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既在冯翊郡的这些年来积累了不少的功德和人脉在百姓心中也有着非凡的魅力,更是有着良好的口碑,这下他亲笔题名要百姓做事,百姓怎能不买账呢?百姓对于张既还是十分拥护的,这种信任建立在张既这么多年来在冯翊树立的威信,因为他之前做过的任何一项政策都成功了,所以百姓对他这次的决定自然也是赞成的,征兵出资,对于一个具有50余万人口的大郡来说,对于一个具有着雄厚经济实力的大郡来说,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但凭借张既的威信,百姓很快就对这项政策拥护开来,纷纷奉命执行,征兵征费工作比想象的还要快,很快取得了进展,这大大出乎关羽的意料之外。
关羽见百姓踊跃,便开始安排人手,负责具体分工工作,一方面人手负责征兵,一方面人手负责征集钱粮;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仅仅三日的时间,关羽的工作就取得了突破进展,这么大的动静早已惊动了冯翊郡府的张既,这张既由于醉酒睡了两天两宿才醒了过来,当得知关羽正在冯翊郡内筹集军马和钱粮不禁大惊:这小子真够可以啊!我就不信没有我的命令他能办成事情!
可此时的张既已经将自己手书的事情完全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哪里知道关羽此次是用了他的亲笔手书进行活动的,也就是打着他的旗号进行征兵工作,工作进展的很顺利,这个消息飞报张既,张既便来到府外查看虚实,一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却见整个冯翊郡内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大家都在为征兵工作奔忙着,冯翊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如此场景着实让张既吃惊:这小子怎么搞的如此厉害?
后来有人想张既禀报称是关羽拿着他的手谕打着他的旗号在进行征兵工作,张既闻后更是吃惊:什么?打着我的旗号?还有我的手谕?这怎么可能?我何时给他手谕了,我怎么没有印象啊?张既想到这遂找到关羽询问事情。
关羽正在忙碌征兵工作,有下人禀报称张既找他,关羽很快会意开来,抽出身来径直向冯翊郡府走去,张既找自己肯定是为了征兵的事情,关羽边走边琢磨着应对的办法,很快来到冯翊郡府,二人寒暄毕,张既遂道:“云长啊!为兄还正想给你张罗征兵这事呢?你怎么就提前动手了?而且还没用出面就把事情办的如此热闹,到底怎么回事呀?”
正文 第七十一章 结为至交(求推荐、收藏)
关羽见张既有些生气忙劝道:“大哥莫生气!小弟是做事是着急了些,有冒犯之处多多原谅,不过小弟要说的是这手谕可不是小弟矫诏的啊!这可是大哥亲笔写的啊!难道大哥忘了不成?”
“什么?我亲笔写的,我怎么没有印象啊?”张既有些不解道。
关羽闻后继续道:“大哥可以亲自前去验看就知道了!”
张既一听觉得好生奇怪:如果这事果真属实自己为何没有印象?如果不属实为什么说的跟真的似的?看来自己不看看都不行了,张既决定亲自去查看一下自己的“真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么!看看不就知道了么。。。。。。。。。。。。。。。。。。。
张既在关羽的带领下很快找到了自己亲手写的布告,他仔细的看了一番,确实是自己的字体啊!不过为何写的如此潦草?关羽这时提醒道:“大哥前日喝酒遂为小弟写下了这个布告,要小弟依布告行事,要不小弟也不能这么做啊!”
张既闻后便开始寻思起来,回想喝酒的一幕一幕,那晚是他喝的平生最多的一次酒,前奏他是记得的,只是到了后来他就真的有些记不清了,然后就是一觉醒来天亮了,隐隐约约的好像是提笔写字来着,不过具体写了些什么他真的记不清了,难道写的就是这些?看来还真是喝酒误事啊!这可不是一般的承诺啊!覆水难收,现在关羽将动静搞得这么大妇孺皆知,实在是不好收回,但想想自己曾经答应过关羽的请求,这样一来也就没什么了,不过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后者,也就是钱粮方面,这可是他没有答应关羽的,要知道养活三万人的钱粮可不是个小数目啊!想自己这么多年来都舍不得征得这么的钱粮,没想到一下子让这个小子转了空子,看来这个关羽不仅武艺过人更是足智多谋啊!自己居然被这小子给赚了。。。。。。。。。。。。。。。。
这小子武艺高强、抱负远大、足智多谋还有一点就是酒量过人,这下子具备了在官场混的尤其是作为一个杰出武将的潜质,未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小子具备了成大事的各方面能力,既然“生米都已经煮成熟饭”他把事情都已经做了,自己不如顺水推舟卖他个人情,也许日后说不定还要依靠这小子哩!这小子终非久居人下之人,他如此年纪就已经是正三品的武将了,将来那还了得?
