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64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的1649-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永胜伯郑彩清点自己的收获时,苏波团长带着团员们和他们的大批收获,上千人的移民队伍,先行回到了厦门,在那里整顿一下后,直接送回台湾了,他也直接回去,他需要向董事会汇报情况和接受一批明人版火铳,这可是老郑千叮咛万嘱咐的。

    还有后续的技术移民,就交给其他团员操心了。

    其实永胜伯郑彩也没有亲自打理漳州的收获……他和定远侯郑联的办法一样,让漳州商人站队呗……当然也要拿几个开刀,要不上哪里弄收获?

    永胜伯郑彩要专心接待一个人,他是族侄郑成功的心腹之一,两人要有要事相商,这一件事,他都没有告诉苏波团长……这是郑家的家事。

    郑成功1623年出生,如果按照那面世界里的历史来算,他是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

    他的原名森,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乡人。他在15岁中秀才,到了21岁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时正逢清兵入关。

    当初,郑芝龙被隆武帝封为南澳镇总兵、平虏伯后,旋即又晋为平国公;其子森深得隆武帝赏识,被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封为“延平郡王”,赐延平为封地,就是那面世界的福建省南平市。

    翌年八月,清军攻入福建后,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当时23岁,还是个书生。他坚决反对父亲降清,因哭谏未果,便毅然出走,逃回南安县三都乡。

    当他接到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兵抓住并被杀害于福州的消息时,便焚烧儒巾青衣,在孔庙大哭,随后组织了一支抗清义军,大约90多人投奔其父的亲信,南澳总兵陈豹,与陈辉、张进、施琅、施显、陈豹、洪旭等人盟歃。

    南澳为潮州海上门户,扼控粤闽水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郑成功之父在南澳经营10年,其家族于此渊源极深、势力甚大,故郑成功很快就招兵数千人,把南澳建为武装抗清的根据地。

    潮汕大地,是粤东的大粮仓。

    它虽然没有做过赤地千里的大战场的历史,但各个朝代的交替,贵胄的南奔,复国的希望和追兵的围剿,经常也在这里展开最后的厮杀,而大动乱的年代往往应是潮汕到处兴建围寨的契机。

    史载宋元之交陈吊王义军就建有五十八寨,明清之交就更多了。

    当时潮汕一带就有围寨269个,仅揭阳一县,就有98个之多,可谓“乡无不寨”。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清兵、郑成功部、倭寇、南明小朝廷和地方武装在潮汕混战,大量无辜百姓惨遭杀戮。

    在这股争先恐后的建寨热潮中,出现了五个被称为“潮州五虎”的最有实力的寨主,他们是黄岗黄海如、南洋的许龙、海山的朱尧、澄海的杨广和达濠的张礼等五位头领。

    1649年郑成功领着从闽南败退的郑家军主力部队进入潮地强征粮饷,很多时候就是个抢。他们先破了南洋寨和达濠寨,其余“三虎”,望风而降。

    事实上,早在1648年,他便派其叔父定国公郑鸿逵和陈豹占领了揭阳,强征了当地不少米粮。

    到了1649年的六月,他这一次是亲自带兵攻下澄海南洋寨,紧接着便挥师北上首攻潮州城。

    当时,郑成功率部下12000人轮流攻城,但因潮州城坚炮好,而郑成功又没有合适地攻城器械,只好撤退到榕城与其叔父郑鸿逵会师。

    在他们练兵了一段时间后,正准备再次攻打潮州时,忽然听到那两个原本只能守家看院的族叔,竟然打下了泉州城,还没等着完全弄明白,接着又传闻他们围了漳州城!

    感谢老朋友yezhongye、美乐芝、酒后不乱性、胖马123、guozhiyin、omega3、四川山人到支持,欢迎新朋友蜉蝣特的到来,也谢谢以各种方式帮助这本书活下来的朋友。
第三百四十二章 疯狂的甘蔗刀
    永胜伯郑彩在两个弟弟的帮助下,在泉州地区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又在漳州地区接连取得了大胜,奠定了整个闽南的基本态势。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而不是一场两场战斗的胜利。

    有宋以来,漳州由于地处东南一隅,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当时,开渠筑陂接二连三,内地山区也大力营造梯田。水稻种植开始讲究精耕细作,并引进耐贫瘠、早成熟的占城稻。

    到了明代,则是到了漳州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这里的耕地进一步扩大,山区继续营造梯田,时人称之“地无旷土,人无遗力”。当时沿海围垦、兴修水利受到当局重视。期间,由于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水稻两熟制普遍推广,洋田水稻年亩产可达七八百斤。同时还引进了安南水稻良种,吕宋的甘薯和烟草也于此时传入漳州,只是产量聊胜于无了。

    这一期间的天下大旱,原本的鱼米之乡也变成了民不聊生之地,在大自然的眼睛里,此时的人类真是啥也不是。

    得知弟弟定远侯在泉州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永胜伯郑彩的眼睛红了……闽南之地,他最怕的就是攻城之战,三年前吧,他和郑成功一起围小小的海澄城,结果兵败于两丈高的城墙之下……后来郑成功又与郑鸿逵兵围拥有三丈高城墙的泉州,结果还是兵败。

    此时人力倒是不愁的,闽南之自古就是人口稠密……关键是缺少了攻城利器,你攻城时人力充足,他守城时也是如此。

    这次泉州之胜说明了两点……郑家军现在不怕鞑子了,攻城也有了利器……那么凭甚么要放过漳州?

