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藏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伏藏师- 第2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
第259章 古卷 夹页中的秘
    当他将册子全翻了一遍后;便把目光集中于封底的两只诡异眼睛。那两只眼;一定是要带给读者某种神秘的启示。

    “它们代表的会是人间和地狱吗?”他自问。

    人间繁华;地狱狰狞;那是两种毫无交集的世界。任何人都愿意长活人间;而不愿被拖下地狱受尽鬼界酷刑。

    “思想的最广之处呢?最触动心灵之处呢?”格桑仍在继续刚刚的话题。

    “没有。”嘉斡上师摇头。

    格桑诧异地追问:“真的?作为一名身份复杂的伏藏师;你的心灵难道没有产生过巨大的悸动吗?”

    嘉斡上师惭愧地回答:“的确如此;我守在这里;眼界被限制住;始终无法提升自己的智慧;达到更高层次。或许这一切;都是我的资质平庸所致吧。”

    林轩倒翻册子;手指不经意地一捻;指尖上那一页竟然被毫不费力地剥离开来;变成了薄薄的两页。他耐心地把两页分开;便露出了中间夹着的一张巴掌大的灰色贝叶。

    贝叶即贝叶树的叶子;可以做扇子;也可以代替纸来写字;也叫“贝多”。贝叶树;被西双版纳傣族人称为“戈兰”;是一种棕榈科木本植物。古代傣家人在尚未掌握造纸技术之前;常以贝叶作纸刻写佛教经文。那种叶片经特殊工艺处理后;所刻写的经文用绳子瓷册;可保存数百年之久。

    林轩见过许多种贝叶经;但那些都保留了贝叶的原始样子;而指尖这片叶子被处理得极薄;近乎透明;所以放置于纸张夹层中而不被人发觉。

    他小心地捏起贝叶;上面留着黑色的图形。

    现代人只要经过正常的学校教育;都能叫出那种图形的名字。如果将这张贝叶放在现代环境中;肯定没有丝毫值得奇怪之处。可是;它绝对不应该出现在一本古代册子的夹层里;因为它是一张用等高线绘制的地图。

    所以;捏起贝叶、看清图形的同时;林轩忍不住苦笑起来。

    “那是”格桑转过脸。

    “一张用等高线制图法画的地图;而且是用铁笔刻在贝叶上;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林轩举高那贝叶;给格桑和嘉斡上师看。

    从等高线的密集状态看;地图所指示的那个地点峭壁耸立;山谷相连;几乎找不到一小块像样的平地。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多的是那样的地点。没有文字;只看图示;根本不可能将其对号入座。

    “那册子我翻过不下百遍;没想到夹页之中还另有玄机呢!”格桑感叹。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奇怪;如果不是格桑将册子带出来又意外跌入水中;夹页中的秘密就会永远湮没。

    “一张好奇怪的地图……在航拍实景地图出现之前;等高线制图法的确是地图专家们描绘雪山地形的最佳选择。只不过;谁能解释这册子的成书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又怎么可能出现这种科学制图法?”格桑自言自语;渐渐陷入沉思。

    据记;以等高线法显示地貌的思维模式来自于等深线法。

    1728年荷兰工程师克鲁基最先用等深线法来表示河流的深度与河床状况;后来又把它应用于表示海洋的深度。1729年库尔格斯首次制作等深线海图;再后来才应用到陆地上表示地貌的高低起伏形态。1791年法国都朋特里尔绘制了第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裘品?特里列姆用等高线法表示了法兰西王国领域的地貌。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等高线法逐渐开始用于测绘地形图中。19世纪末期;等高线法被科学界认可;终于成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显示地貌实况的基础法则。

    综上所述;等高线地图在世界上出现的最早年代应该定格于公元1728年;其者是克鲁基。

    反观林轩面前的《极物之国》古卷;可考证的历史远远早于1728年;这一点从上面的梵文字面意思就能证实。

    “在藏地;我们必须面对很多无法解释的事情;毫无道理可言;偏又真实存在。”格桑幽幽地说。

    “对此我深表同意。”林轩点头。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接近天空之处;在这里;各种人类自然法则正在失效。远的不说;单单是世界瞩目的“西藏十大未解之谜”就够人费解了。

    “我现在就拆解它;看其它夹页中是否也藏着贝叶。”林轩说。

    按照正常程序;册子属于极物寺;要给它动大手术;必须得极物寺方面同意才行。不过;事已至此;只能采取非常手段;才不至于贻误战机。

    在他拆解夹页的过程中;格桑与嘉斡上师继续交谈。

    “你觉得;水晶球显示的蒸汽机在何处?”她问。

    嘉斡上师坦诚回答:“我不知道;我很久之前就明白;自己守在此处;是为了展示而不是解释。”

