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说,那时大荔天灾**,要是没这个运河,死的人恐怕更多些。
看来史书果然不能尽信,不过其中一段话引起了辛夷的兴趣。
据说,紫宸九千岁有陶朱猗顿之能,平生敛财无数,在大荔朝破灭前夕,尽数藏于山林之中。
当然更有人言,这宝藏只是空穴来风,那紫宸与大荔末代君王情同莫逆,钱财早就耗费在与义军对抗上。
这样看来,紫宸九千岁确有其人,宝藏也能见端倪,看来那本册子上所言非虚。
紫宸纵然性子促狭古怪,也不会大费周章,搞出这么一场没头没尾的戏。
最为难的就是寻找云纯的后人,他既然是一国之君,后人便是皇室宗族。
改朝换代时,死的最快的就这批人。
能够在新君手下顶着前朝余孽的身份活下来,绝非易事。
如此想来,要去寻云纯后人,才是最难的事儿。
辛夷将史书认真翻看,最终找到了一点儿有用线索。
传说,云纯膝下大皇子一脉,在国破前隐姓埋名逃了出去。当世悄无声息,过了百年,西北一个村落中,倒有一户姓云的自称是大荔皇族后人。
辛夷掐指一算,顿时黑线,相隔二百年,想找到云纯后人,绝非易事。
柳元景自别后,又迟迟未露面,她怀着这个秘密,几乎要寝食难安。
日夜揣着那对玉玦不敢松懈,这可是开启宝藏的钥匙。万一弄丢了,那些宝藏很可能不见天日。
想起史书上的线索,辛夷摆出一副苦瓜脸,西北何其辽阔。
单提一个西北,她去哪儿找云纯后人。
二百年来,万一那里遭了兵乱,或者地震遇到瘟疫了,没有后人又该如何。
这紫宸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他只管埋个盒子到山神庙里,也不怕它一直封在雕塑里,无人察觉。
想到这里,辛夷眼前忽然一亮。
她好像忽略一件很重要的事儿,那黑衣人的样子,绝对不是误打误撞发现了这个盒子。
看他们模样,绝对是有备而来,才能打碎了雕塑将这盒子取出来。
三百年,整整过了三百年,会有谁还知道这个盒子呢?
难道是云纯的后人,但观紫宸的意思,这开启宝藏的密匙和那藏宝地点,应该是分离的。
辛夷苦思冥想,冷不防想到了柳元景,他提前藏在了庙里,定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等见了柳元景,她细细问了缘由,顺藤摸瓜,兴许能够找到更多线索。
ps:
谢谢绯玲的打赏!
打算开新卷了,哈哈
第一七一章 旧梦
大华开国不过百年,太祖之下今上之前,才经三任帝王。百度:本名+
宗室血脉一直单薄,当今圣上兄弟不过三人,连上堂兄弟也只堪堪十人。
圣上占了嫡长,继位极为平顺,未曾经历夺嫡龃龉。
兴许是历经了四代皇帝,天下太平已久。当今圣上性子平顺,唯独在女色上不甚顾及。
他二十五岁登了大宝,在位二十八年,而今膝下皇子皇女足有二三十位。
可叹,宗室血脉,到了这一代,倒有枝繁叶茂的架势。
皇女多了,不要紧,皇帝女儿不愁嫁。这皇子多了,着实是个事端。
当今圣上与中宫年少携手,几十年过去了,虽不复当初恩爱,相敬如宾四字恰如其分。
众皇子皇女中,中宫所出有三位,分别是皇长子、皇七子、三公主。
这二十八年来,当今圣上最大的功绩,恐怕就是将四夫人九嫔封了一遍。
不说空前绝后,也是世间少有,论起为安家开枝散叶,圣上当属第一人。
为了这美人,圣上办的荒唐事儿还真不少,前两年得了个国色天香的异域美人,干脆把国号改成了天赐。
不知道的人,还当圣上心念百姓,祈求天赐太平。
熟知皇宫内苑荒唐事儿的,免不了要摇头叹息。
天赐三年,圣上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也有三年了,他早年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精神一日不如一日。
宫中已有十年没有子嗣诞生,幸而皇子皇女已经够多,连皇孙都添了不少,也无人操心后继之事。
皇长子从少年时坐在太子位上,足足坐了二十年,现今刚好37岁。从大华建国之后,属于在太子之位最久的皇子了。
按理说坐了这么多年。这个椅子怎么也牢靠了。但是皇长子遗传了今上风流贪花的毛病,私生活多有不检点。
随着其他皇子慢慢长大,朝中屡屡掀起废太子的呼声。
毕竟有了一个不算明君的皇帝,大华国腐朽的根子埋下了。
