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伏藏师-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过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似乎与这些奔突如龙的线条杀阵有关。可是,他并不知道深井下有什么。

    “想好了吗?”大人物问。

    关文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睁开眼:“想好了,去。”

    大人物向前跨出一步,右手按下一个极其隐蔽的按钮,随着“啪嗒”一声轻响,深井内有无数盏灯次第亮起来,盘旋而成一条向下的灯带,直至无穷深处。事实上,所有的灯都是由这同一个开关控制的,只是最深处的灯距离太远,虽然同时亮起,但传到关文眼睛里时,却有了小小的几十毫秒的延迟。

    “真的很深,真的是太深了——”关文向下望了望,又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大人物在前带路,两个人踏上了一条开凿在石壁上的狭窄小径,宽约一步,仅仅能容一个成年人通过。

    小径是逆时针旋转向下的,右手边有一条形式简陋的铁栏杆,对通过者起到一些保护作用。左手边的石壁上,仍然是飞舞跳跃的线条,坚决奔放,直奔井底。

    深井处于小口大肚的状态,下降七八米后,内径扩张为十米以上。

    关文向上看,井口已经变得狭仄昏黄,而向下看,仍然未见尽头。

    绕着井筒下降了十几圈后,前面的转弯处出现了一个凹进的洞穴。大人物走到洞穴前,轻轻站住,左手撑在石壁上,向洞穴里望着。

    洞穴里没有光,石壁上的灯光斜映过来。

    关文看得清楚,洞穴不过五步深,里面没有任何家具,只在地上铺着一张破旧的草席。

    蓦地,有人在洞穴里开口,说了一段藏语,嗓音沙哑,语调苍老而凄凉。

    大人物也回答了几句,过了洞穴,继续向前走。

    关文走过来,眼角余光瞥见一个骨瘦如柴的老僧,正盘膝打坐在草席上,瞪着苍白失神的双眼,直愣愣地向前望着。

    关文向对方点头,不知该怎样打招呼。

    “他看不见,只能倾听。”大人物解释。

    关文答应了一声,刚要跟下去,老僧突然向前一扑,准确无比地抓住了他的手腕。

    “古康桑(藏语,你好)?”关文努力抑制着自己的动荡心情,用简单的藏语向对方问好,但手腕处如同被一只钳子夹住,钻心地痛。

    “卡耐费巴(藏语,从哪里来)?”老僧问,五指如钢钩一般一点点收紧。

    大人物回头用藏语解释:“他是画家,我要带他去看坛城封印。”

    老僧慢慢地松手,又缩回山洞的一角,保持着半卧半坐的姿势。

    “走吧,他们是这里的守护者,毕生都献给了看守此处的镇魔事业。我说过,在藏地,有太多像他们一样的无名英雄,只知奉献,从不索取。”大人物加快了脚步。

    “你们一开始交谈的是什么?我只听得懂‘没有、消息’等几个简单的词汇。”关文问。

    大人物苦笑:“别急,等到下去了,我再一起给你解释。这件事,只有在这种环境里解释,你才肯信。”

    接下来,他们经过了三十五个相同的洞穴,每个里面都有骨瘦如柴的老僧守护着,但与第一名老僧不同,他俩经过时,并未受到意外的阻挠。在盘旋向下的过程中,深井的内径越来越大。他们经过的小径如同古蜀地的栈道一般,完全是从山崖上一锤一斧开凿出来,脚下和侧面的凿痕依旧清晰可见。

    大约下降了六十多圈之后,他们到了小径尽头,踏上了久违的平地。前面是一个直径约五十步的圆形平坦广场,地上与洞壁一样到处画着写意线条。

    小广场上摆着十几座玛尼堆,高的约两米,由几百块碎石组成;低的仅有半米,由十几块石头组成。

    玛尼堆与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石头上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等各种吉祥图案,以期祛邪求福。大量的玛尼石可组成为玛尼堆或玛尼墙,在xī ;zàng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都可以看到。

    起初入藏时,关文曾研究过玛尼石,对上面绘制的图案相当熟悉。当他走到最近的一座玛尼堆前面时,发现所有的石块上绘着的,全都是龙形图案。

    “这些,也全都是三千伏魔师留下来的。他们的绘画艺术,已经超越了xī ;zàng玛尼石的本来意义,变成了伏魔手段的一部分。你看前面那道玛尼墙——”大人物向前指着,带着关文绕过两个高大的玛尼堆,一道一米高、一米宽的红sè玛尼墙出现在眼前。

    玛尼墙是由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垒成,石头并非红sè,而是被红sè颜料浇淋而变成了这种突兀恐怖的血sè。

