韔4,永昌元年闰九月戊申条。'。
同年九月,周兴诬告宰相魏玄同谋反。原来,在高宗时周兴做河阳县令,高宗想提拔他,有人反对,周兴尚不知情,到朝堂上等消息。魏玄同当时是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见到周兴便说:“周明府可以去矣。(唐人呼县令为明府),周兴便以为魏玄同阻挠他,便记恨在心。此时,周兴便想搞夸魏玄同。因魏玄同与裴炎关系好,周兴便诬奏:“魏玄同与裴炎为耐久朋。”(即始终不渝的好朋友),又说:魏玄同曾说:“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意思是做武则天的官做不了几天,不如做李旦的官长久。当时武则天年近古稀,此话正其心病,立时震怒,下令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知魏玄同被冤,便让他反告周兴以自直。魏玄同说:“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做告密人邪”于是从容而死。魏玄同出身寒门,极力支持武则天的改革,反对门阀制度,由于酷吏周兴的诬告的确有一套办法,被无辜冤死。
与此同时,夏官侍郎崔詧被诬告而死;不久右武卫大将军、出身百济的名将黑齿常之又被周兴诬告谋反,也被屈杀'《资治通鉴》,卷o4,永昌元年八月到九月。'。
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以陈子昂的上表抵制最为突出。陈子昂是唐初著名学家、诗人。他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世代地主家庭出身。年轻使气任侠,武则天临朝那年举进士,用为麟台正字。后来一直上疏言事,很有见地,为武则天赏识。他也积极支持、拥护武则天当政,写了不少赞扬新政权的章。永昌元年三月,武则天亲召他问政要。陈子昂要求退殿,上表答之。立即写上三千言的奏表,在奏表算是长了。武则天认真展读,为其字和气质感染,但认为书生气过重,逐提升为右卫胄曹参军(掌决罚、戎仗等事官)。此时,再次上表反对任用酷吏,奏表曰:“周颂成康,汉称景,皆以能措刑也。今陛下之政,虽尽善矣,然太平之朝,上下乐化,不宜有乱臣贼子,日犯天诛。比者大狱增多,逆徒滋广,愚臣顽昧,初谓皆实,乃去月十五日,陛下特察系囚李珍等无罪,百僚庆悦,皆贺圣明,臣乃知亦有无罪之人挂于疏漏者。陛下务在宽典,狱官务在急刑,以伤陛下之仁,以诬太平之政,臣窃恨之。又,九月二十一日,敕免楚金等死,初为风雨,变为景云(据史载:魏元忠、张楚金等人临刑时,风雨交加,赦令传达后,天气晴朗。见《资治通鉴》卷o4。——引者。)。臣闻阴惨者刑也,阳舒者德也;圣人法天,天亦助圣,天意如此,陛下届可不承顺之哉今又阴雨,臣恐过在狱官。凡系狱之囚,多在极法,道路之议,或是或非,陛下何不悉召见之,自诘其罪罪有实者显示明刑,滥者严惩狱吏,使天下咸服,人知政刑,岂非至德克明哉”'《资治通鉴》,卷o4,永昌元年九月。'
陈子昂把武则天的滥杀,全推到狱吏身上,实又指酷吏,又以天意、人事并论,谏武则天德政、停酷刑。武则天同意他的劝谏的,遂提升他为右拾遗言官,官位接近七品,职务很重要,但是,酷吏们还在滥告、滥杀。
而且,酷吏的队伍还在扩大。醴泉人侯思止,是个卖饼的,此人诡计多端。一次,恒州刺史裴贞杖打一名判司小吏。判司与侯思止友善。他俩商量的结果,由侯思止上告裴贞与舒王李元名谋反。天授元年七月,李元名被废舒王头衔,徒往和州,裴贞被杀。侯思止因告有功,得了个游击将军的头衔。侯思止听说监察御史高官权重,就向武则天要个监察御史做。当时武则天经常接见一般平民和被选上来的人员所以接见了他,听说他要做监察御史,就说:“卿不识字,岂堪御史”侯思止对曰:“獬豸何偿识字,但能触邪耳”武则天听他的回答得很妙,心里高兴,便授他朝散大夫、侍御史。还有个衡水人王弘义,也是个无赖。因诬告有功,授游击将军,后迁殿侍御史。有人告胜州(今属内蒙)都督王安仁谋反,武则天让他去审案。他见到被押解而至的王安仁,就木枷上确掉他的头,又让人逮捕其子,则见到又砍掉了脑袋。杀人之后,再编造案情和供词上报。其残忍和奸诈,令人指。
当时的酷吏来俊臣、侯思止因酷而齐名;而司邢徐有功、杜景俭因直也齐名。人们常说:“遇来、侯必死,遇徐、未必生。”徐有功是朝司刑丞,凡被酷吏诬构者,他皆为辩诬,先后数十案,并敢直接与武则天当面争辩。琅琊王李冲反叛,家奴与县尉颜余庆相识,来俊臣审后定为死罪。徐有功却说:“赦令有言:魁伏诛,支党未者赦免之。赦而复罪,不如勿敕;生而复杀,不如勿生。”武则天责问他:“你认为颜余庆还不算魁吗?”徐有功答:“魁者元谋,虺贞(即李贞)是也,现已伏诛。余庆至今才治罪,支党也,应按敕令赦之。”当时,在朝堂听徐有功与女皇当面争辩,数百官员吓得大气不敢出,但徐有功却神情自若。武则天见他正直,“甚敬惮之。”遂听徐有功,免了颜庆余死罪。
