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久美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和久美子- 第1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求才顺便给我也包了一个薄薄的信封,总比没有的强。

  “过年好”这三个字的发音久美子发得是字正腔圆,这都是我特训的成果。饺子,自然还是饺子。母亲把半夜包好的饺子下了锅,又是一顿。在饭桌上她向久美子学起了日语“过年好”的说法,可是怎么练也说不好,就像有半拉饺子含在嘴里一样混淆不清。

  “太长了,太长了。过年好的日语说法怎么这么的长。”母亲不得不中途放弃。汉语是一个音一个字一个意思,而日语往往是一个字是由多音节组成的,所以说起来自然要长。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日本人的名字。复姓这东西中国也有,但毕竟少之又少。当代中国人又没有了字和号,光是一个孤零零的名,不是三个字就是两个字。而日本人的名字,四个字、五个字的都很常见,甚至有六个字以上的。同日本人打交道以来我一直有个感觉,尤其是交换名片时,瞅着名片上那一行的汉字我就心中不服。

  这汉字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我们中国人,包括朝鲜人、韩国人、越南人等这些同样受古代中国影响的国家的人现在也都是中国式名字,两个字或三个字;凭啥单单就日本人比大家多,一写起来好几个,在亚洲的汉字圈里显得特立独行,签起名来最费时。真实的情况我没有考证过,光知道普通的日本老百姓有名字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是明治天皇限令他的子民自己起的,所以日本的姓氏特别多,好几十万,叫啥的都有。我认为可能是由于日语的发音是多音节的缘故吧,所以用汉字表示起来得好几个字;要么就是出自日本人勇于创新的特点,在中国式名字的基础上“改良”了。

  “久美子,你们日本人说话肯定很累吧。”

  “嗯?”久美子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说。

  “你看同样一个字我们发一个音,而你们得说好几个音。那么同样一句话、一个意思你们就得说我们的好几倍,多费口舌啊。”

  “你别仅凭着自己的想法就往上靠,那是一回事吗?”我替久美子回答好奇心旺盛的母亲。

  “怎么不是一回事!”

  “日语是久美子的母语,你听起来觉得挺长挺累,人家说起来可没那感觉,和咱们一样。日本人说话累是累在敬语上,见到什么样的人得说什么样的话,那脑子得随时转换,还不能说错,那倒是挺累的,是吧?久美子。”

  久美子点点头表示同意。当然母亲可不知道敬语是为何物,想追问下去却被父亲阻拦了,催促她赶紧把饺子吃完,收拾完毕还得赶往两百公里之外的父亲的老家呢。

  今天要去父亲的老家,要在那里睡两夜。父亲的老家是实打实的农村,远离海边,所以村里的乡亲们多以种地养殖为生。地里种的主要是玉米,再就是蔬菜大棚;而近年来乡亲们的主要求生手段则转移到了种植果树上,苹果早已不挣钱了,纷纷改种了桃树、梨树,倒也一年比一年买得好,收入也提高许多,就连村里那条万年不变的土路也变成了柏油马路,盖起二层小楼的人家也越来越多,除了农用机车外,养得起轿车的人家也在增长中,前景堪称美好。乡亲们的干劲越来越足了,许多在外务工的人也纷纷回到了家乡,准备利用好政策好好发展一把,尤其是很多二十多岁的原本在城里打工的年青人也回来了,村子中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我的二弟便是他们其中的一个,现在已经跟着亲戚干起了运输活计,买了自家的半截子拉货车到处送货,活儿是干不完的干,收入比在城里打工时的每月一千刚出头要强多了,而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天努力起来很有动力,也有奔头。说是最近也找了个对象,已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正为婚礼做准备呢。

  父亲早就想回老家看看了,只是苦于平日里的瞎忙和疲于奔命,这春节假期早就期盼已久了。他是从那个曾经偏僻荒凉的小山村走出来的,对于家乡心中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真诚地盼望家乡的乡亲们能生活美好,日子过得红火,即使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光在一旁看着就已经心满意足了,那份感情绝对的不掺假。

  在高速公路上飞奔了一个多小时后下了路口,进入了父亲老家的地级公路。我基本上是踩着一百四五十的速度开回去的,如实报告,确实超速了。这些都源于林跃的“帮助”,在他的力劝之下我终于没能抗住诱惑,在车上安了一台GPS定位系统,美其名曰是为了出行方便,其实说白了就是素质问题,为了躲避高速公路上的摄像头。

  在市区中行驶时,我还算老实,该遵守的规矩一般都会遵守,如果没人挑拨的话。遇见斑马线上的行人,只要情况允许都会主动谦让制造和谐,但要是后面的车子往死里按喇叭的话就要考虑考虑了,万一碰巧遇上个别比较猛的,一踩油门撞我银色中华的屁股可就赔了,再万一下车与之理论时碰见某位练家子拍我一顿,再破了相,可就赔大了。现在就够面目狰狞的了,再进一步的话,就不知道久美子能不能挺住了,或许就紊乱了。