    那道墙围成一个圆形,关文的视线越过玛尼墙,便看到了被墙围住的五彩坛城。
第十七章 玛尼墙与坛城
    坛城即藏传佛教里的曼荼罗(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藏语中的发音为“吉廓”。曼陀罗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修行者为了防止“魔众”入侵,每当修行密法之时,就在修法场地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自身立或者坐在土坛上修法,邀请古、今、往的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

    后世修行者根据这种基本框架演变出多种形式的坛城,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坛城象征着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缩影。身居坛城之内修行,则百魔不侵,更容易修成正果。

    “关文,这里就是当年三千伏魔师镇杀魔女的发源地。那些辉煌灿烂的经典故事是属于文成公主的,而一场血腥残酷的黑暗战争则发生在暗无天rì的九幽之下。伏魔师在山体上挖掘出隧道,深入魔女盘踞的巢穴,在xī ;zàng与尼泊尔的智者协助下,先用玛尼堆、玛尼墙困住魔女长达三年之久,再修建坛城,把魔女逼入山底的地脉中。魔女已经在藏地修行了不知有几千几万年,法力太强,即便是三千伏魔师联手,仍然不能一鼓作气将其除去。最后,一名孙姓伏魔师藏身于献祭供牛的肚腹之内,投入地脉。魔女吃掉供牛后,孙姓伏魔师在魔女肚子里拔刀砍杀,终于将其杀死,坠入地脉无穷深处,结束了这场伏魔之战。在这之后,尼泊尔尺尊公主才按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在其上建大昭寺,供奉佛像。文成公主先是综合治理拉萨城,使其具备八吉祥之相,然后在卫藏四茹修建镇魔十二寺,以镇女魔四肢关节,也被称作镇魔十二神庙。这十二处寺庙,其寓意是永远镇压女魔灵魂的十二不移之钉……”

    那段历史在大人物口中娓娓道来,犹如演义故事一样。可是,关文能够想象到,伏魔师与魔女之战实在是残酷无比。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朝代和国家的和平,都不是靠乞求得来,而是千万勇士们的热血和生命铸就。一将成名万骨枯,承托着帝王宝座的,不是砖石锦缎,而是麾下将士不散的英灵。

    关文向着坛城深深俯首,以表达对昔rì伏魔师的景仰之情。

    “咱们走近去看吧。”大人物叹着气说。

    他们向右边绕行,由一个八字形的豁口进入玛尼墙内部。墙里墙外,温度相差极大,所以关文一踏进去,便不自禁地打了个冷颤。

    “地脉是进入地球核心的远古通道,有的地脉极寒,有的极热——你能撑住吗?”大人物问。

    关文点点头:“我没事。”

    他们向前走了十步,已经到了地面上那个五彩坛城的边缘。

    藏传佛教中,曼荼罗(坛城)共分为四种,即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在玛尼墙包围之中的坛城是大曼荼罗,也就是诸尊具足相好容貌的图画,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成身会。大坛城用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sè,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描绘诸尊。以上五种颜sè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本。

    广场过于空旷,四周的灯光照不到玛尼墙内部来,所以关文看不清脚下,但他感觉到地面上凿刻着深深浅浅的文字。

    他蹲下身,小心地用手掌触摸那些凿痕。

    大人物低声解释:“那些是伏魔师留下的镇魔记录,因为三千伏魔师来自中国大陆的不同地域与不同流派,所以记录习惯各个不同,有的是汉字,有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字,有的是高句丽文字、有的是西域文字,还有一些,则是道家、佛家、yīn阳家、法家、墨家的独特符箓。这么多年,无数藏传佛教高僧大德殚jīng竭虑,将这些文字翻译出来,一代一代传颂下去。”

    关文抚摸了一阵,渐渐地满心疑惑:“怎么?我总是感觉这些凿痕表面是文字,而实质却是一幅笔法灵动的画卷呢?”

    他快速向右触摸过去,果然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每一笔凿痕都不是断开的,彼此之间或用笔意、或用细纹连接起来。那种情形,如同巨幅的泼墨山水,画面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不可dú ;lì分拆的。即使勉强拆开,也将失去本意。

    “你在做什么?”大人物叫了一声。

    关文无暇回答,几分钟内便绕着坛城边缘触摸了一圈。他感觉到,凿痕能够组成一幅无限空旷渺远的画作,非山水、非人物、非鸟兽鱼虫、非花草小品,而是一种大宇宙、大开阖的大境界,完全跳出了人类思想所能理解的境界。

    这一瞬间,他想到的是宇宙的形成、星球的运转、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之类虚无缥缈的事件。可是,他又无法用语言告知大人物,因为那种感觉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