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军工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哈军工传-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本,《啊,哈军工》,1986年3月重庆出版社出版,作者松鹰,即哈军工电子工程系第八期学员耿富祺。该书是一部小说,通过主人翁聂军从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高级国防科技人员的过程,反映了哈军工时代的学生生活。耿师兄为哈军工写出第一部文学作品,功莫大焉。
  第二本,《哈军工》,1993年6月红旗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学文。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哈军工的创建和发展,直至“文革”解体的全过程。任学文老师是哈军工的资深秀才,为了此书,他花费了多年心血,成为哈军工修史第一人。刘居英院长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与刘有光副政委共同作序。该书是一部严肃的信史,受到哈军工广大校友的欢迎。
  第三本,《陈赓大将创建哈军工》,1993年7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懋之。李副院长作为陈赓院长当年的主要助手之一,亲自参加了哈军工的创建,他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该书是一本珍贵的革命回忆录。
  第四本,《哈军工魂》,1995年12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作者罗来勇,系国防科工委专职作家。该书首次以报告文学的笔法,讲了哈军工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不足之处是成书仓促,错讹不少,许多描述缺乏史实依据。
  除了以上四本书,1993年,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内部发行的《国防科技大学校史》,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书名。
  在仔细研读校史和四本书之后,笔者突然萌生一个念头,与其埋怨别人写的哈军工“不像”,不如自己动手,去写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哈军工来。
  真实的哈军工不仅仅存在于史料的文字之中,更多的是存在于哈军工人的心中。拨开时空的迷雾,洗掉历史的铅华,重现哈军工在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所承担的那些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大角色,纠正目前个别文艺作品对哈军工的讹传,为哈军工寻求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定位,这个担子哈军工学子自己不来挑谁来挑?
  据说,哈军工第一期学员中的两成人,已经撒手人寰。更不必说老干部、老教师了。时间既是历史的坐标轴,也是历史的清除剂。随着时间无声地流淌,用不了多少年,哈军工这座历史丰碑,或许只剩下一堆风化的残石。抢救哈军工的历史,采访迟暮之年的老首长、老教授,把他们的风雨人生故事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下来,编撰成书,以期流传于后世,这件秉笔修史的工作,哈军工学子自己不来管谁来管?
  笔者不才,不揣浅薄,竟然单枪匹马上了阵,明知从此将面对一个浩繁而复杂的修史大工程,并将走上一条艰辛苦涩的调查采访、研究史料和伏案“爬格子”的崎岖小路,明知那小路上有不少一触即炸的“地雷”,却“执迷不悟”,痴心不改,傻乎乎地一条道儿跑到黑。
  倘若梦想成真,继四本书之后,笔者也能为母校写出一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通俗传记文学读物,那么姑且先叫它《哈军工传》吧。
  

1 东征救蒋 青年陈赓黄埔扬威名(1)
东征救蒋  青年陈赓黄埔扬威名
  援越抗法  一代战将神州留传奇
  距今79年前,即20世纪的1924年6月16日上午,在离广州市40华里的一个树木葱茏的海边小岛——黄埔长洲岛上,正举行将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开学典礼,这所新学校的正式名称叫“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历史上简称为“黄埔军校”。
  时任广东革命政府非常大总统、陆海军大元帅的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迎着晨曦,于7时40分来到黄埔军校。在校前码头上,军校师生英姿飒爽,列队恭迎孙先生夫妇。孙中山神采奕奕,那饱经沧桑的面庞透着一股由衷的豪情。创建黄埔军校,是他几十年血的教训所凝聚成的智慧和成果,也是实行新三民主义后,国共两党共同铸就的辉煌工程。
  9时20分,孙中山在宋庆龄、蒋介石和廖仲恺的陪同下,登上简易的主席台,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我们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都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事业便可以成功。所以今天在这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要求黄埔学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之心理,一心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说:“我敢说革命党的精神,没有别的秘诀,秘诀就是不怕死。”
  孙中山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听得黄埔军校师生群情激昂,演讲毕,大家齐声高呼“孙总理万岁!”