张既想到这遂道:“云长啊!我没别的意思,你我既是兄弟,你又来到了我的地盘,又是有求于为兄,为兄琢磨着给你挣挣口袋,你看你人生地不熟的,没想到的是你捷足先登了,你的能力真的是让为兄我自叹不如、自叹不如啊!”
“小弟能将事情办得如此干净利落,还不是仰仗兄长的威力,全是凭借大哥的威信啊!否则小弟就是再有能力在这冯翊也没人买账啊!”云长恭维道。
二人一拍即合,张既遂帮着关羽一同进行征兵工作,他将自己国库中的钱财也如实的拿了出来为关羽征兵填补,整个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关羽对张既给予自己的帮助也是感激不尽,他多次表示感激,张既都以兄弟之情回绝,称:咱们以后就是兄弟了,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关羽心底对这位仁兄也是赞成的很,二人还是经常在一起饮酒,经常喝的是酩酊大醉,有句话讲: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两个胸怀抱负的年轻人,两个出身相同的年轻人,两个忠义的年轻人,通过酒结交在了一起,谈天论地、无话不谈,畅想未来,诉说理想,攻论天下大事,甚为投缘,交情也日益浓厚起来,结成了至交。
眼见着征兵的工作就要接近尾声了,关羽突然想到一件事情来,什么事情那就是这里距离自己的家乡河东很近,想自己离开家乡这么多年,还从未到过家乡,家里还有自己的亲人呢,自己的老爹和娇妻,离开家乡的这么多年,他们怎么样了,虽然是重生的人物,自己重生时正值16岁,自己有三年的时光都是在常平里的村里度过的,这三年里他的生活基本上都靠重生后的父亲关毅得以维持,吃、穿、花、用无一不是关毅资助,而且父亲关毅还给他取了个娇妻胡定金,“百善孝为先”关羽能有今日离不开父亲的养育和帮助,还有自己搞的那个美娇娘—胡定金,做夫妻时是多么恩爱的一对呀!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些都让她无法忘怀。。。。。。。。。。。。。。。。。。。
关羽打定主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回老家常平里看看:一来探望探望自己的父亲关毅;二来决定将自己的妻子胡定金带走,留他在自己身边。关羽将征兵的工作全权托付给了张既,然后向他告别,准备回家乡去讫,临行前张既给他选派了人手,并且拿出了冯翊郡最好的西凤酒和礼品给他用车载了慢慢一大车,同时又给他拿了大量的盘缠和路费,并再三嘱托,关羽见状感激的双眼不禁泪流起来,没想到作为结义的兄弟是如此的厚重,这种情义让他这个重生之后的现代人倍感亲切,看来这真是个重情重义,推崇“仁义礼智信”的时代啊!
关羽临行,张既礼送他走了十余里方回,二人辞别不禁双眼湿润,张既道:“兄弟你就放心的走吧!这里交给我好了,我一定给你办的妥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我兄弟之情虽远隔千山万水也不会泯灭心间的距离,能结识大哥真乃三生有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适用于你我兄弟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关羽遂道。
张既闻后纳闷道:“兄弟你说的什么?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啊?汪伦又是谁啊?”
“兄长真的想知道么?”关羽问道。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奔赴家乡(求推荐、收藏)
张既接着道:“是啊!这还有什么说法?”
“那自然,兄长要想知道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啊!”关羽答道。bxwx
张既好奇道:“当说无妨!”
“兄长要想知道还得陪兄弟走上一遭方行啊!”关羽调侃道。
张既遂道:“没问题!就是陪兄弟到家一叙也没什么不可!”
“跟大哥开个玩笑,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哥谨且记住此事,等我回来咱们兄弟再慢慢长谈、好好叙旧!”关羽拱手道。
张既遂道:“好的!河东距离这里不过是百里之遥,兄弟有什么事情只管派人前来就是了,为兄定将鼎力相助!”
“多谢大哥!”关羽言罢跨马提刀策马离去,一会儿就消失在尘土中,张既目视关羽离去,久久不肯离去,直到关羽的影子消失的无影无终。。。。。。。。。。。。。。。。。
关羽策马携随从向自己的家乡河东奔去,河东与冯翊是毗邻,距离不过300里,关羽彻夜驰奔,不几日便来到了河东郡境内,几经辗转关羽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家乡常平里。
关羽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老家,但此时家乡的景象却让他倍感意外和凄凉,只见整个村庄一反昔日的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房屋稀稀拉拉,而且也没了之前的整齐,房屋也显得破烂不堪,村庄一派凋敝之状,人也没有往日的热闹,星星点点的出现几个人来,关羽见状不禁大失所望,难道这就是自己梦回的故里?
关羽携手下众侍卫向村子里走去,村民们见来了官军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