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家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小武家宴-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武为她的草率感到震惊:“我当初只是直觉感到你和一个中东那边的人会有缘分,可并没让你离婚啊?……”

  “是我一定要这么决定的。”林微此时倒很平静,“其实我跟老宋提出来的时候,老宋也被惊着了,他从没想过这话会从我嘴里说出来。可我就是说了,说了以后才觉得,一切根本没之前想的那么复杂。人很多时候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真事到临头反倒变得简单了。放不下的就只有儿子。儿子上二年级了,很乖,他说他要跟爸爸一起过,我也没拦着。儿子以前跟他爸爸的关系就很好,像哥们似的,我想,尤其是男孩子,生活在父亲身边可能会更好吧,尽管我很舍不得,可我能给他什么?我连足球都不懂……

  “我现在也无法确定我和麦哈德的结果会怎么样?会不会有结果?反正要我嫁到科威特是没戏了,根本不可能,再说那儿兵荒马乱的……我在这里有我的事业,在那,我算支边还是算援建呢?

  “……他过来好像也不现实,毕竟人家那边有两个太太,他不可能跟她们离婚,带过来在咱这不成重婚了吗?!……我也没想好到底怎么办,唉……”

  在林微眼里,麦哈德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候鸟,在北京和科威特两地飞来飞去。她看不到与他最后的落脚点在哪,或许根本不会有落脚点。

  林微在对这段异国之恋完全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先给自己切断了后路。就像她说的,她是那种在没有结束一段感情之前绝不会轻易接受新感情的女人。她甚至觉得,她和老宋的婚姻走到这一步是早晚的事,只不过麦哈德的出现给了她勇气,帮助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仅此而已。

第三章 征婚启事  6。
与麦哈德共同生活的三个月里,林微是快乐的。他们像小夫妻一样享受着悠长的浪漫时光。她让他每次来不要再住酒店了,她说那样的感觉更像是偷情,而不像家。她把他安顿在自己的家里,给他做好吃的中国菜,让他以最感性的方式融入中国,全方位感受一个知性女人的中国味道。

  麦哈德一走,林微又重新陷入了无边的孤独。

  林微觉得自己对麦哈德的感情更多的不是想念,尽管在一起的时候她很爱他,但没有他的日子,她只是独自品尝自己这份孤单。如同与老宋分居的那些日子一样的孤单。她不知道遥远的麦哈德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孤单——在他陪在两个太太之间周旋的时候,在他尽享他的天伦之乐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孤单的吗?会不会想起她?

  林微有时难免也会感到不公平。

  自从接受了麦哈德,她的生活总有一种一叶障目的遗憾和不甘。从上一段的婚姻桎楛里刚刚抽离出来,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一下的单身的自由,就为自己重新打造了一副枷锁——这,难道就是她林微的宿命吗?

  在身边一些好友的极力撺掇下,林微也在网上发布了征婚的帖子。一是她觉得这种形式是自己以前从没有体验过的,新鲜,刺激,好玩。即使找不到自己中意的也无所谓,就当一乐;再有,她也想通过征婚测验一下自己的魅力指数。

  没想到竟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完全出乎她的预想。

  这里面当然不乏像她一样出于新鲜感或是到网上那个找乐子的,大部分还是“真心想成家的男士”居多。前面那个替朋友的孩子来找她看病的男人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林微终于从另一个朋友那里打探到,那个得了绝症的孩子,其实正是这个男人的亲生骨肉。他应征的目的,无非想为孩子的病拉关系,其用心虽谈不上险恶,却也是昭然若揭。——况且,这男人根本就是一个有妻子有家庭的已婚男人,和妻子的感情一直很好……

  还有呢……林微见过的一个搞房地产开发的男人,号称在这个城市有三套房子,可一见面,却用征询的口气小心地试探她:“以后我们可不可以先住在你那里?……”

  另有一位大学年轻的副教授倒是干脆,勇于坦承自己没房、没车、也没多少钱,他声言更在乎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和充实,副教授侃侃而谈,把社会上务实主义的人生观贬得一钱不值,抨击得体无完肤,最后,他一厢情愿地向林微发出最后通牒:

  “如果你认为我们可以继续交往的话,我们的财产首先要经过公正,各人归各人的——你看行吗?”

  林微当即甩下一句:“我看你不行!”掉转身就走。

  林微想:这都什么人啊?——早知道一下子征出这么多让她哭笑不得的不靠谱的人,当初无论如何不该在网上发出那个帖子。

  为了躲避接踵而来的陌生人和麻烦事,林微换了手机。还是有人从各种渠道打听到她单位的电话,冒冒失失地打过来,希望与她面谈。林微想,总不能把单位电话也换了吧,自己又不是院长?!

