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邹家坊图书馆里借出的那本,普俊外公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273 看到笔记本里的毛笔字和童话书的封面,我才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惑,我总会想起普俊外公给我抄写的《笑》和那句给我寄语。我知道他希望我可以快乐生活,可以终有所成。我记得我把那个笔记本和童话书藏好在二楼的柜子里,但是多年以后再也找不到了,没能好好保留普俊外公给我的礼物成为我生命里的一次遗憾。
想家的孩子
当夏天过去,我是无论如何也要离开邹家坊了。父亲和母亲显得比我忧虑,因为他们年纪尚小的大儿子就要离开自己的照顾,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了。虽然我还万分留恋在邹家坊的幸福时光,但是读书的人生使命催促我走上新的路途。我依然还在峦山寨,没有离开大山村。
274 新学期报到的第一天,母亲很早把我叫起,母亲已经忙完家务,做好了饭菜。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几家灶堂屋顶飘着浓浓的柴火烟。我坐在桌前吃饭,母亲显得很没有精神,也没有吃太多。吃完了,母亲只轻声的说了句:去上垅学校报到吧。弟弟望着我,有些舍不得,母亲轻轻推着弟弟让他去邹家坊小学先玩一会,等我报到完了,再回去给他交学费。
邹家坊小学的孩子都要去上垅小学念五六年级,但那年的秋天,当妇女们领着自己的孩子走三里泥路赶到学校报到时,学校却说不再接收我们这帮孩子了。很多的妇女都在找校长理论,母亲却没有过去询问,带着我回了家。在梯田下的泥路上,母亲告诉我:你还是去双和铺念吧,住在小姨家里,好不好?我点头答应。
275 事实上,母亲是心疼我寄宿在上垅小学,自己要洗衣服,照顾自己。当我还是小学一二年级时,总是极度羡慕那帮寄宿的大哥哥大姐姐,觉得他们每周三晚赶回家带干菜的经历非常有趣。那时候不管是寄宿在中学还是上垅小学的孩子都会周日从家里带两玻璃罐的干菜,在学校只会要一份米饭,那样才可以省下很多的费用。那些玻璃罐的干菜其实并我可口,我当时只不过羡慕自己带菜上学的行为。我记得玉仔姐姐总是带一些干辣椒炒油渣,干辣椒炒黄豆,辣椒炒干酸菜。因为要周中才可以回家,带去的菜都不能太多水分,容易变质。那些念中学的孩子一个学期都是吃干菜,只有回家了,才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
母亲或许很早就在犹豫是否让我去小姨家上学,见到上垅小学传出拒收我们时,母亲再也没有犹豫。下午就带着我去双和铺学校报到了。后来晚上回来时,和我同去上垅的孩子们都顺利报到了,只有我一个人要去双和铺上学。
276 我甚至没有来得及和自己最要好的新淼,亚波,春喜告别,等晚上我和母亲回家了,父亲就和母亲开始谈论我上学的事情,计算着要运多少粮食,给多少伙食费给小姨家了。看到父亲和母亲的讨论,我终于有些伤心了。我就要去五里之外的小姨家上学了,那里没有熟人,也不能周三回家,我有些害怕,那些调皮时的胆量都一概不见了。我知道我要寄住在小姨家,我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调皮捣蛋,我只能努力表现,不单单不能让父亲和母亲失望,更不能让小姨不满意。
277 第二天,父亲骑车送我去小姨家,我背着母亲新买的黄色的布书包,拎着我的衣服坐在车托上,望着父亲的背影,远处的青山,我盲目的有些失魂落魄。
278 小姨暂时还没有孩子,我去了她家里到时添了一份热闹。双和铺小学是乡里教学质量较好的小学。我去报到时,很多孩子都用奇怪的眼神看我,大概是因为我是他们学校第一位外来户吧。虽然和我同班的同学里有三位是我的亲戚,拜年时见过,但始终不熟悉,只有双彬是很熟的一位。我管双彬的奶奶叫老姑。后来的两年间,我和双彬几乎形影不离,相互竞争,是很要好的朋友。
和我同来双和铺念五年级的孩子里,事实上还有一位邹家坊的孩子,他叫邹飞,因为降级才来的。他在学校里始终不招人喜欢,我也并不喜欢他,因为在双和铺小学的第一天,他就给我起了一个后来闻名遐迩的外号:寿豆腐(过年时的一种菜,把肉馅塞进炸干的豆腐块里,蒸熟即食)。这个“寿豆腐”的称号伴随我在双和铺的每一天,几乎所有的大人见了我都管我叫这个名。直到我离开双和铺几年后,回去小姨家,还是很多人管我叫“寿豆腐”。
279 我清楚的记得,上学的头一个礼拜我就坐在教室后排的课桌上发呆,无精打采,总是望着窗外,希望下课铃快些想起。我心里很悲伤的想着自己的家,想着我的父亲和母亲。虽然双和铺学校比邹家坊小学好多了,教室也很明亮宽敞,课桌都刷着发亮的黑漆,但我始终没能高兴起来。很多的孩子都想和我这个转来的新同学说话,但我都哑巴般闭口不答。
