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道德天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虚道德天尊- 第4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果然一告即成大狱,几位宰相被捕入狱,受牵连的还司礼卿崔宣礼,前昌左丞卢献、御史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等。这些受牵连的人也是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除去的,李嗣真曾上疏武则天,翦除酷吏、魏元跽是上次几乎掉关的那个治臣。

    众人入狱,武承嗣、来俊臣等决心让他们死。来俊臣认为,以前曾经上奏谋反者,敕令说:如果自己承认谋反,态度好的可以免死。来俊臣知道这些人都很硬气,他们并没有谋反的事实,动大刑逼供也难得到口供。来俊臣就拿敕令给他们看,让他们主动奉认谋反,然后就有口供作根据杀死他们。

    来俊臣便用这个办法诱供,先问狄仁杰,没想到狄仁杰立即反承认谋反,他说:“大周**,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既然大宰相主动承认了,先放着,他反正死定了。判官王德寿见狄仁杰态度这么主动便说:“尚书定灭死矣,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杨执柔,可乎?”意思是说:“尚书可以免死了,我想求你个事,我受别人指使,请您把杨执柔宰相也牵连进来,可以吗?”狄仁杰听了大声斥责:“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说着愤怒地以头碰柱,血流满面,吓得王德寿赶快谢罪,不敢逼他。

    侯思止审问魏元忠,让他主动承认谋反,便可以免死。魏元忠一听大怒,喝骂侯思止。侯思止命人把他推倒,倒拖着走,魏元忠骂曰:“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狄仁杰既自认谋反,法曹准备上报行刑,不再严备。狄仁杰便把冤状写在被面上,裹在棉衣里,向王德寿说:“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棉。”王德寿便反他的棉衣送给狄仁杰的家人。其子狄光远取出冤状求见武则天,武则天便问来俊怎么可以搞逼供。来俊臣说:“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来俊臣又诈写了狄仁杰等人的谢死表,蒙蔽了武则天,武则天果认为狄仁杰等谋反,但要杀狄仁杰等宰相,她还不是说杀就杀。

    被杀宰相乐思晦的小儿子还是个幼童,见狄仁杰等人又被捕,便以密事求见女皇。武则天感到奇怪,便接见了他。这个儿童说:“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来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武则天听了大吃一惊,便立即召见狄仁杰等人,问:“卿承反何也?”对曰:“不承,则已死于考掠矣”武则天又问:“何为作谢死表?”他们却不知道写表事。真相大白后,武则天才知道酷吏们在做手脚,但也没把他们怎样样,只把狄仁杰等人赦免了结。武则天对来俊臣等人仍持此态度,来俊臣仍在陷害杀人,不久因向左卫大将军泉献诚索贿受到拒绝,便诬告他谋反,伪造证据,先斩后奏。泉献诚是高丽投诚的名将,在唐朝为将多年,也被酷吏害死'诸案见《资治通鉴》,卷o5,长寿元年一月。'。



………【第四百六十七章。勿看】………

    第四百六十七章。勿看

    武则天是国在史上的唯一女皇帝,尽管在传统史家的笔下,极不愿意写她是皇帝,只说她是皇后、皇太后,但仍然改变不了她皇帝的身份和史实。

    但是,在封建制度下女人当皇帝,这的确太不可思议、太离谱了。所以,武则天做皇帝不仅要克服客观上的重重障碍和阻挠,还要克服她自己的思想负担。甚至可以这么说,她主观上的思想障碍之重,也甚难克服;是阻挠和障碍的客观物,让她克服了主观上的思想障碍,把她推到皇帝位子上的。就如一个人还没准备做英雄模范,大家一次次说他就想当模范,最后他就真的成了英雄或模范。

    武则天是哪一天产生了当皇帝的念头的?这问题怕是永远说不清、说不准;而她当皇帝的念头,差不多是反对她的人都教给她的。一个人本来不是贼,大家一次次哄说他是,说不上哪一天他的一气之下做了贼。

    武则天二度入宫,投入了争夺后位的残酷斗争,在废立皇后的宫廷论争,本来武则天为保住身家命,背水一战的。而关陇集团为了保住代表士族利益的王皇后,硬说武昭仪若当上皇后,唐朝天下就难保了。唐朝的天下不保,那是谁的天下呢?言外之意就是武家天下了,武家天下不就是说武皇后变成武皇帝吗?实际上这时的武昭仪想的是,做不上皇后就得倒大霉,小命也要丢掉。她哪有想当皇帝的奢望呢?太悬了但她做了皇后,却进入了政坛。

    到麟德元年(664年),关陇势力欲利用高宗、武后夫妻间的矛盾废掉皇后,又以道士郭行真出入宫禁挑拨,西台侍郎上官仪说:“皇后专恣,海内不与,请废之。”'《资治通鉴》,卷o,上元二年三月。'其结果出现了“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宫”。即武后垂帘听政、“二圣”临朝,是武后辅佐高宗执政,武则天坐到了皇帝的身后,她仍无亲自做皇帝的想法。武则天垂帘九年,不断向皇帝的位子上接近。