再来一位不事生产。荒淫享乐青出于蓝的新君,无人愿意看到这局面。
连圣上自己,要不是怕废了太子,底下众皇子愈发按捺不住争位之心,也想将这太子之位换了人。
太子之位能保,除了当今圣上尚存理智儿理智,与中宫威仪甚重、国舅领兵一方密不可分。
若是子息单薄,那便是母以子为贵,当今宫里皇子众多,却是子以母为贵了。
哪个妃子受宠些。名下皇子公主,也就能多得两分怜爱。
最怕的就是红颜未老恩先断,得宠过几月光景,连个孩子都没留下的妃子,转眼就埋没在冷冷后宫中。
话又说回来。在这宫里,若是哪位皇子尚未长成便失了母妃,娘舅家又不得力,日子过得便是冷冷凄凄。
那花团锦簇的后宫,背地里苦海滔天,数不清的*冤案。
皇子中命运最多舜的应该是皇九子,他身份尴尬。娘亲只是凤栖宫一名小宫女。
因得圣上吃醉了酒,一时兴起临幸了她,一夕欢愉后本被抛之脑后,不料后来却诊出喜脉。
按理说,这般露水行事后,宫中规矩是不留子的。她既然幸之又幸怀上了。也不能再将龙子打掉。
皇上后宫佳丽颇多,将她封了宝林,面上好看些。
这小宫女未必没做过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美梦,只可惜,待到瓜熟蒂落。生了孩子人便不中用了。
她连产床都没下,直接撒手人寰。
究竟是天灾还是*,年代久远不为人知。
皇九子甫一出生便没了亲娘,由中宫做主,抱到一直未生养的陆昭容宫中。
至于那个美梦断送的宝林,连名姓都没留下,死后加封了才人,后来便被人淡忘。
陆昭容也是时来运转,收养了皇九子之后,不出两年在三十岁的年纪生下了一位小公主。
她本心怀侥幸,盼着再得个皇子,后来一直未有消息,也就死了心。
至于九皇子,年岁渐长后,皇九子从身旁人的言语中,明白了自己尴尬的身份。
即使陆昭容封了底下人的口,其它宫中又岂有愿她母子和睦的人,少不得有人挑唆。
养着别人的孩子,陆昭容也没打算争什么帝位,再说她娘家不过区区五品,又能成什么气候。
有了十一公主后,她对九皇子也就只剩了面子情。
陆昭容在宫中,本就不是得宠之人,膝下皇子出身尴尬,皇上也不看重。
皇九子的日子,在那起子捧高踩低的人手下,愈发坎坷。
这宫里收拾人,不像外面打一场骂一场的,那些小人有的是办法让这些不受宠的小皇子小皇女们受委屈。
好不容易熬到了成年,皇九子安敏之被打发出皇宫。他只被虚赏了个佑王连封地都没有,只有一座府邸并上安家费。
连那府邸,在国都平京之中,也只能排到三四流去。
要不是大华国一直子息单薄,循着旧例,所以皇子毒药封王,恐怕安敏之连个佑王也捞不住。
又过了一两年,圣上偶尔想起这么一个儿子,给他安排了个闲职。
在众人看来,即使夺嫡之火再炽烈,这佑王也已经早早被排出了圈子。
往日,佑王安敏之除了偶尔到任上点个卯,平时多在家中闲居。听人说其酷爱诗词歌赋,也算乐得其所。
他既不在外面逢迎,应酬也少,一个闲散王爷,也掀不起风浪。
只可惜,世人多以讹传讹。这佑王安敏之究竟是何等人物,岂止百姓不知,他的兄弟姊妹同样难知。
佑王府中,清幽僻静,花园中烂漫芬芳,大好的园子无人来赏。
上下奴仆皆言佑王喜静,常在书房中吟诗作画。无人知晓,那书房中不过一个易容的傀儡。
佑王真身,此刻不在别处,正在汉阳。
再细究起来,那拿着令牌,向汉阳驻军借了人手的不是旁人,正是改名易姓的佑王。
又问他堂堂一个王爷,为何愿屈身草野,从头讲来安敏之仍旧无法相信。
他明明记得,前世自己已经饮过了毒酒一杯,五脏六腑皆像火烧一般归了黄泉。
没饮了那忘川之上的孟婆汤也罢,怎么睁眼醒来,又回到了二十岁的年纪。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他枉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却猜不透其中诡谲。
安敏之浑浑噩噩,荒荒唐唐过了好几日,才知他这是真的返了阳,又得了一世好活。
多了一世,佑王不敢再像前世般坐井观天,只当自己大智若愚,一心算计着诸位兄弟。
没料到,到了最后,在腥风血雨中拔了头筹的,不是笑面虎五皇子,也不是贤名在外的七皇子,更不是独具将才的八皇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