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虫”、“会虫”和“网虫”,都有一个“虫”字,有点象“害虫”。
(写到这里,看到老同事留一刀发来的一则笑话,用的还是繁体,现把它翻成简体,献给大家。)
不知各位有没有听过一个传说,
在午夜十二点时,拿起电话拨12个0,
这样就可以通向冥界,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
我在国中三年级时,因联考将近而常常熬夜,
可是总是不专心,想东想西的
有一次,不知为何就想起了这个传说,
在好奇心作祟之下就想试试看,
而且我还算好了时间,在手表的秒针一指向12点时,
立刻拿起电话连按12个0,
结果。。。。。。。。。。。。。。。。。。。。。。。。。。。。。
?
?
?
电话那头竟然真的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声音,
而且她还用一种冰冷的声音,告诉了我一个惊人的事实
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她说:
……
……
“您拨的这个号码是空号,请查明后再拨,谢谢。”
这个笑话总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又记起一则刊登在一份叫《蓝色e象》的内部刊物上的幽默——
邮政时代的寒暄:见信如面,此致敬礼!
电话时代的寒暄:她是哪位?他人不在!
呼机时代的寒暄:速回电话!生日快乐!
手机时代的寒暄:她在哪?打错了!
网络时代的寒暄:她是谁?她是男的还是女的?
后网络时代的寒暄:有人吗?她是人吗?
这则幽默让我看完后感到有点脊背发凉。总而言之,那时整个中国的网络界都有点疯了。这个“疯”的定义是一个非常有资格的网络前辈下的,这位女士在一个公开场合对媒体说:“我在国外呆了几个月,刚下飞机,就觉得国内的风有点异样,回来一看,发现大家办网站真是疯了。”她的这个“疯”字同样给了我异样的感觉,也许当时这位女士根本就不是这么说的,但我从她这儿找到了“疯”的这种感觉。
她好象是说中国办网站有点热过了头。
例证之一:
邻居某男孩只有十五岁,放假没事在捣腾网站,后来这个网站被一个有名的网络公司收购,你猜猜,收购价是多少?450万人民币!够你活一辈子的。
例证之二:
中国高校中一直流行着“托派”、“鸳鸯蝴蝶派”、“麻派”。90年代初,比尔。盖茨一下子成了神话,大家争相效仿,离中关村近一些的高校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上街”,就是去帮中关村的小老板扛箱子卖电脑、攒机器、开发软件,搞一点小创收,然后梦想成为下一个盖茨。不过实话实说,“上街”这个词实在有些老土,因此还不能与“托派”、“鸳鸯蝴蝶”这样悠雅的名词搁在一起。到了90年代末,比尔。盖茨慢慢不灵了,大学生崇拜的人物过渡到了杨致远和李泽楷这样年轻的网络巨富身上。这时候,中国最有名的一所大学,第一个提出“创业派”这个名词。
勇敢的学生纷纷弃学,走上“创业”的道路,他们的行为既悲壮又前卫,让很多的老人唏嘘嗟叹不已。那时候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天上掉金子了,不冲上去就来不及,钱就被别人全捡去了!因此对他们的行为,社会基本上还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关怀。
这些学生的所谓“创业”,一般都与“网络”有关,他们的加盟,使网络行业更加盛况空前。据统计,一个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中国高校,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一年之内,自动退学加入网络大潮的学生高达数十人,还不包括那些在读的炒更的学生。
例证之三:
一个由学校学生举办的创业会,登上了国际饭店的贵宾客座,当天到会的人数高达数百,其间有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代表,有经济学家、投资顾问、企业家、博士、教授、留学生以及各种各样的CXO,还有首都各界大小媒体的记者们。值得庆幸的是,那天会议的级别实在太高,那些“会虫”没有机会也没有胆量能够混进来。
例证之四:
一个在IT业内颇有影响的计算机媒体,每天都有猎头公司的电话打进来挖人。一天报社总编接到一个老朋友的电话,朋友语重心长地开导他说:“我要挖你的人了,你可千万别拦着。”以后的一段时间,该总编精神恍惚,食不甘味,整天捂着口袋就象有人来抢钱似的。另一天他办公室的电话又骤然响起,一个稚嫩而深沉的声音对他说:“某总,我们这里留一个CIO的职位,你要是肯过来,给你开N万的年薪,还有N万的期权。”完了小伙子又说:“某总你好好考虑,这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甚至可以让你跳上几段非洲的热舞。”该总编捂着口袋的手,不知不觉滑落下来。
例证之五:
硬件厂商全给自己挂了个“e”或者“i”的前缀,中关村一走,到处都是E…Winter、E…Manege、E…run,佩环叮当的;媒体也开始E…media,其它行业受了传染,也去CINNIC申请一个域名,把总经理的照片、公司及产品介绍放上去,开始E了起来。
那一阵有一种语言非常流行,就是在中文中夹一些英文单词,见着人就English几句,一副E得了不得的嘴脸。那一阵还有另一个词叫“白领”的,也在E时代有了新的含义,一个老太太问她的贤孙,“孩儿,电视里总说的那个‘白领’叫什么,”孙子说:“这都不懂,就是那种说话的时候夹几个英语单词的人,我都会说——奶奶你好Cool哦,你的头发好white。”
后来经过考证,这句话是高仓的儿子高树说的。
张杰松也坐不住了,电话最先打给施文斐。
“文斐你是搞文化的,你给测测,咱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他一个网站?”