    到上元二年(675年),高宗身体状况渐坏,而武后与他共同执政近十年,对武后信赖,欲让武后摄政。书侍郎郝处俊、李义琰坚决反对,理由是“杜祸乱之萌”'《资治通鉴》,卷o,上元二年三月。'。朝大臣再度示高宗,若让皇后摄政,大权将旁落外姓,历史上有吕后之鉴。高宗听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从武则天本人考察,仍无要做皇帝的证据。

    此后又十年,武则天主国政,高宗名为皇帝,形同虚设。但是她对健康状况日坏的高宗仍体贴关爱,自认为是替高宗处理朝事和国内事,忠于耿耿,尽责尽心,仍没有废皇帝、直接称君之想。

    弘道元年(68年),高宗去世,她可以顺理成章登极为君。但是,她仍扶皇太子李显继位,以皇太后辅政。但李显荒唐,因与辅弼大臣裴炎谋,废宗。另立李旦为君后,仍以抚佐幼孤为己任,仍无称帝之想。但因李旦无能,乃“幽之别殿”,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因太后临朝,惹起徐敬业叛乱,裴炎代表朝大臣与叛乱配合,逼迫她交出政权。即使叛乱者以匡复庐陵王为号“讨伐”她,裴炎利用叛乱的声势逼她还政睿宗,但仍无她要称帝的口实,只把她比作吕后等“女祸”。此前,她皆无要亲自为君的语言和行为。

    以上是武则天称帝前的主要表现。实质上,自从她当皇后不久,即遇上懦弱的高宗,从辅政、垂帘,共计三十年,她做的是皇帝的事,只是名称上仍是皇后而已。到高宗一死,她废宗、代睿宗,已坐到了皇位上。这三十多年,反对者一直认为她要篡权当皇帝。尤其她连废二帝,才激起了徐敬业大规模起兵“讨伐”她。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自高宗去世后,她已经有了做皇帝的时机、能力、经验和资格。只是因为她仍然在哀念高宗的情感笼罩着,她也知道高宗尸骨未冷就马上称帝,人们会怎么说她。所以,她仅以太后身份临朝,然而如此仍激起朝内朝外一片反对之声,甚至于起兵讨伐之。到了这时,反对者迫得她再无退路,她这时不能不想:辅佐幼子、代表幼子,大家都骂她是吕后,莫如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当个女皇帝,反正是挨骂。所以,她要当皇帝,也是反对她的人教的她、逼得她。

    何况,武则天本就有非凡的勇气,有敢于突破陈规的性格,有对唐太宗这位明君几十年的欣羡,有对女人“无才便是德”旧传统挑战的精神。女人怎么样?这几十年来,她击败过成群结队的反对他的男人,她做的就是男人的事、皇帝的事,她自认为她能做好。既然已无退路,就真的做一做,做个前所未有的事。

    因此,在未曾宣布亲政为君之前,她已称“朕”,这是天子的自称,天子的专利。在镇压了徐敬业叛乱、杀了佐弼宰相裴炎,召集群臣训话时,她口口声声自称为“朕”。满朝武跪在她的龙座下,她满口称“陛下”。她感到很习惯,就该如此,她向敢于反对的挑战,结果满朝武唯唯而已。那个时候她已自认为是皇帝了,只等宣布罢了。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有了亲自做皇帝的试探。那年一开春,她在神都洛阳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的三庙,同时提出为她武氏的先人立庙祭祀。显然,立唐室李氏三庙,目的是欲立武氏的先庙。命令有司议论崇武氏先庙的室数,即为武氏建几代几室宗庙。司礼博士周悰已知武则天的真实用心,因为武则天不会不知道这个常识,明显另有用心。于是,奏言为武氏祖宗立七室,而同时减唐皇李家的祖庙为五室。如果按周悰的奏言办了,那武大臣如果都同意,就意味着武氏代李氏,武则天可能在立庙祭祀时就要宣布称帝了。

    但春官侍郎周大隐上奏劝止,他说:“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百王不易之义。今周悰别引浮议,广述异闻,直崇临时权仪,不依国家常度。皇太后亲承顾托,光显大猷,其崇先庙室应如诸侯之数,国家宗庙不应辄有变移。”'《资治通鉴》,卷o4,垂拱四年正月甲子。'周大隐所言“周悰别引浮议,广述异闻”,不见其引述为何议何闻,实则武则天正需要有某些特别的“异闻”、“异兆”,供她制造做女皇帝的舆论。

    早在一年多前,雍州(陕西秦岭以北、铜山以南地区)有人报告:“新丰县东南有山踊出”,随有小道消息:新丰县的山是一夜雷雨后,突然长出个三百尺高的山来,认为这是吉祥的兆头。武则天当时就想用这个“吉兆”造做女皇帝的舆论,因为突然长出山峰的那个县就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汉高祖刘邦为他老子特设的一个县。所以,武则天下令改新丰县为庆山县,四方人士都纷纷表示祝贺。但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