    展示;是照直呈现;不从主观意愿出发做任何改动。

    解释;则是运用自己平生所学;对一件事进行细致解读。

    前者不会误导后代;缺点是无法给后代以有效的启迪;后者则有可能使人误入歧途;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那么;再给你时间;你能由半枯半荣的状态继续向前吗?我知道;这种‘山水双休’之术起源于尼泊尔尺尊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年代;由西藏史上十大智者之首禄东赞大人创立;综合了尼泊尔‘山囚术’与吐蕃‘水赶术’中的精髓。人由童稚至衰老;是一个正循环;由衰老返回童稚;是一个负循环;如果能往复十二次;则**凡胎被炼化为全身通透的人形舍利子;从此永生不灭。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我会不遗余力地帮你。”格桑说。

    “一王二后”是西藏历史的巅峰阶段;正是因为有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那样的杰出人才;青藏高原才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文化、农业全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中国大陆的边陲明珠。

    “我不行了。”嘉斡上师惨笑。

    “不能再试试吗?”格桑低头看着那水洼;嘴唇动;数了一会儿;眉头微微皱起;“从水轮上看;你已经往返十一次;如果这次由衰老回到童稚时期;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慢慢老去;完成第十二次循环;成为人形舍利子。这个时候放弃;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岂不可惜?”

    水洼四周的岩石上;留着密密麻麻、曲曲折折的细微裂缝;每一条都能绕着水洼闭合;那应该就是格桑说的“水轮”。

    从水力学上来讲;任何一片水域;都会因季节涨落形成水位线;永久地留在岸上;就等于是大树的“年轮”。天下之水;都遵循“夏满冬枯”的原则;一条线;就代表一年。那么嘉斡上师由生至死、由死至生这一个循环;就要耗费两百年。十一个循环下来;至少要经历两千两百年;那实在是一个很漫长、很艰难的过程。

    “我已经到达了思想的极限。”嘉斡上师回答;“山崩水涸;无以为继。”

    格桑长叹一声;不再继续追问。

    “你会怎么做?”这次是嘉斡上师主动询问。

    “一路向前;后退无路。”格桑回答。

    “那么我很好奇;你是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嘉斡上师又问。

    “我来自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古老矿洞中;那地方在印度语中被称为‘富兰那哈耶’;意思是‘井中之井’。那是一个矿脉分布相当混乱的地方;同一矿洞中;有时能挖掘到土金;有时能挖到玛瑙和翡翠;有时则出现煤炭和铜矿石。我没有到过矿洞最深处;据说其中一条矿道能够直插地脉。那里是梵天会的老巢;一个充满了血腥、暴力和罪恶的混乱之地。”格桑缓缓地回答。

    “我知道那地方。”嘉斡上师说。

    “我知道你知道那地方”格桑说;“思想是没有疆界的;我正是在那条通向地脉的矿道中;知道了你的存在。我从来都信奉那么一句话;深渊与深渊相通;每条生命都有一颗挣扎的心灵。你还好吗?还能坚持吗?”

    “我已经……”嘉斡上师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这里并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样风平浪静;危险无处不在……我试过去研究鬼湖……它的水质和湖底泥沙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东西;在某些资料中被称为‘黑洞暗物质’……必须弄清楚那湖中有什么……”

    林轩放弃手上的工作;一步跨到嘉斡上师身边;从口袋里取出一个铁盒;倒出两颗花生米大的黑色药丸;塞进嘉斡上师嘴里。

    “他自己说;已经到了生命尽头;任何药都救不得了。”格桑说。

    “我是医生;总不能眼睁睁地见死不救吧?”林轩苦笑。

    “这里的事;医术和药石已经无法解决。”格桑回答。

    嘉斡上师的双足仍旧浸在水中;但很明显的;水洼正在泄漏;水位线处于缓慢的下降中。当水洼四周露出更多石壁之后;林轩才发现;代表“水轮”的细密裂缝无处不在;有些比头发丝更细;比织布机上的经纬线更密集。

    如果您觉得网不错就多多分享本站谢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

    〖
第260章 随风而化;随水而溶
    “我会溶化……这是最悲哀的结局;只有最高明的大德尊师才能虹化……我曾经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抛弃**;抵达更高深的智慧境界……可是;我没能做到;现在我知道伏藏师的结局千差万别;我没有尽全力去弘扬佛法;而只是沉默坚守;所以没资格虹化而去……”

    嘉斡上师那只苍老垂朽的眼睛里忽然涌出了一滴红泪;如一颗硕大的血珠般令人怵目惊心。

    “那是宿命安排;但修行是不分贵贱的;虹化与溶化、天葬与水葬、火化与土葬没有任何区别。**消失后;每个人都只是一条无实质意义的灵魂;众魂平等;不是吗?”格桑皱着眉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