  在470余名第一期黄埔新生队伍里,有一位中等身材、瘦削精干、眉清目秀的青年人,他叫陈赓。此刻,他正聚精会神、纹丝不动地立正站着,两眼直望着身着白色中山装的孙中山,聆听自己无限敬仰的革命领袖的每一句话。
  从那一刻起,共产党员陈赓就把“黄埔精神”,即一种代表历史发展潮流,充满朝气与活力的时代精神,一种救国救民、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一种“不为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革命精神,融化在热血沸腾的身躯之中。
  笔者为何要涉及那么久远的年代?这是因为不了解陈赓的历史,就无法了解哈军工的历史,不了解“黄埔精神”,也无法深刻理解“哈军工精神”,这两所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军校,因为有了陈赓,自然产生了一种亲切的历史情结。
  对于任何在教育史上称得上“名校”的大学来说,其成功之路无不有赖于一位或几位可以铸就“校魂”的大师级历史人物。试想,如果历史不把一代宗师、民主斗士、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上北京大学校长的位置上,北京大学的百年辉煌和中国第一名校的荣誉恐怕又当别论了。所以,今天的北大人尊崇蔡元培先生为“北大之父”。同样的道理,当笔者认真探究哈军工的岁月钩沉,求索她何以成为中国一代名校的原因,自然要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走近“哈军工之父”陈赓大将,感悟他的人生脉搏,因为是他创建了哈军工,是他铸就了“哈军工之魂”。
  公元1903年2月27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二月初一,陈赓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龙洞乡二都柳树铺(现称羊吉安村)。6岁时,陈赓入私塾启蒙读书,爷爷陈翼琼给孙子取了个学名叫庶康,字传瑾。陈赓的爷爷出身贫寒,后奋而投奔湘军,骁勇善战,擢升花翎副将(相当于师长),御封“武显将军”,1885年,爷爷防倭后遂解甲归田。老爷子侠肝义胆,热心公益慈善诸事,对孙子的影响很大,陈赓自幼就立下效命沙场、建功立业的大志向。1916年底,父亲把13岁的陈赓从东山高等小学堂叫回家,要请家教并亲自管束,同时又逼他和一个比他自己大两岁的富家女子成亲,性格倔强又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陈赓不接受这种命运安排,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投湘军当了兵,此时,他才改名为陈赓。四年的湘军生活,在军阀混战中陈赓受尽磨难,一身疥疮,病倒军旅,追随他投军的三弟也不幸病故,陈赓对湘军彻底绝望了。
  1921年,陈赓脱离行伍,来到长沙,在“五四”思潮激励下的陈赓满怀献身革命的激情,他认识了毛泽东并进入毛泽东创办的自修大学学习,他的思想产生了飞跃。1922年,陈赓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这位旧时代的叛逆者成为自觉的革命者。后来,他在创办哈军工时曾向主要助手张衍说过自己的入党问题:“我的党龄本应该是与党同龄,1921年我就在湖南党的小组工作,提出入党请求,可当时党的负责人说,陈赓出身于地主家庭,是个大少爷,应该多考验一个时期再说。就这样,1922年才批准我入党。”
  1923年底,党选派陈赓南下广州,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3月,对旧式的陆军讲武学校颇为失望的陈赓,投考筹办中的黄埔军校,被录取为第一期第三队学员。学习了7个月,陈赓以优异成绩毕业,被留校工作,历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候补干事,第二期入伍生队连长,第三期步兵科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一团七连连长等职。在黄埔军校期间,陈赓十分敬佩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而周恩来也非常喜欢品学兼优、胆识过人的陈赓。陈赓一生都师从周恩来,与周恩来保持着师生加兄弟的深厚情谊。
   txt小说上传分享

1 东征救蒋 青年陈赓黄埔扬威名(2)
1925年的广州,战云密布,广东革命政府处于危急之中。为了击败军阀陈炯明的叛乱,黄埔军校学生军两次东征,其间又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叛乱,在激烈的战斗中,年轻的陈赓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天才和深入虎穴、孤胆英雄的大智大勇。
  1月,黄埔军校学生军作为东征军的右翼,攻淡水,战棉湖,克五华,锐不可当。当东征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重病不起的孙中山先生高兴得热泪盈眶。22岁的陈赓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在带兵的连级干部中初露锋芒,给黄埔军校校长、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和苏俄顾问加伦将军等高层领导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月,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在广州叛乱,东征军紧急回师,###杨刘。两军对垒之际,派谁去侦察敌情?在火线上指挥作战的周恩来主任想到了陈赓。陈赓洗净满脸的油泥,换上整洁的学生装,告别周恩来,划小船潜入广州市区。
  叛军控制下的广州乌烟瘴气,陈赓小心地穿街走巷,突然看到路边有捆叛军扔下的反苏###传单,他计上心来,拾起传单,大步走到路上,碰见叛军,他还主动上去塞几张传单。三天里,陈赓靠这捆“通行证”,把叛军的设防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