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国殇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靖康国殇纪事-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战役中,看到解放军攻势太猛,立即阵前起义,投入了人民军队的怀抱。国民党济南的守将、抗日战争时的著名将领王耀武(曾任著名的七十四军军长,也就是后来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是国民党的“御林军”)反而没有聪明到随便投降的程度被解放军抓获,做了十几年的“人民战犯”后才释放。吴化文阵前起义后,接受了人民军队的改编,继续担任军事主官。
  据说,南京解放中第一个攻进总统府的军队,就是吴化文领导的军队。建国后,吴化文担任过某江南大省的交通厅长,安享晚年。看来,及时的阵前起义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来说是很关键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什么礼义廉耻之类的根本没有必要考虑。
  宗翰的西路军起初进展很顺利,但是受阻于太原城下,在燕京的东路军已经准备实施第二阶段作战了,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北宋的东京城。宗望准备倾尽全力闪击北宋,争取在两个月内攻占东京城,根本不打算让宋朝的君臣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1)

  十二月十四日,天寒地冻,北风凛冽。宗望率领金东路军自涿州倾巢南下,开始了对北宋首都东京的长距离、大规模、大兵团的进攻作战。在华北大平原上,由六万余骑兵和五万余步兵组成的军队冒着严寒开始向南方疯狂地进攻。平定了燕山府后,遭到金军打击的便是河北三镇了。
  在澶渊之盟后,位于河北中部的中山(今河北定州)、真定(今河北正定)、河间(今河北河间)这三座军事重镇,就是双方的军事分界线了。这三个重镇犹如一个等边三角形,其顶端是中山,两个底端便是东面的河间与西面的真定了。这三个战略要地是驻有重兵的堡垒,另外还有一个“水长城”的防线。
  在宋辽对峙的一百多年,双方的边界线大致以海河沿岸为界,因此海河在当时又有“界河”之说。在宋朝时,河北的气候还算是比较湿润的,水系也很发达。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天然屏障,为了抵御辽国骑兵的突袭,宋朝在界河的沿岸部署了很多军队,并且开挖了许多池塘和湖泊,然后利用这里地势低洼的特点,把这些河流与湖泊池塘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水长城”。这个防线大约长九百里,深的地方不能够行船,浅的地方也不可以徒步走过,可谓是煞费苦心!
  三镇都有河流作为防守的屏障,这样游牧民族的骑兵就不好发挥作用。但是到了秋天和冬天,河水减少或者冻结起来,就失去了屏障。所以北宋的军事当局在秋天就要做好战斗准备,防止敌人趁着河水冻结的时候进攻,在当时这叫做“防秋”。
  在北宋建国相当长的时间里,三镇都属于宋辽边境城市,边境贸易发展得也不错。白沟是当时最大的交易市场,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今天,白沟的人都很会做生意。由于燕云十六州的丧失,河北平原大地无险可守,宋朝君臣一直认为河北三镇乃国之长城,无三镇则无法立国。自宋朝初年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经营,这三座互为犄角的军事堡垒城市,它就像是三根钉子牢牢地钉在河北中部,朝廷一直派遣禁军负责把守。
  一百多年来,三镇承受着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军事压力,三镇防线实际上是赵宋王朝在华北平原上的一道国防生命线,也可以说是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这三镇,向南到达黄河北岸,都是一马平川的土地,没有任何的险要地方可以防守。
  金兵十二月十八日开始攻打保州(今河北保定)与安肃军(今河北徐水),这里可是宋朝固有的地方,还是赵家皇帝的祖坟所在地,也没有驻扎常胜军之类的伪军,因而遭到军民的顽强抵抗。宗望看到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不愿恋战,留下部分兵力围城,金军主力绕保州南下,二十一日进围中山。中山知府詹度一面向朝廷上奏金兵入侵的消息,一面组织全体军民御敌。中山城军民众志成城,金兵数次攻打不成功,遇到难啃的骨头就不啃了,于是绕城而走。
  金军折向西南于二十二日攻陷真定(今河北正定),随后几天时间又攻陷了庆源(今河北赵州)、信德(今河北邢台)、邯郸等战略要地,华北大平原上的大城市已经基本被金兵占领了。
  自从涿州出发以来,金军充分利用骑兵在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上的优势,快速向南推进。金军遇到坚城不恋战,边走边打,并且还抢粮食补充军需,完全实现了开战初期宗翰提出的“无后方作战”的目的,北宋在这些战略要地堆积的粮食够这几万金军吃几年的。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2)
金军前锋占领邯郸以后,未被攻占的保州、安肃军、中山等地就像“飞地”一样,孤独地停留在金兵的后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率领的陆海军对于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各个防守据点就采用了“跳岛战术”,对于不容易攻打下来的,只是派遣小规模的兵力进行监视,等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也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英勇不屈的中山军民,此时仍在坚持战斗,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三年漫长坚守的开始。中山这座英雄的堡垒城市一直坚守到北宋灭亡以后,被俘后的宋徽宗劝降都没有起到作用。不过对此时准备渡过黄河的金军而言,它已经失去了任何拦阻的作用,最多也就是牵制了一些金军兵力。
