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5年月11月21日在泰州自来水公司“第七届第八次职工代表大会”上以百分之九十九的得票率通过,仅有一人弃权。不少单位在改制中出现职工集体或个人上访,而自来水公司没有出现这样不愉快的事情。
汤宏祥说,企业三十年经营权虽然由外资收购了,自己的身份也置换了,角色也变化了,但军队的优良传统、掌权的清廉要求、对职工利益的关心不能变,对泰州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不能含糊,对自来水的生产供应不能马虎。这变那变,共产党执政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没有变,而他本人对党感恩、对*恩的思想也没有变,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培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汤宏祥一如既往搞好党总支的工作,也一如既往天天与职工一样上班,仍然以军人的气质和风采带领职工搞好生产经营。
企业由国营向外资经营转轨,职工思想发生变化,这方面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汤宏祥丝毫不敢懈怠。市建设局领导来检查的结果显示,水公司各方面工作仍然在建设局系统名列前茅。
泰州自来水公司实现长江取水之后,先是向市区供水,后来陆续向姜堰市、泰兴市、高港区实现供水,剩下兴化市因距离最远而尚未解决。企业转轨后的第一件大事,是积极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实现向兴化市供应长江水,从而实现全市五百万人民都喝上长江水的民生目标。经过协商运作,目前,通向兴化方向的“取水头部”已经建好,只待兴化市那头来衔接,即可通水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
赶龙下海的人
1990年仲秋,谢世海,江苏泰州市机械局技改科负责人,放弃到市经委当科长的机会,而自愿到一个亏损企业去“扭亏为盈”。他口袋里揣着一张组织介绍信出发了,上面写着他去担任的职务是:航海电器厂常务副厂长。
总共650人的航海厂本来也有它的厂长、副厂长、书记、副书记,大家心照不宣,这位“常务副厂长”,也许不久就要当这个厂的家,只不过还要看他干得如何。
厂里的现状必须说破,问题必须提出,然后才能团结一致迈开新的步伐。
谢世海当仁不让在中层以上干部会上说:航海厂是中国船舶总公司定点生产船舰控电配电设备的专业工厂,驻有海军装备部的代表,为军工生产做出过贡献,厂里从上海等地来的中技毕业生就有上百名,全厂人员素质是好的。航海厂历史上曾经居于全系统第四名的光荣地位,但是,现状却是严重的,目前位置早已不是第四,而第十四,每人每天创造利润只有一元,十年来无技术改造,亏损已达140万元,为了发工资,已经在动用固定资产,厂里15日之前撂个砖头也打不到一个人,月底却拼命加班,全厂工人手中握有六万张加班票。如此等等。最可怕的是,我们许多人还是没有危机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我们厂里却一成不变,所以航海厂这条龙是困在浅水中了,身子却懒得动一动,再下去,浅水成了沙滩,就要有生命危险。我们国营企业是不是也面临一个下海的问题?
大家感到好久没有听到这样尖锐清醒的话了,好像才明白了某种道理。
谢世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发现,全国造船能力为每年100多万吨,其中3000吨以上的船舶,只有30条左右,每年所需船用控配电设备也只有3000万元,即使让你航海厂一家做,也不过如此。所以,航海厂仅仅抱着船用控配电设备生产,是绝无出路的。这就是严峻的市场情况。必须开发新的产品,寻找本厂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大家提出的五种可供开发的产品中,谢世海选择了空调用风扇电机。
就从这里下海!
当谢世海这一板拍下来,谁能想到,几年之后,航海厂的总产值成十倍增长?
