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阿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我是阿斗- 第4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这个时候,代郡以西的鲜卑都已经叛离,代郡以东的中东部鲜卑也分裂为三个势力集团,分别是步度根、轲比能和东部鲜卑素利、弥加、阙机等。

    这样一来,步度根就和其他两个势力集团天然上有了仇隙,因为,站在他的角度来说,他才是整个鲜卑民族的最高统领者,他才是鲜卑的王。可是,轲比能和素利等部族却不听他的调遣,甚至还和他作对。

    对他来说,这些不听话的部族就是叛逆,其实质和汉末的各股割据军阀势力是一样的。大汉进入三国时代,实际上鲜卑也是处于三国时代。步度根等于是蜀汉,有着刘氏宗室的名头,却只能偏居一隅。轲比能和素利相当于魏国和吴国,别说听命于你,不攻打你就不错了。

    当然,其实不止三股势力,草原上存在大大小小很多个部落或者叫部族,他们或联盟起来,或独立自主,相当于各个割据军阀,这里说的三股势力是因为这三股势力比较大,影响比较广,而其余的势力实力比较弱小,暂时忽略不计而已。

    草原上的各股势力不但不会守望相助,反而会互相攻伐,互相吞并。在互相吞并的过程中,有些势力会脱颖而出,实力会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壮大起来。到了最后,总有一位英主,消灭、吞并所有的势力,统一草原。每到这个时候,就是中原皇朝、汉族百姓饱受磨难的时候。

    这样的过程在草原的历史上不断地重演,扮演这部大戏的民族换了一个又一个,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回鹘)、维吾尔、黠嘎斯(柯尔克孜)、哈萨克族、契丹、蒙古、肃慎、女真、满族等等。

    不管这些民族怎么换,怎么变,但是剧情总是差不多,草原上的政权也存在分崩离析和逐渐统一的过程。幸好,现在并不是鲜卑大一统的时候,檀石槐统一鲜卑时,鲜卑的实力最强,现在已经分崩离析了。

    对于步度根来说,轲比能除了因为不肯听命于他这个“鲜卑王”而结仇外,还因为一件事使得双方的仇恨加深:

    三股势力中,步度根是比较亲魏的。这是曹操的功劳——将他们打服帖了。步度根的中兄扶罗韩也拥众数万成为“大人”。建安年间,轲比能也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表示臣服。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四月,代郡北乌桓能臣氐等反叛,请求归顺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县后,能臣氐等人商议说,扶罗韩部队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于是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请附。

    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前来迎接,并与能臣氐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于是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了轲比能。步度根因此更加仇视轲比能。双方也因此爆发了连番的大战。

    听完郭攸之细细述说鲜卑各部的恩怨之后,刘厚也认为挑拨离间之计大有可为,于是问道:“此计可行,不过此事关系重大,不知谁人可以担此重任?”

    这件事情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与胡人交涉,必须要一个有勇有谋,且对胡人各部族很熟悉的人才能胜任。蜀军中也并非没有这样的人,眼前的郭攸之就是其中之一,可是这样的人对于朝廷来说又很重要,刘厚不舍得让他们去冒这个险。

    郭攸之见时机已到,进言道:“微臣举荐一人,必能成就此事。”

    “喔?是谁,郭爱卿快快道来。”

    “微臣举荐的人姓田名豫,字国让,乃代郡太守。此人还有一个名号,叫乌丸校尉。当年乌丸能臣氐等反叛,正是此人领兵击败乌丸的乱军,最后连来增援的鲜卑轲比能部也被他打败,轲比能被逼逃往塞北。

    此人有勇有谋,对付胡人又有丰富的经验,正是执行这次任务的最佳人选。”郭攸之道。

    “喔,这个人是魏臣?他肯帮我们吗?他现在何处?难道已经做了我军俘虏?”刘厚皱着眉头问道。

    “启禀陛下,代郡并没有落入我军之手。我军行进到涿郡时就遇到乌丸骑兵,与之大战一场后,就停止了继续北上。而代郡在涿郡以北,所以我军并没有攻伐代郡。自然,田豫也没有做我军的俘虏。”郭攸之道。

    “那么说,我们要先劝降田豫,等他归降后才能为我所用了?若是他不肯归降,或者不肯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怎么办?”刘厚道。

    “陛下无需担心,田豫昔年和先帝有旧,若陛下肯手书一封信给他,跟他诉说一下他和先帝当年的交情,然后再好言相劝,想必他会答应为陛下效命的。

    而且,据微臣了解,田豫此人与胡人周旋多年,战功赫赫,他的心愿就是北逐胡人,安靖北疆。若陛下任命他继续对付胡人,他必然莫有不从。”