“什么模式的?”
“操,就BtoC,来一个实在点的。”
“你信息早该换换气了,现在BtoC没一个挣着钱,没见着亚马逊叫苦连天,听说8848也亏得一塌糊涂,这模式早就成了老黄历了。”
“那就来BtoB,反正他妈的总得弄一个,咱也找笔风险投资来过过瘾。”
施文斐咳了咳:“有把握吗?”
“这不给你打电话来了?咱找石磊、陈文广合计合计。”
某月某日,张杰松、石磊、陈文广、施文斐哥几个聚在平安里张杰松的房子里,张敏也赶来助阵。张杰松最先发言,张杰松说:“操,我们几个也不是孬种,在单位也都他妈骨干不是?我们能给别人干好,为什么就不能替自己做点什么。也不难嘛,也就那么回事嘛,申请个域名,再到电报局弄台服务器;租一间小房子,买几台电脑,到清华请几个学生来敲敲键盘。然后哥几写一个商业计划书,一个个找投资商谈。没听说那些投资人拿着钱在中关村找人去花的?你看文斐你有信息资源,搞内容和策划没问题;老石(石磊)懂沟通,销售就是沟通,负责策略合作;陈文广呢,你负责技术管理;另外还可以请张敏他们帮帮忙。你看看我们队伍有了,模式有了,万事具备就欠东风(资金)。可只要你跑起来,就一定能有风,没听见耳朵边已经是风声阵阵?”
石磊第一个被打动,他于是来了第二个慷慨陈词,石磊说:“没错!钱、人、技术、内容,该说的张杰松一个人都说完了。人活着不就是一种劲吗?我有一个朋友,人家在国家机关做得好好的,有房子有地位还有一个爱她爱得发狂的男人。结果有一天人家不干了,人家说‘我要去西藏!’结果什么没要就去了,几年后回来,很好啊,人家说活得真是过瘾。人家还一女的呢……”
听到这,张敏在一边小声嘀咕,“这哪跟哪?”
张杰松说:“张敏你别掺,听人家说完。”
石磊没听见他俩的话,接着往下说:“我说人啊,就是要敢跟自己挑战,别老想着现在咱们拿的是名企的高薪,你、你、我,”他指了指张杰松和陈文广,“还有你施文斐,也算业内名人了;张敏呢,在摩托罗拉也满滋润的,咱们现在养家糊口都没有问题。可是你想想,这跟有自己的事业比起来,哪一个更有意思?我们现在的活法是按部就班,而做自己的网站,那是换一种活法,改变一种活着的方式。现在市场那么火,势头那么好,如果轻易放过了,实在是有点可惜。我赞成张杰松刚才说的,咱们好好做一做,没准就做成了。”
张敏说:“唉,石磊,平时看你没怎么的,今天有点黄河之水的意思啊。”
一边张杰松在做着纪录,一边说:“张敏你别捣乱,今天可是正经的。要不你帮我做纪录。”他把本递给张敏,抬起头来看看施文斐和陈文广:“下一个,你们谁说说。”
陈文广说:“说这些我不太会,我看还是来点实在的吧,比如说大家把现有的资源都摆一摆,看看有多少可操作性。”
张杰松说:“今天主要是动员会,不过陈文广的意见也很有道理,咱们就先来点具体的。“施文斐,你也说说,别老坐着。”
其实施文斐心里压根就没想过自己出来做一把,不是说自己干不好,而是不适合自己。他觉得在报社还不错,又自由又站得高赚的钱也还行。听到张杰松点他,就有点吞吞吞吐吐:“那,那,我们把融资、内容、技术都管了,那你做什么?”
“自然做CEO呗,这还用问。”张敏说。
张杰松说:“张敏你做纪录,别瞎起哄。”接着他又说,“大家出来做事,还争个什么名位,CEO我可以不做的。”
接下来大家就先摆自己的资源,陈文广说:“我可以从单位弄几台样机出来,学校那边也认识熟人,找人帮忙做网页肯定没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