  金东路军主力攻占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以后,听到宋徽宗已经禅位给宋钦宗的消息,也觉得心里没有底,准备回师撤军。急于立功挣表现的郭药师虽然知道宗望不是很信任自己,但是也要努力地争取信任,这时候又跳了出来,灭亡北宋他比金人还着急呢。他立即对宗望说:“宋朝即使皇帝换了也没有关系,新皇帝我以前也见过,也是一个谨慎懦弱之人,难成大器。况且,由此地到东京,宋朝不一定有准备,不如我们继续进攻,万一对方有准备再退兵也不迟。”
  宗望这位同志还是很谦虚,也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立即接受了郭药师的建议,命郭药师率两千精锐骑兵组成先遣队南下。郭药师兵团用两天的时间疾驰三百里,宛如在华北大平原上刮起了一阵飓风,向黎阳(今河南浚州)方向高速穿插,这种速度即使在当代的进攻作战中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至十二月三十日,骁勇的女真骑兵已经打到了黄河岸边。
  读者看到这时不禁会问,繁荣的北宋为什么军队却如此的不堪一击?即使是大兵团作战能力差一些,但是防守坚固的堡垒还是不困难的,怎么这么快就一溃千里了呢?这是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北宋的军队数量不少,可以说几倍于辽金,装备的质量也不差,并且也率先应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单项的优势并不能在战场上整合为胜势,战斗力衰弱,对外屈膝,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窝囊的背影。
  宋朝后来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的两倍多,都城汴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普通老百姓的衣着都比原来的朝代的士大夫们穿得好。“四大发明”中宋朝占了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北宋也是历史长河中文星璀璨的年代,苏洵、苏辙、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柳永、李清照等,文豪出现的密集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首屈一指。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为当时世人仰慕的国度,就好像几百年前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样。可惜的是,唐朝在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中都胜利了,但是宋朝几乎都失败了。
  针对宋朝的褒贬往往是由视角差异决定的,贬者关注的是军事实力虚弱和民族利益受损,褒者关注的是综合国力很强,尤其是文化成就十分辉煌。国家富强,但是军事实力很弱,这一切都是起源于“陈桥兵变”起家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 八 回 宋道君避责忙禅位  梁方平怯敌火烧桥(3)
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大将,在后周世宗柴荣刚刚去世的时候被部下所拥戴(或者说有胁迫的因素在内),借出征契丹之际在京师汴梁城外的陈桥驿发动兵变,继而登基顶替了后周柴家孤儿寡妇的皇位。
  由于自己不光彩的“篡位”经历,出于做贼心虚的心理,宋太祖对于将军拥有军队的实际控制力这一点非常忌惮。如果说“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为避免再次发生“黄袍加身”而做出消除隐患的“措施保险”,那么后来宋朝政治体制的高度僵化,则是宋太祖为了后世子孙不再面对下一个赵匡胤而设计的“制度保险”,用来彻底结束五代十国军人频频政变控制政治的局面。客观地说,这些制度确实防止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整个宋朝没有出现唐朝末期的军阀割据,但是也播下了宋朝军事失败的种子。
  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过分崇文抑武,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宋朝在军事上长期积弱。宋朝定都东京汴梁后,由于此地无险可守,宋太祖只能通过强化兵力驻守来形成一个人为的武力堡垒,那就是大量在都城驻扎禁军。但如果在都城驻扎太多,一旦都城不幸被人控制,外地的勤王军队无法打胜,那同样会是一个灾难。
  为了防备这种局面,宋朝统治者又暗中留了一手,那就是保持都城的兵力和其他各地的兵力大体上各占一半的比例。
  同时,为了防范其他武将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幕,统治者实行的是兵将分离制度,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对行军打仗、用兵多方限制,多处分兵,这虽然可以有效地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