放学了,我就和双彬一起沿着田埂回去。小姨家的晚饭通常很晚,我就搬把木凳在晒坪上写作业到天黑。小姨和小姨父或许也看出我的不高兴,但是或许他们也要适应突然家里多一个孩子的变化,每天的晚饭都显得异常安静。我只默默的给小姨和小姨父盛好饭,自己就低头扒碗里的菜饭。小姨父会突然叫我多吃点菜,我只抬头看看,快速的夹一筷子,又低头把菜放进碗里。
280 整个一周我都没有哭,连自己一个人睡觉时也没有。学校的左校长是母亲的认识的,刚开学时格外照顾我,见到我总询问我习惯不习惯。我总是回答她:会习惯的。我记得曾经让我在邹家坊小学成名的是一篇作文,同样让我在双和铺小学开始建立信心的也是一篇作文。第一周上语文课时,老师让我们以《水稻》为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孩子都在教室里写,我却跑出小学去田埂里观察出穗的水稻,看那些隔夜留在水稻叶上的露珠。我记不清写的内容,只记得那位语文老师第二天当着全班念了我的作文。他还不忘鼓励的说:新来的秀成同学很注意观察,非常好,大家要向他学习。我被突然收到的表扬憋红了脸颊,当我抬头去看老师时,看到教室里的孩子都回过头,望着我,还有几位已经熟悉的孩子冲我笑。就这样我终于开始回过想家的心神,在双和铺小学里开始了自己的两年寄学生活。
281 周五放学了,我沿着水稻田梗跑回小姨家,收拾好衣服,背上书包,冲着屋里的小姨叫了声“我回家了”就飞快的往外跑,似乎这里像一个驿站,我是一位驻足几月终于等到通行文书的官员,乐透了的往家里跑。我第一次知道想家的感觉是如此的疯狂,让我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力量。
小姨都没来得及叮嘱我路上小心,甚至都没见到我人影。我已经跑到双和铺的村头,和邹飞一起回邹家坊了。村头的小卖部里一位婶婶见到我们,问了句:回家了啊?听到她说“回家”,我忍了一星期的泪水夺眶而出,扭过头去擦泪水,我见到比我大两岁的邹飞也眼眶湿红。我拽着邹飞头也没回就出了村。我不记得那天回家的五里路是怎么走过的,也不记得走了多久,我只记得当我傍晚时分回到家时,母亲守在门口,我还是大声的叫着:妈妈,我回家了! 。 想看书来
护花使者的忧郁
282 站在小姨家的晒坪上,就可以望见水稻田中央那个土丘上的双和铺小学。去学校的近道都要走过田埂,不过五分钟就到。每天早上,当我站在田埂上时,总可以看到四方来的孩子都爬上田埂,挎着书包朝小学走来。我经常会等双彬那一伙孩子,因为我总是最早吃过饭去上学的。站在田埂上,只可以望见远处的青山薄雾,还有独独耸立的峦山寨。家乡的地形更像一株花朵,四周都是山峦围起一个花苞,中间的峦山寨就是花蕊。
等到我新结识的好伙伴们都到齐了,就一起在田埂上赛跑。经过高高的刷着“以农为纲”的围墙,步入那个拱形的槽门就进到了双和铺小学。双和铺小学的教学楼有三层,有偌大的礼堂,还有篮球架的操场,甚至还有小小的食堂。我其实在不久之后就喜欢上了这所土丘上的小学,而她也承载了我两年复杂忧郁又快乐的人生片段。
283 我说我总是第一个去上学的孩子,是因为我总是会催促小姨快些做饭,即便小姨慢些,我也会从餐橱里端出昨晚的剩菜,盛上米饭拌着急急的吃完就出门。多年之后,小姨总结只说:这孩子,非常催饭吃,晚一点,他就催的要命。事实上,我有时候也不吃饭就去学校。并不是因为小姨做的饭菜不好,只是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小姨家里的气氛。
284 过去多年之后,我还是要感谢我的小姨和小姨父那两年对我的悉心照顾,说实在他们甚至把我当做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但我却始终没能喜欢上他们,只记得他们的恩情,只因为他们经常吵皮打架。他们的吵皮打架在当地都是出名的,小姨父会动手打小姨,吃饭的时候吵起来就放下碗筷打,睡觉的时候说话争拗了也打。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晚,我们都躺下了,小姨父和小姨聊天,聊着聊着说起挣钱的事就开始动手打架,我躲在被子里大声的哭,他们全然不管。
他们因为没有生育儿女,生活也颇为艰辛,夫妻总是很难融洽。每天都跟仇人似的,虽然一起劳作,但总是格格不入。小姨父脾气古怪,小姨也是很要强的性格,我那时完全陷入家庭恐惧之中,不敢长久呆在他们面前,见到他们开始吵皮,就跑出屋外。
我想我的很多家庭观念都从那时建立,让我知道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多么的融洽,让我知道家庭和睦的重要性,更让我知道一个丈夫要怎么样悉心照顾自己的家庭,而不是总是发脾气和动手。
285 在我离开双和铺之后的几年里,小姨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