  市区嘛,控制速度是应该的,五六十的限速按规矩来绝对是你好我也好大家好;高速嘛,我个人认为可以稍微“放松”一下,能者多劳,只要不喝酒,车况允许,对自己的技术又有信心,能开一百五六十或者二百五六十的就让人家发挥得了。电视里某位专家说过那欧洲的高速公路都可以开到二百多,好像也没人管,也没有摄像头。关键是人家讲究,能开得快的绝不占慢车道,开得慢的也绝不在快车道上添乱,各开各的,挺好。

  “又超速了。”久美子盯着表盘提醒我,她也知道路上被红圈圈包围的120的标牌是什么意思。

  “没事儿,到了下一个摄像头有提示。”

  久美子无奈了,无语了。她发现某些时候我和她的思考切入点很不一样,说不到一块儿去。

  “哎!还是慢点儿开吧,大过年的。”父亲也禁不住在后面提醒。

  “知道!关键是现在这速度我也没觉得太快啊,车也没发漂。”

  “人家可写着120呢,该摄像头什么事。”母亲也叮嘱了一句。

  “行了,别叨叨了。”我有些不耐烦,主要是从昨晚开始饺子吃得太多,而且耳朵也被整夜的鞭炮声震得发鸣,身心有些烦躁。

  “修这高速不就是给人开的嘛。要不然这表盘子里120以后的刻度直接取消了得了呗,还画在上面干什么,反正又不让开。这GPS上通知摄像头位置的功能也不是我设的呀,谁知道是谁他妈的这么聪明!”

  大年初一我的嘴就没有把门的。父母和久美子一起把头瞥向窗外看风景,懒得理我这个心态得了慢性病的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五十二上 异国女子争相观 屠户传奇世代传
久美子尝到了做一个明星人物的耀眼光彩和无比辛酸,也知晓了动物园里被锁在铁笼子里的动物们的心境,两者居然惊人的相似。

  无论父亲的老家如何日新月异的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质量如何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一个外国女孩儿的到来还是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尤其是这可能是村子里第一个外国媳妇这一十有*的传闻,更是让全村老少陷入了比之年复一年的春节更加强烈的“疯狂”,纷纷结伴而来,把老家的门槛踢破门框挤掉,就是为了瞅一眼这外国媳妇是个啥模样,与中国媳妇又有何区别。

  光是炕上盘腿而坐的爷爷奶奶级辈份的老人就不下十个,甚至还有两个太爷一个太奶也拄着拐杖“御驾亲征”,害得久美子扒拉着手指头才把这辈份关系搞清,随之惊呼:难道全村的人都是你家亲戚吗?!我很想真诚地回答她一句:就差一点点!

  最上心的莫过于全村的大小媳妇们,暗地里都准备与这个东洋丫头一比身手。可是当众人亲眼见了久美子之后,朴实直爽的乡亲们纷纷撅起了嘴角:这日本媳妇长得和咱们一个样子嘛!吃饭也是用筷子,还那么瘦,居然还会说几句中国话,真没意思!久美子顿时由大喜到大悲,从天上跌到地面,各种“冷嘲热讽”使她的意志越发消沉起来。

  “来来来!吃饺子喽!”奶奶将大锅里煮好的饺子捞起盛到大瓷盘子里端上桌来,正宗的酸菜猪肉馅饺子,咬上一口保证你后槽牙都会酸倒。

  酸菜酸,这是奶奶家饺子的最大特征,如假包换。久美子本想沾着酱吃,被我劝阻了,因为根本无需再沾什么,现在就已经够咸的了。几个叔叔把早已准备好的白酒打开,清凌凌的酒液倒进白瓷碗中,这也是老家饮酒的习惯,不用杯,只用碗。父亲端着白瓷碗乐得开怀,他是真的高兴,毕竟是长大的地方,走到哪里也不如坐在自家炕上吃着母亲味道不变的饺子喝着地方的烧酒来得舒畅惬意。火炕烧得烫屁股,必须得垫一层褥子才能安然地坐在上面。

  久美子只象征性地吃了两个饺子就撂下筷子,实在是吃不下去了。好在奶奶特意为我的到来蒸了一锅馒头,此时久美子正捧着一个啃得欢快。奶奶蒸的馒头绝对算作一绝,远近闻名,十里八村的很多媳妇都慕名前来寻求秘方,奶奶也毫无保留地将其中的秘诀教给了前来求学的人。可是同样的做法,换了别人就是做不出同样的味道和口感来,让大家迷惑不解。

  “久美子,等到下午咱们就杀猪!”二叔瓮声瓮气地说。

  “杀——猪?”这个单词看来久美子还没接触过。我向她解释是何意思,还未等我说完,久美子就惊叫起来,眼睛瞪成了两个圆。

  “在,在哪里?”久美子的声音都有些颤抖。

  “那儿。”我一指窗外的大院子。

  “活的……猪?”

  “废话。死的猪拿刀捅人家干嘛,闲的?”

  本来这年猪年前就该杀了。可是奶奶为了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