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店一共有三家,此时好像每家人都不少,不管男女老少都在那排着队,前后照应的只有那店里的伙记了。
王三向周围看了看,果然看到了两名安保队员在那里来回巡视着……其中竟有一名是女安保队员,这可是个看点。
在河口时就听说这里成立了女子安保队……只是没有见过,现在看见了。
她的装扮与男安保员类似,但帽子好像要高一些,想必头发盘在里面了……那裤子和袖子长了一些,身上没有配带短火铳,但手里却拿着藤条……她身材健硕,表情泼悍,一看就知道,极有可能是从粗使丫头变成中年妇人之类的……
像这样的中年妇人,汉唐集团安保部门在台湾通过海选,一共才挑出十一个,一股脑地打包给蓝翔培训了……要求不高,站得直,能走直道,能镇住旁的女子就行……不用会射击搏斗加正步走。
这样任务就简单了,蓝翔很快就完成了培训……事实证明,女子安保队在管理市场的秩序上,比男子安保队的作用可能更大。
明人女人们害怕这些女安保员,那制服让她们看上去就知道是官府的人;明人男人们也害怕,他们当然也知道这些女人身后站得是谁,而且如果被一个女人抽打了,那太让人感到耻辱了……还不敢反抗……所以这管理的效果就出来了。
王三看到人多,便去街边的长椅上坐下……他看到那街边有新栽种的莲雾树,想必没几年就会成了一处阴凉之地。
这时,他听到一声怯生生地问话:“敢问这位客官……您可是要买布吗?”
王三扭头一看……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正如自家弟弟一般大小的男孩子,在冲着自己作揖……
王三笑了,说:“我是要买布,你是如何看出?”
“这位客官……您带着采买之物,虽然是在歇息,但又在看着那几个布庄……由此得知……不如到我家店子里看一看吧……”
“这里还有布店?”王三摸摸头,自己真不知道又有新开的店庄……
在那个男孩子的带领下,王三走到西南顶头之处……这里是刚刚扩建不久的地方,由于不靠近街边……显然是人员来往不便……
王三看到了在这个偏僻之处竟然也有了几家商铺,只是辅面都是小小的……连个匾牌都没有。
那个男孩子冲着一间商铺里喊着:“姐姐……有客人买布来了……”
王三听出这一声姐姐正是那泉州方言……他猛然想起,这些人正是传闻里那些流放到台湾的海商啊!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闽商文化和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福建多山少平原,背山向海洋,老天似乎注定了福建人的世代以海洋起家创业的命运。
据说,唐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发达,那时已有泉州人侨居东南亚、日本和高丽。明末清初时代,泉属各县人民纷纷出洋谋生,出现“浮大海趋利,十家而九”的局面。
郑氏集团依靠官府的支持,最终夺得东南海上的贸易大权。闽南商帮往往凭借家族的势力行商,正如《闽书》云:漳州“族大之家,多入海贸易,散之他郡。”在向海外进行贸易时,闽南商帮也不放弃国内市场,《厦门志》称“海商以贩海为利薮,视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宁波、上海、天津、锦州,南至粤东,对渡台湾,—岁往来数次。”闽南商帮在经商过程中以闽南网络为中心,靠此收集商业信息,并代为解决商品和金钱方面纠纷等。
汉唐集团根据那面世界的《长崎福建帮零星名册的探讨》资料,查到了在长崎闽南帮的名单,其中有陈氏泰益号、梁氏和昌号、郑氏永记号、林氏振利号、万氏震丰号等5家商号及家属共58人。
如果按籍贯分,其中泉州府为52名,故也可称为泉州帮。
闽南商帮利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优势,基本上垄断对台贸易,如从宋代起,闽台贸易是在泉州港和台北港进行,明代拓展到漳州的月港、晋江的安平、惠安的獭窟、厦门附近的嵩屿、浯屿、曾厝和台湾的基隆、热兰遮城等地对渡。
当定远侯郑联在泉州城内大肆抄家时,顾问团苏波团长对着手中的资料查看,发现这家伙还真是选择性执法……专挑过去与郑家不和的,或者走得太近的商号下手……这是建立自己的商业网啊……
苏波团长当时把信息传回汉唐集团……苏波团长得到的回信是“静观其变”,这就是任由他郑家自己发展……苏波团长也只能尽量要求不杀人,那些人家流放台湾之时,怎么也要保持人家一些基本生活物资了……
