此。”'《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就是说:“我心性原来就喜爱它”。“贤贤易色”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全文是子夏说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是儒家教人孝父母、事君主、交朋友的原则,如果做到了,就是贤臣孝子信友了。而贤者见到贤,就格外地敬佩、亲切。所以,开头一语领题,曰:“贤贤易色。”
这个读一句书的小事情,为什么官书竟醒目地都写在《李贤传》的开篇(《旧唐书》也如此)?这么小的事是否就有史料供史撰者引用,这是很难说的。我想,大约是史撰者因李贤的名字,使他们引发了感想,才编出李贤幼年读书的小故事的。
为什么引用或编造这么个小故事写在文字不长的小传里?显然是针对武则天的。就是说这么一个贤良的太子,竟被武则天废掉了,可见武则天为夺取李家天下,该多么不择手段了。让人注意的是,那个李贤读书的小故事强调的是李贤“性实爱此”,《旧唐书》曰:“此言。”就是说李贤的本性就是“贤”,“本性难移”,以后他也没变坏,武则天说他变得坏了,才废掉他,是武则天在造谣,故意编造废他的理由。
既然李贤聪明好学,不断加封他的官衔和爵位。永徽六年封潞王;显庆元年授歧州刺史,又加雍州牧、幽州都督;龙逆元年徒封沛王加杨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二年加杨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徒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其它封爵、封邑皆如故,实封一千户,上元二年六月立为皇太子。
李贤被立为太子后,因多年来帝后多在东都洛阳处理军国大事,同李弘一样,被留在长安监国。武则天对儿子寄予的期望很大,因二儿子同大儿子不同。武则天认为二儿子有这种能力、气魄和资质,身体条件也可以承爱重负。
当然,他还需历练。太子监国等于当皇帝的实习历练。实习就得有好的指导老师,就像如今的大学生实习一样,配备一些好的指导老师,对将来实际工作颇为重要。为监国太子配备师傅自然比大学生实习重要多了,二者天壤云泥。
武则天和高宗对朝中要员和监国属官作了统一安排,朝中的重臣和能臣几乎分了一半为太子监国和属国,或说朝中的顶尖要员兼任监国太子的师傅和属官。这种安排自然是有深意的,其意再深也很好懂:让这些大臣把洛阳的朝廷和长安的实习朝廷看得一样重要,把李贤看作未来的、甚至不久的皇帝,因为高宗的身体已遭透了,谁都能得出离“龙驭上宾”已在旦夕之间了。
当时的重位安排是:戴至德为右仆射,同时任太子宾客;张文为侍中,也兼太子宾客;郝处俊为中书令,同为太子左庶子;李义琰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薛元超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高至周为同中书省门下三品,兼太子左庶子。同时还为太子配备了一大批下层属官,如太子洗马刘纳言、司议郎韦承庆、太子典膳丞高政等,及当时的两馆学士来教导、陪伴太子读书者,要么是唐初名臣之后,要么是学富五车的宏儒。
总之,太子李贤所监之国,就是一个不久的朝廷,陪伴他的人多是朝中的宰辅重臣,他们对唐室忠心耿耿,同时德才兼备;伴他读书的人也皆具德才学识。
如此安排,哪里能看得出武则天当时已有夺他儿子天下的想法啊那时高宗行将就木武则天已完全可以控制局面,这些安排显示出她之想。那时她就可以抓住权柄,冷落太子,不可能把朝中重臣同时派给太子,让太子执住牛耳、培植支柱的。
………【第四百六十章。勿看】………
第四百六十章。勿看
太子弘死后,天皇、天后于上元二年(675年)六月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李贤是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这一年他20岁。
李贤与哥哥李弘的性格大不一样,他弘像父亲高宗,而李贤却很像母亲武则天。李贤性格刚强猛烈,举止活泼好动,处理果断有胆识,而且不为旧礼所拘。如果走了正道,也可能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李贤少年时的确是个好皇子,他聪明好学,举止端雅。喜欢读《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也喜爱古诗古文。他的聪明也极像母亲,诗书文章读过了就记得很清楚,师傅们便向高宗称扬他“过目成诵”,老臣李勣称赞他“夙敏”,高宗和武后都很喜爱他,史书也一直称颂他“容止端重”,“读书一览辄不忘”,是个颇赋天资的少年。新旧《唐书》还引一个他少年读书的例子:当他读到《论语》中“贤贤易色”一句话时,就反来复去地咏诵。高宗问他原因,他回答:“性实爱此。”'《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传》。'就是说:“我心性原来就喜爱它”。“贤贤易色”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篇,全文是子夏说的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是儒家教人孝父母、事君主、交朋友的原则,如果做到了,就是贤臣孝子信友了。而贤者见到贤,就格外地敬佩、亲切。所以,开头一语领题,曰:“贤贤易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