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且翻阅是书,但见标题醒目,章节清晰。首先,作者深刻地探求了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渊源。详述了“应当公正评价布衣刘邦”的理由和依据。继之对被世人忽略,发生在秦末“丰”地之著名的“雍齿叛刘降魏”案件深入剖析,提出了与传统说法畔然有别的见解。接着对长期笼罩在中国历史之重大的“刘邦起义”事件上的疑云进行探索,认为秦末大起义之首义应为刘邦之“丰西泽纵徒起义”;并推测《汉书·郊祀志》载秦时“丰”地之“枌榆社”, 应为刘邦等人的秘密反秦组织,亦即中国最早的农民起义组织。此外,作者还对涉及刘邦父母、兄弟、名字、婚姻等读者关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引人入胜的讨论。该书几乎囊括了可查的《史记》及其《注》家们关于平民刘邦的记述。尤其是,对于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乡——“丰沛”的感人故事,作者更倾注了无限深情。
  纵观该书所论,立意新颖,观点明确,文字严谨,思路敏锐,内容翔实,逻辑合理,是非曲直,清清楚楚。娓娓道来,掷地有声,稽其言有征,验之事不忒。无哗众取宠之浮躁,无随波逐流之虚语,不禁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确为秦汉史和刘邦之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让读者切实感到作者笔下之“布衣刘邦” 与其生活的那个伟大时代更显贴近。王君用心嘉惠何其勤哉!欲寻求与伟大的两汉文化相吻合之真实的平民刘邦及相关资料,循兹集,可为便捷之途径矣。
  抚书追昔,予未免感慨称奇,一位造诣颇深的医学专家何以能写出如此要求严格的历史专著?王氏谦引中医界之“不文不医”、“ 医儒相通”说敷衍,诚能解释一二。然而,依吾之见,正是其医生之修养和磨砺成全了《布衣刘邦》之新论。您想,在文史学界,恐怕人人都在倡导“尊重历史……”和“传播真实历史知识”。 只是为什么对于遮掩在刘邦身上的种种历史误解,却一直被人漠视并难以纠正呢?当今出版发行,无论是再版还是新版的史学著作,对平民刘邦,大###系旧说,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本来,王氏并不是史界之人,而是一位具有深厚的医古文基础,淳朴勤奋、技有专长的中医教授,在医学科研上也是颇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故尔,他思路宽阔,少有束缚和禁锢,其求实、求真、严谨、负责的素质亦容易得以充分发挥。竟也能走在史学研究之行列,并获得值得称道的成果。
  相信大家在阅读此书之后,亦会同感与吾。同时热诚希望同道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助其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是为序。
  闻 声   2008年6月6日
   。 想看书来

前 言(1)
在我华夏历史长河中,汉高祖刘邦是史界公认最具影响的杰出人物之一。近一些年来,刘邦与他开创的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及其熔铸的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正逐步被时代认识。
  人们对刘邦的了解,主要源自前汉著名史家司马迁之《史记》,其本名《太史公书》*。然而,太史公对刘邦生平活动的记述,则集中在刘邦号为沛公之后至称帝兴汉,这段不过十多年的历史。而对于沛公以远情况,即刘邦四十多年之平民经历**,《史记》则似乎是无可奈何地极少提及,并冠以神秘疑云,于是便留下了许多颇具争议的千古之谜,以致后世对“布衣刘邦”臆测纷纭。
  尤其是在某些以猎奇煽情为目的,追逐经济和轰动效应的剧本和影视之中,平民刘邦更常被作为不可或缺的笑料而被涂画得污浊不堪;某些“文史学者”,却似评书先生一样,在传播范围极广的电视上即兴品说。在他们口中,“从不读书”、“游手好闲”、“流氓无赖”……似乎成了平民刘邦的标志。这种对历史人物不负责任的做法本身,也是对原著作者的戏辱。
  不可否认,广大读者和观众对刘邦的了解,多数来自那些包含众多虚构人物故事的文艺作品和评说(书)。其结果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汉高祖的历史地位已大打折扣,只不过是一个并不值得称道的欲望膨胀、追逐富贵、事出偶然、鸡犬升天的投机政客。此情此景,已与《史》、《志》盛赞的汉高帝及其汉王朝的辉煌功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并使之黯然失色。对当前人们热情宏扬的两汉文化事业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显然是非常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追思本人遁入刘邦及汉文化研究爱好者行列的初衷,除了向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秦汉史的热爱,大概也是从对“流氓皇帝”说的好奇和怀疑开始的。