这些人到了台湾后,汉唐集团便按照自己的方法,把他们的大家族打散来安置了。
这件事情也没有想隐瞒谁,于是就很快传遍了台湾。
王三从这个小男孩子的口音确定这家可能就是那些流放的人家中的一个了。
一个年轻女子从铺子里又抱出了几匹麻布,王三第一眼看到那年轻女子真是好看,另一眼就看出那麻布正是北镇布了。
感谢起点朋友渔擦的支持。
第三百一十四章 提高明人的道德观
春节这个假期,除了安保队外,汉唐集团的其它部门都没有组织大型的团体活动。
整个过年期间,大家在网上的互相沟通倒是一片祥和,没人对此提什么意见……汉唐集团技术员们的社交活动圈子现在明显开始变小了,有的人以工作单位为范围来交往,有的人以兴趣爱好为范围。
这样看,团体活动也许还算有吧,但是再也不见了往日的规模。
到了大年三十时,他们三五之人结伴去热兰遮市场买一些年货回来,在宿舍里,大家一起动手,一顿年夜饭也许就解决了。
同时大家都收到了好消息,在1650年十一月份之前,汉唐集团的建筑部门保证让大家都能住上属于自己的美式木屋别墅,二层楼带花园和草坪的。这个人人有份,除了姜雪和范伟业老师,他们还需要和父母住在一起。
好吧,这算是好消息了,虽然还是慢了些。
但以目前的情况看,台湾劳动力短缺的大问题,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事实上,对劳动力的问题,明人工厂主或作坊主们也许最有发言权。他们明显感觉劳工有了一定的挑选余地。
广州和厦门招聘的各种工匠,特别是泉州地区大量招聘的工匠们,汉唐集团按照他们的技术能力,都分给了各个部门,哪怕先是让他们去从事一些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适应一下汉唐集团的工作节奏和风格……幸好汉唐集团早先聘用的一些明人工匠可以直接与后来的他们沟通。
体力劳动工作往往是最需要人手的地方,比如搬运、开垦荒田……连位于二层行溪地区的王国涛站长那里也分了五个人,专门负责清圈、堆肥、加工饲料……王国涛站长在报告中写道,他现在可以把猪场再扩大一倍,并提醒汉唐集团注意,在畜牧业上的人力投入,会获得一比十的产出回报。
这个回报率并不高,因为建国安董事也说过,在农田水利上的人力投入,会是一比二十的回报。
那时李子强董事说得最吓人了,他直接说工业上的投入回报率是一比一百了。
伍大鹏董事长被他们这些回报率弄得头昏,本来想不问,但实在忍不住便问了李子强董事,他是怎么算出一比一百的回报率的。
李子强董事得意地说:“很简单,一个铁匠,用红星提供的铁料,一天能手工打制一个滚柱轴承,铁匠一天的工资是二十五马票……可一辆马车是多少钱?卖给郑家是多少?一比一百都算少了……”
“一个轴承和一辆马车能比较吗?”
“怎么不能?没有我们的各种轴承,就没有我们台湾风格的四轮马车!”
“好吧,服你了……你说得真对!”
“嘿嘿,我红星的人手还是不够啊……”
“没了,这一次懂一点铁匠手艺的劳力都给你了……剩下的全是力工了。”
“力工现在不缺……就看山东招来的人中还有没有好铁匠了,手锻打制流水线的方法也不错,省了我们好些动力和精力。”
“但愿吧……”
舟山群岛上那一帮子所谓的士兵和陆续从厦门递解过来的俘虏,还有后来来到的那些山东劳工们,汉唐集团的人没有敢先把他们直接发往台南地区,这个可不是净化的问题,而是行为习惯的问题。
其中的工匠们还好说,可以大胆的选拔出来,至于其它大多数参与过打砸抢的行为的人,让汉唐集团颇为忌讳。
现在台南地区的公共秩序,是建立在被管理者的痛苦之上的。
罚马票,罚劳动,踢屁股,抽藤条,汉唐集团的安保队真是不知道用了多少手段,才刚刚让台南地区的大部分明人们懂得公共场所的一些文明习惯,排队,乱丢杂物和随地吐痰,乃至不随便大小便。汉唐集团害怕,这一些成规模来的人,就他们的的行为习惯来说,别和这个地方发生冲突……也不是害怕,而是担心处理起来太麻烦。
明人不是不懂得公共道德,可是他们的公共道德观只是建立家庭、家族里面,没有人会在自己家的庭院里随便大小便,更不会在家族聚会、祭祀时恣意妄为,如果细细观察,仅仅把公共场所的概念设定在家族这个社会小圈子里面,他们各个都会表现的彬彬有礼,相敬相容,更让汉唐集团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的表现和那面世界里最喜欢提到的个人素质论无关,甚至和明人个人的财富多少,知识多少不发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