司刑李日知也是个正直的人。一次,另一个司刑胡元礼想杀一个囚犯,李日知认为该囚未犯死罪不能杀。两个人争论不休,最后到武则天面前互控,仍激烈争吵,胡元礼怒说:“我胡元礼不离刑曹,此犯终无生理”李日知针锋相对,也愤怒回敬:“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武则天见二人如此争执,还是同意了李日知,释该囚的死刑。
武则天要巩固新政权,必然清除反对派,尽管她大体上解酷吏的不法行为,也了解许多人蒙冤而死。但为达到清除反对派的目的,仍未阻止酷吏的行为。天授元年七月,武承嗣与周兴勾结,诬告隋州刺吏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武则天下诏令他们到朝廷受审,李素节在龙门被绞样、李上金自杀。高宗这两个庶子以前几番升贬,终被武则天用酷吏除掉。八月,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安南王李颖等宗室十二人、太子贤的两个儿(即武则天的两个孙子)都在酷吏的屠刀下丧命。
反对派清除得差不多了,武则天开始整顿刑狱,也开始收拾酷吏。
一次,酷吏周兴又诬陷道州刺吏李行褒兄弟谋反,定为灭族重刑,徐有功坚决阻止。周兴告徐有功故意袒护,也该杀。武则天不仅不听周兴的,还提升徐有功为侍御史。徐有功跪地哭着请求武则天仍让他当刑官,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早晚要被杀肉吃。我做刑官危险不大,而做了御史早晚要被酷吏杀死的。”武则天安慰他,让他安心做侍御史,没有敢无故害他。大家见到女皇态度有了重大改变,都心里宽慰,相互称贺。
天授二年(69年)正月,御史丞李嗣真上书暗示酷吏的危害重大,奏折说:“今告事纷纭,虚多实少,恐有凶恶阴谋离间陛下君臣。古者狱成,公卿参听,王必三宥,然后行刑。比日狱官单车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断,不令重推。或临时专决,不复闻奏。如此,则权由臣下,非审慎之法,倘有冤滥,何由可知?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复,操杀生之柄,窃人主之威,按复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社稷之祸。”'《资治通鉴》,卷o4,天授元年正月。'
此折切武则天听任酷吏擅权,任意杀戮的时弊,让武则天无法答复。但她心醒悟,决定对滥杀无辜的酷吏进行开刀,作为整顿刑狱的开端。
李嗣真上奏不久,有人状告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陷害无辜,在平息琅琊王李冲的叛乱,杀害无辜官民数千人以为已功,罪大恶极。此事武则天早已得叛,因时机不到未予理睬,如今既欲整顿刑狱,当即下令将丘神绩斩示众。丘神绩是武则天的心腹大将,被武则天赐为武姓,成为一大酷吏,每每诬害无辜。如今被女皇斩,朝野欢欣鼓舞,知道酷吏的末日到了。
接着就有人告酷吏周兴与丘神绩通谋,武则天立即派酷吏来俊臣去审理。周兴是酷吏之,官衔是昌右丞,在酷吏也最高,来俊臣不过是他的学生辈而已。这次让酷吏办酷吏,众官员知道有好戏看了。据说,来俊臣接到命令后宴请周兴,向他请教审案的办法。来俊臣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意思是,囚犯不招供,怎么让他招供呢?周兴想也不想就拿出了逼供的办法,说:“此甚易下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一见,吓得屁滚尿流,惶恐叩头伏罪'《资治通鉴》,卷o4,天授二年一月。'。这便是“请君入瓮”成语的来历出处。结果是武则天免周兴死罪,流放岭南。但他的仇家没能饶他,在流放路途被仇人杀死,碎尸万段。
接着,武则天未经举报和告状,就下令处死了索元礼。他是第一个酷吏,杀过数千名无辜者,民愤极大。武则天久有所闻,乃杀之以慰众望。
然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是一个最大的酷吏,来俊臣也是个最恶毒的酷吏,他们都还在,只要他们还在,诬陷、谋杀就不会停止。
长寿元年(69年)初,武承嗣与做左台丞的来俊臣密谋,要除掉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等高官宰相,这是他们的最大敌人。有这些正直的高官存在,武承嗣继承武则天当皇帝的阴谋就不会实现,来俊臣这样奸人总有一天会被他们所清除。他们的办法老一套,仍是诬告他们谋反,武则天最恨的是官员谋反。
果然一告即成大狱,几位宰相被捕入狱,受牵连的还司礼卿崔宣礼,前昌左丞卢献、御史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这些受牵连的人也是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除去的,李嗣真曾上疏武则天,翦除酷吏、魏元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