谢世海的成功之路,是他领着头,在厂里不断争取支持的力量,不断吸引甚至一时有所抵触的人们,共同奋斗,披荆斩棘,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从决定生产电机,到第一台合格电机的产生,用了四个月。这四个月,是谢世海最为困难的时光之一。当初拨给他搞试制的人力、物力,并不是那样理想。工人群众对于这样辛辛苦苦上班,甚至不习惯了,各道工序上连连报废。
有议论说:这个厂大概要完在谢世海手上。
背后的以至当面的怀疑、指责,给了谢世海多么大的压力。他一头扎在车间里不出来,盯着每一道工序,每天跟工人一起干到晚上。
谢世海毕业于上海船舶学校,走出校门后进了工厂,蹲过电工、机修工、工模具、发电机组等岗位,一直是一名出色的工人,他跟车间有感情。
正当电机湿热试验一次次失败时,谢世海收到上海发来的父亲病危电报。他对父亲感情极深,但在试制新产品的紧要关头,他却不得不宽慰自己说:父亲何至于就怎么样呢?他仍然一头扎在车间里。但是,电报接连发来,他不觉泪水夺眶而出。于是突然想起在上海某厂有他的同学,可趁回沪之机去讨教有关技术。他这才拿着电报去请了假。当他赶到家中时,父亲已处弥留,不能言语、也对言语没有反应了。守在父亲身边,谢世海想起小时在江南造船厂如何看着父亲造船的,他也曾站在黄浦江边,望着往来轮船,立志长大要造船。厂里新产品的的事情不觉又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二天一早,他就走出家门,摘下黑袖章,找他要去请教的同学。这一去,就是一天。第三天父亲火化,第四天他离开上海,回到泰州的厂里。
于是,航海厂第一台合格的空调用风扇电机产生了。
接下去的任务是拿出100台样机来。然而,装配出来后,没有一台不是噪音过大。谢世海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让厂里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下车间去装配电机。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干部们左弄右弄也弄不出一台低噪音的来。一位高级工程师代表大家来找谢世海,他手中的纸上正儿八经写着11条原因,认为要克服这11条原因,就要增加多少新设备,而本厂目前没有这些条件。
这么说,这个项目只有下马。
谢世海根据第一台合格电机的成功,否定了这种观点。
又是两个小时过去,谢世海装配出了一台合格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把自己怎么装配也不能合格的拿给谢世海,说你再把这台装好了,我就服你。没有出一刻钟,这一台又装配合格了。大家欢呼起来。谢世海把他摸索出的技术告诉大家,于是,当天晚上100台电机全部装配合格。谢世海总结说,电机跟手表一样,零件要好,装配也要过关,装配也是技术。
生产一台电机,其利微薄,谢世海看中的是市场。所以,电机生产必须上规模。他说,一定要拿出数一数二的名牌产品,一定要占领数一数二的市场比例,一定要获得数一数二的先进位置。
在拿出500台合格电机之后,现实的难题出现了:
难题之一:全厂650人,科室人员就有300多,占全厂人员一半。这种可悲状况不是一天形成的,却每天都在产生负面效应,而要解决,却非易事。
难题之二:电机要上规模,人力财力哪里来?实现一亿元产值,就要投资3000万元,航海厂当时固定资产不过才300万元,差得太远。
谢世海记得,春兰集团总经理陶建幸对他说过:当初春兰起步时,我向银行借五万元,还乖乖的挨银行一个职员训了半天,老兄,人皆有胯下之时啊。
必须攻下难题,方能走出胯下。
从科室下放到车间200人,要得罪多少人,引出多少非议,虽难计算,却可以想象。据说,就在这个问题上,谢世海差点被捋下去。但上级党委支持了他,这一小小改革成功了,解决了新产品人手不够的问题,也改善了全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些从科室下车间的人们,后来大感有了用武之地,从身心到收入,成了这场“内改”的受益者。
对于那第二个难题,谢世海面向社会想办法。结合扶贫工作,挑选了一批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加以严格培训,走上生产岗位。另一方面,派出技术人员,帮助附近农村办厂。这样,一个个分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在,航海厂已经拥有五个很像样的分厂,每个分厂的产值都在1000万元以上。这一条向社会要生产力的路子走通了。1996年,航海总厂年产电机百万台,产值1亿3000万元。
国家电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航海厂来了个不打招呼的突击抽查,封存了九台电机,空运三台到京检测。人们在焦虑中等待。终于,结果下来了,54个指标全部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其中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泰航牌”空调用电机成为1992年同行业唯一通过国家级抽查检测合格产品。这就难怪后来许多厂家纷纷采用“泰航牌”电机。日本芝浦公司也请航海厂为其加工电机产品。“泰航牌”空调用电机获得了国家“长城”认证标志,在国家科委举办的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航海厂成了中国电机工业协会分马力电机分会成员。现在,“泰航牌”空调用电机覆盖全国百分之五十的市场,航海厂成了全国最大的空调用电机生产厂家。
谢世海这个“常务副厂长”,成了“总经理”,这是上级的委任,也是全厂职工的选择。
在形成了新产品的同时,谢世海提出老产品换代更新和进一步开发的问题。这成了航海厂又一个经济增长点。结果,他们拿出了新一代PBI型组合式框架结构配电板,首次用于“904”舰获得成功。后来,又相继开发出铁道用电器、陆用电站控制设备等新产品。“泰航牌”船用主配电板、分配电箱、充放电板、岸电箱等四大系列,通过了中国船级社ZC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