  上世纪80年代初,因工作关系,本人常与同是“丰沛”老乡的沛县名中医魏以伦先生一道参加中医学术会议。期间,魏老先生常向大家讲述关于平民刘邦的传奇故事,引起了同道的关注。也蒙发了自己更深入研究刘邦的灵感和决心,梦想诠释关于刘邦的诸多疑点,揭示太史公笔下的“布衣刘邦”的本来面目。
  有同志曾问我作为一名中医大夫热心文史的原因,实际上,在历史上中医学者常被人们尊称为“儒医”,自古来祖国医学便有“不文不医” 之诫。古典医籍是中医的必修教材,兼爱文史是每一位中医的本分。民国初年沪上名医章太炎先生便是国学大师,宋代大学者苏轼、沈括也均是名医。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个有成就的医家不热爱并通晓经史的。
  1985…1987年间,笔者不揣简陋,撰写了《秦台史话》、《丰沛情》、《司马迁记述微时刘邦的良苦用心》、《刘邦身世小考》、《刘邦其名》等数万字与刘邦及《史记》研究相关的论文,幸运地先后发表在省级以上社科杂志和大学学报(文史哲版)等刊物上。之后还参加了“刘邦研究会”筹备成立及《刘邦研究》编委工作。对于当初便给我以鼓励支持的老师和同道,本人总存感激之心,尤其是刘文忠教授和史为乐教授。
  虽然1987年后因医学业务繁忙,无力顾及史学研学,但依然时时注意报刊、小说等对于刘邦的介绍及表述动向。夜深人静之时,多年来魂牵梦绕的关于汉高帝特别是平民刘邦的许多聚讼纷纭的疑案,便会不由自主地涌入脑海,思绪万千,辗转难寐。

前 言(2)
如今,本人已年届花甲,前不久刚从倾注一生心血的医学岗位上退休。尽管仍时而在保障群众健康的公益活动中发挥余热,毕竟已轻松许多。有了较多的追忆、思考问题的时间。年前,曾有幸参加了由刘邦故乡江苏省徐州市人大、政协及文化主管部门领导主持召开的“弘扬两汉文化研讨会议”。笔者在阐述刘邦与两汉文化密切关系的同时,畅言公正评价平民刘邦,完善刘邦形象的迫切和必要性。受到了与会同志们的赞同和鼓励。从而更坚定了自己撰写有关考评“微时刘邦” 书稿的决心。
  长期以来,笔者在认真学习医学经典和文史著作,提高自己医古文水平之同时,刻苦钻研《史记》、《汉书》及其历代《注》说,并深入研学著名史家之《中国通史》、《秦汉史》等著作中关于刘邦及刘邦起义事功的评述。发现史学家们所论及赞誉之重点亦均在沛公、汉王 、高帝。如安作璋教授在其著述中,便称颂:“汉高帝以辉煌的实践创造了赫赫扬扬的不朽业绩,给后来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名字也就永远同大汉王朝结合在一起,作为时代的里程碑雄视百代!”
  令人遗憾的是,一千多年来,不少文史学者囿于“平民刘邦不务正业,不读书,游手好闲”等传说,其作品中记述的高大的汉高帝却也恰似无本之木,已较明确地显示出缺失之嫌。
  对此,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指出:“汉高祖是百姓出身,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百姓,知道民间疾苦,……中国的帝王也有了不得的人,像汉高祖、汉光武帝……,都是不易有的人物,但这些人都没有一本好传记。”
  晚清以文章名世的政治家梁启超先生,在赞扬汉高帝刘邦等为“伟大人物”之同时,亦感叹:“可惜他们的《本纪》作的模糊,影响整个的人格和气象完全看不出来。”
  可见,对于一些学者给予“布衣刘邦”人格和品行之明显偏颇的定位,文史学界早有不同看法。只是先贤期盼的能够较全面、连贯、真实揭示“布衣刘邦”本来面目的《纪传》,至今恐怕仍然是千呼万唤,难觅其确切出处。难道我们就永远让首次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统一意义的大汉朝之开国皇帝,背负“流氓”的诨名吗?
  余何许人也,充其量不过是一位思想上少有禁锢的史学爱好者而已,敢妄正古今贤者之述。言之未竟,知必有望余之谬而随议其后者,其曲其直,此不在吾,而在乎后之明哲矣!古《沛县志》载明代著名学者归有光先生诗云:
  “……汉事己千春,丰沛今自存。嗟我亦何为,独叹往来频。”
  每念及于此,在下亦不免感慨不已,自己能够参与驱散笼罩在“微时刘邦”上面的疑云和改变深深烙印在其身上,已逾千年的污浊形象的工作吗?然而想到一些关心刘邦的同志的厚望和信任,也再无理由犹豫和瞻前顾后了。
  于是,作者废寝忘食,笔耕不已,一言一字,谨慎揣摩,应策多门,不敢怠慢,历时二年,方粗成“评论布衣刘邦”文稿。可以欣慰的是,在有关同志的关怀支持下,2006年以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徐州政协》、《徐州史志》、《当代徐州》等相继选登或连载书稿中《司马迁和微时刘邦》、《刘邦身世》及《应当公正评价布衣刘邦》、《刘邦起义疑云研究综述》等文章。对作者完善及加快本书写作之进程起到真诚关爱和促进作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遵循客观求实对待历史的原则,采取严肃负责的态度,合情合理的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