    原先是的战略是暗自款曲于清漳州同知张箸和清漳州总兵王邦俊,可是现在他娘的要改改了……取下漳州如何?!

    定远侯郑联对大哥的战略,那是一百个赞同,正是,正是,就是取下又如何?!他当时正驻守泉州,将在攻城时立了大功的手下统统派回了厦门,以助永胜伯郑彩攻城……当然,永胜伯郑彩倒也有自己的相关准备。

    这期间,泉州失守的消息震动了整个闽地。

    永胜伯郑彩已经是顾不得这些了,三弟郑斌在书信中所言极为正确……为厦门打出一个生存空间来!就是败了,可以再回厦门……甚至……举族搬到台湾……也可!

    永胜伯郑彩依然暗自里给清漳州同知张箸和清漳州总兵王邦俊分别去了书信,言之凿凿,我郑家不犯漳州之地,漳州也不要断我运煤之路……大把的金银依然送上……

    不久,他便分别收到了回信,对方对永胜伯郑彩的决定极为赞同,一切一如既往。

    永胜伯郑彩看过回信后,不动声色,却关心起一些小事情来。

    他将一个人招入了书房,认真听了他的汇报,给了打赏后,便打发他出去,只见那人小心行走,悄悄地回到了厦门商站之内。

    永胜伯郑彩思忖片刻,随即摊开信纸,给三弟写了密信:

    “……那汉唐集团在厦门之人,并未上当……他们竟将到手的美色送回了台湾。我等失策了,那李姓之站长一看便知是好色之徒……其大言炎炎,我等以为可轻而易举引他入彀……莫非他们早知道这些女子是洪承畴之家眷和族亲?然未见他们点明。

    听闻洪承畴再次入内院佐理机务,摄政王多尔衮对其慰劳备至,宠信有加,一连数日召见垂询各省应兴应革之事,所有建议,无不采纳。如果汉唐之人知道那些美色是其族亲而善待……对我等十分不利,三弟可在台湾细细查之,见机行事。

    ……如你上封信所言,他们竟然能够与福州商家来往之事,我已经查明,非福州知府所派,是手下海巡之人疏漏,并非有意放行,现已经正法,休再牵挂……务必探明汉唐集团心思,务必使他们以鞑虏为念,以福州为念……确保关键之时引为助力

    ……工匠已经试制成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却无论如何也制不出拉火装置……有工匠进言,此物与台湾火柴大类,其众恍然大悟,试者三,方成……拉燃者十之四五,三弟可悄悄购买台湾火柴,送到厦门处囤积,不便使其知也。

    有工匠言可不用拉燃,导之以火绳,缚之以劲弩,点燃之怒射,百五十步外木石俱裂,神佛莫能挡也。听闻汉唐集团正在大制新式火铳……也答应可以大卖与我,但三弟能否说服他们单单收我金银?

    ……大木着人数次来厦门,名曰探亲问好,我以为他是窥我深浅……前后送我等米粮千担,其在粤东之地势如破竹……其心志甚大,不恋亲情,它日是成大事之人,不可不防。其所事大义,不可不助,我回送其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以百计,都为我等所制……望他更加顺利……”

    写完这封长信后,永胜伯郑彩长叹口气,站了起来,开始注目墙上所挂之漳州地图。

    他从衣袖中掏出中华烟来,又掏出火柴点上,然后轻轻晃灭火柴杆,眼睛却一直没有离开那地图,此战事大……在一阵烟雾中,他陷入了沉思。

    可当一切准备完备后,永胜伯郑彩的动作那是快如闪电。

    他兵分两路,海陆并进。

    1650年的二月份,永胜伯郑彩亲自率领船舰二千余号,直航漳州府海澄港口。

    清守城参将赫文兴、署海澄县知县甘体垣开城投降。永胜伯郑彩也遵从了事先的诺言,黄金一千两加官升一级。

    永胜伯郑彩以赫文兴为郑家前锋镇,大兵直插漳州。

    陆路上,他分兵着一得力副将带兵两万人,沿泉州通往漳州的要道江东桥占领平和县,从东北方向前插。

    十二天后,大兵合围漳州!

    一时间,漳州地区乡民竖旗响应,漳州四面皆敌,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