  现在的林微,一心一意沉浸在对科威特的怀念中。一向不怎么关心国际新闻的她,居然现在每天盯住中央四看。她衷心地祈祷国际和平,祈祷中东无战事,

  祈祷麦哈德早一点平安归来……

  (第三章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解药  1。
一个朋友,在小武家的饭桌上突然接了一个电话。在场者从此人急转直下的面部表情就能猜出个*不离十:这一定是一个有关生意上的联络,而且,多半情况不妙。所有人都不做声了,举杯停箸地看着他。想是此人已经完全沉浸于电话另一端的事,对众人的围观全不理会,“怎么会这样?……怎么搞得?……不是说得好好的吗?……”他一遍一遍地试图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可以接受残酷现实的理由,然而却做不到。

  过去了很长时间,收线。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从刚才还眉飞色舞地高谈阔论中一下子跌入沉闷的谷底。他的脸色越来越落寞,越来越颓然,越来越难看……之后对在座的人粲然苦笑了一下,沉痛宣告道——

  “刚跑了一单,一千多万哪……功亏一篑!”

  从此再没有好心情坐在这里继续吃饭、聊天。他说他要一个人静一静。直到现在,他还是想不通其中的岔子到底出在哪?

  大家都是久经生意场大起大落摔打和历练过的人,对他的失意情绪无法生起过分的同情。

  小武问他:“你所说的那一千多万,现在在别人手里还是在你手里?”

  他被问的莫名其妙,“当然在别人那,不过,眼看就到手了的……”

  小武说:“既然现在还不是你的,那你怎么能确定这笔钱就一定属于你?还是贪!——贪心生烦恼!面对这么多的朋友,这么好吃的饭菜,这么难得的大家在一起的好时光,这些你都不顾,却一味掉进你一厢情愿的颠倒妄想里面不愿意走出来,太可惜了!对于那些求而不得的事情,干脆马上丢掉好了!——因为,那也许本来就不是你的!”……

  事事无常。永远只惦着得到而又害怕失去的人,患得患失的人,注定一生都不会快乐。重要的是“当下”。

  ——甘兰说“我每一天都是开心的,我的一生就是开心的。”

  ——甘兰还常常劝她的朋友“事情来了再想,没来就别想——影响生活质量。”

  甘兰确是一个永远让自己活在当下的人,所以她活得快乐,洒脱,真实。她似乎永远有能力对生活中那些杂乱无章的烦心事应付裕如。

  甘兰无意中说过的话,被当成格言金句在朋友们中间传颂着,至今听来还有着鼓舞人心的力量。大家都说,已经很久没有甘兰的消息了,你们有谁最近联系过她吗?

  都没有。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继续谈论她。谈起她,刚还略显沉闷的气氛一下子被搅活,按捺不住的兴奋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每个人,既是乐此不疲的听众,不断在追问“那后来呢……”同时又就自己所知道的跃跃欲试,及时补充,急于与别人共同分享。总之,在大家的印象里,甘兰鼓捣出的那些层出不穷的幺蛾子,永远能提振人们业已麻木的神经,给人带来新奇和刺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解药  2。
议论、羡慕、嫉妒、并且追随……

  从读大学的时候起,甘兰就成为学校里敢开风气之先的代表人物。围绕她的新闻不断,正面的、负面的都有,总结下来无外乎以上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几乎纵贯了甘兰的整个人生。

  成长于军人干部家庭,由于家庭条件的优渥使她成为八十年代校园里为数不多的小富婆。凡班里遇到有女同学过生日,每次都是由甘兰做东请大家吃饭,且出手阔绰。许多外地的同学平生第一次在北京吃老莫、大地等西餐厅,都是沾了甘兰的光。渐渐地,吃饭由甘兰买单已经固定为一种顺理成章的程式。所以每次到了该结账的时候,别的同学索性连样子也不用装了,坦然如花费公款。人都说,吃人家嘴短,而甘兰的频频做东却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实际的回报。对甘兰不领情、看不惯的,依旧不领情,依旧看不惯。甚至于后来主动向校方检举揭发她的同学中,有不少都是吃过甘兰的人,次次都不落空的更不在少数。

  在那样一个男女思想相对禁锢和保守的年代,大学里的公开恋爱还被视作异类。远不像现在,中学校门口的公交站台上,随处可以见到穿着校服搂抱拥吻在一起的男生女生。你若对他们投以侧目,那只能说明你的少见多怪,说不定还会招来当事男女的鄙夷和嘲笑。甘兰她们那个时候思想要单纯得多——即便班上有一两对相好的,也都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把自己埋藏于半地下状态。

  甘兰竟然找了一个黑人留学生,每天在校园里手牵着手晃来晃去,或是坐在他自行车的后座上,将身体的曲线严丝合缝地紧贴在老黑结实的后背上,以风驰电掣的速度,一路招摇过市……成为校园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