    原来,当年刘备投奔公孙瓒的时候,田豫年纪还小,曾经托身于刘备,刘备非常看重他。后来刘备任豫州刺史,田豫以母亲年老为理由请求回乡,刘备涕泣着与他告别,说:“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

    刘厚了解了自己那位便宜老爹当年曾经与田豫失之交臂的历史后,当即不再犹豫,亲自提笔写了封情真意切的信,选了位能言善辩的官员作为宣旨使,持节,带着任命的圣旨和官印,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去代郡劝降、封赏田豫。

    劝降田豫然后让他去行挑拨离间之策,这是一项很耗费时间的事情,眼下是指望不上了。现在当务之急是马上出兵和那些胡人干几仗,将他们打痛打怕,尽量将他们往北方赶。

    这是解民于倒悬的头等大事,北方边境附近的百姓正在遭受他们的荼毒,日夜盼望着王师早日到来解救他们。所以,刘厚马上下达命令,将之前奔赴各地到处去“劝降”各郡县的五个师兵力全部调往北疆,准备和胡人打一场倾国之战。

    这五个师经过几个月的拉练,期间也或多或少地打过几仗,现在差不多已经训练完成了。当然,他们还需经过大战的考验,才能脱胎换骨变成真正的精锐。而现在北方的胡人正为他们提供这个试炼的机会。
第三百一十一章 第八师成军
    现在大部分原魏国的地盘都已经被接收了过来,还剩下少量的地盘也不能放过。将五个师的兵力抽调北上后,剩下的地盘接收工作刘厚打算让朱褒去做。

    上一次刘厚分封各大师长时漏了他,最后迫于无奈只好让他做了许昌城守备师的师长。这个官职实际上比其他五个师长的地位还高,可是这家伙却偏偏不乐意,他一味吵着要到前线去打仗。

    刘厚无奈之下,只好忽悠他,说让他身兼两个师的师长,那个第八师只要成军,就放他出去打仗。第八师其实是个子虚乌有的师,只有个番号,除了他这个师长外,一个人都没有。可是,朱褒却不这样认为,毕竟古代人都认一个死理:君无戏言。

    皇帝讲出来的话就是真的,怎么可能是开玩笑的呢。于是,他利用这个番号,在许昌及附近郡县大肆招兵买马。由于魏国和蜀汉大战连连,虽然刘厚已经尽力让手下官员安顿流民百姓,但是还是不可避免有些人是照顾不到的。

    又或者有些身强力壮的人并不满意官府的安排,想有更好的出路,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原来魏军的溃兵,他们当惯了兵,不会干其他得营生,这些人都成为朱褒招募士兵的兵源。

    蜀军的待遇是出了名的好,打仗的伤亡率却是低得不可思议,这也是让大家踊跃报名参军的主要原因之一。刘厚也没想到,朱褒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招够了一个师的人手。

    人都招好了,刘厚自然是不能反悔的,无奈之下,只好拔给他武器装备和军费,这个原来子虚乌有的第八师就这样被朱褒从无到有拉了起来。这多亏了朱褒之前做了很长时间的后备部队师长,对于征兵、选兵、练兵都很有心得。

    当然,第八师能那么快成军,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朱褒利用职权之便,将许昌守备师的一些精锐老卒调过来,升任他们为基层军官,以他们为骨架,这使得第八师得以迅速成军。

    有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那些新兵很快就可以熟悉军伍生活。朱褒显然对这个新的师很上心,这几个月来,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训练这个师上。

    在火器暂时还无法配备给他们的情况下,他甚至不惜将许昌守备师的武器装备“借”过来给第八师训练,还常常举行两个师之间的实战对抗演习,他要用守备师这支全hong军最精锐的部队作为磨刀石,将他的第八师磨成一把锋利的尖刀。

    所以,第八师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短短几个月就已经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当然,只是训练有素而已,没有经过战火考验的军队,永远也不能称之为精锐。

    可是,刘厚让朱褒去接收剩余的郡县时,朱褒再次拒绝了皇帝的命令,他拒绝的理由是:想到北方前线去打胡人。对于这个求战心切的下属,刘厚也不好太苛责他,只好好言相慰。

    刘厚拿出他忽悠人的本事,继续忽悠朱褒,他先是跟朱褒说,草原的胡人都是好勇斗狠之辈,并不好对付,现在第八师的训练程度还不够,如果现在让他们贸贸然上战场,可能会吃个大亏。

    还不如趁着现在去接收地盘的机会,将部队再深度训练一下呢。毕竟到各地去接收地盘就要长途行军,正好可以当作长途拉练,说不定遇到不肯投降的,还可以打上几场仗。

    这样等一年半载后,地盘接收完了,部队也练成了精锐,到时候就可以拉到北方去和胡人好好干仗了。刘厚跟朱褒说的第二个理由是,以后到草原上打仗,机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