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宣扬世俗感性幸福,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应当肯定人在任何时候追求幸福逃避痛苦的合理性。自然人性论肯定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把感性快乐和幸福统一起来,有助于清除禁欲主义的束缚。在理论深层上,肯定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是道德和幸福的基础。然而“趋乐避苦”感性幸福原则在强调肉体快乐的时候,混同了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性。
一种是建立在理性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理智幸福观。理性主义者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之处,认定是否具有理性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与自然主义相反,在理性主义者眼中,人的感性欲望、人的肉体感官需求是低级的,而人的精神、理性才是高尚的。人在控制自己欲望方面,不是主人就是奴隶。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欲享受,去追求精神的快乐。人生的意义和幸福恰恰就在于从肉体的情欲束缚中解脱出来。理性对欲望是一种调控引导,或一种合理的启动。正确的幸福观的作用就旨在使理性对欲望进行合理规范和引导。应当看到,理性主义人性论的幸福观中,含有一种人性自我觉醒中的升华,含有对人类理想生活的有益引导,对于今天也仍不失其益。正因为如此,以理性调控情欲,过一种节制有度的尊严的生活,历来被人类思想家普遍崇尚,成为人类一种主流幸福观流传下来并渗透在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之中。还有一种是建立在社会人性论基础上的德性幸福观。社会人性论主张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生的价值及其幸福在于人们通过人生活动而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作用。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不能离开这种关系孤立、抽象地谈论人生价值和幸福。孤立的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和幸福可言的,个人的人生价值及其幸福只有在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存在和体现出来。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活动、个人的价值实现和幸福实现也就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共同体的发展。只有把个人的利益幸福和他人、公众的利益幸福结合起来的生活,才是既符合人的本性,又符合道德的幸福的生活。
三、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
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幸福观。人性必须基于生物的、精神道德的、理性意识的、社会的等完整规定性之上。我们应该在综合人性观基础上确立我们的幸福观。人的幸福首先不能仅仅确立在感官快乐上。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动物性,但真正的人不应该让自己的幸福追求永远停留在动物水平上。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也就是说,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应该统一起来。在求生存的生活状态中片面强调人的精神幸福也是不现实的,但当我们有了基本生存保证时,就应该使我们的幸福追求更上一个层次。正是在精神幸福的意义上,我们说幸福的实质不在于物欲享受,不完全取决于客观外在生活条件。一定意义上它是一种可以由主体自我把握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对物质要求太多,可能反而会带给我们心灵的纷扰和痛苦。
同时,个人的幸福追求必须和他人幸福、社会幸福和谐一致。自己获得了利益幸福而又不能损伤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幸福。比如人为了获得爱的幸福,就应当爱他人、爱社会,因为他人和社会是他存在和快乐幸福所必需的。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是彼此相联系的。在这个意义上,幸福和人们的德性有关。无论如何,建立在对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损害之上得到的快乐不可能是真正的幸福。损人利己历来为人类所不齿,这种和道德的恶联在一起的一己快乐不仅是卑鄙的,而且也不可能使一个真正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总之,幸福和我们的人性观、人生价值观相联系,和我们建立在此之上的心态和思维习惯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自己就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幸福就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 想看书来
冷眼静观中国式“消费神话”
冷眼静观中国式“消费神话”
吴 颖
100多万元的劳力士手表,30万元的卡地亚胸针,500万元的钻石……越来越多的奢侈品火速进入中国。据报道,随着许多国际顶级品牌登陆中国,中国品牌战略协会发现,目前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据预计,与日本不相上下,中国也会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奢侈品市场。但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
拎着BALLY公文包、身着阿玛尼套装出入各种高档俱乐部,掏出万宝龙笔签字,不经意间露出腕间的伯爵镶钻手表,这是在北京国贸写字楼里上班的孙小姐对金领阶层的业态素描。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有10%的人有能力消费奢侈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一、中国特色的“消费神话”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在中国,花在奢侈品上的钱大约有90%是出自男性之手,其中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在上演“消费神话”。那么具体到消费人群分析,究竟是谁在消费这些奢侈品?这些人群的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顶级服装代理商了解到,这些人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特别有钱的一类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他们追求的是极度虚荣。第二类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有一定的知识、品位,追求品质和精致,收入不菲,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奢侈品消费支出。第三类是收入中等的白领阶层,他们的月收入也许只够买一条GUCCI的小丝巾,但是他们是奢侈品的崇拜者,甚至可以攒下几个月的工资去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商品。10%具有消费奢侈品能力的人口却产生出了占总人口13%的消费者,这就是中国式的奢侈品消费方式和理念。
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得起他也不敢买。”能买而且敢买宾利的中国人是“在30岁~50岁之间的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特别是一些演艺圈的名流”。另一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某公司总经理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幅有趣的肖像: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但他们确实在奢侈品进入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购买力,尤其是他们不少人习惯于在外地或者国外消费奢侈品。
在中国,几年前,人们还反对任何夸耀性质的奢侈品。但现在,特别是年轻人,则喜欢以此炫耀他们的富有和社会地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克莱尔·肯特说,在西方,人们购买名牌十分谨慎,也只有那些“圈内的人”才能认出这是名牌,而在中国,人们对名牌趋之若鹜,到处炫耀,好像在说:“看,我是多么富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还有一类特殊的“两栖消费者”:他们分别在不同的消费领域,运用了不同的消费预算策略,并用一方的收敛节俭来支持另一方的支出花费,从而顺利实现了局部消费水平的提高。某广告公司的王小姐就选择了这种较低消费频率和单次较高金额的消费,她挎了一只5700元Ferragamo白色挎包,为了买这个包,她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还经常吃盒饭,但是她觉得这只包买得划算:“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挎上后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
二、北京消费高于纽约
在国内,对北京的消费水平之高路人皆知。但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是,北京的消费水平居然比纽约还高。日前有消息称,一项针对全球城市消费水平排名的调查发现,在全球144个大型城市中,北京排名第十一,而纽约排名第十二。据了解,这项调查综合了200多项指标,包括住房、食品、服装、日常用品、运输和娱乐等。不管如何,北京消费高于纽约的事实,仍然使人们尤其是北京人感到诧异不已。在北京,奢侈品集中的地方是两家五星级饭店——王府和国贸。在王府饭店的几家奢侈品专营店里,随便一个路易·威登男包就标价9050元,一款路易·威登的女包7000多元,一双阿玛尼的男皮鞋3500元,同一个牌子的一件皮毛一体短款女装2万元,卡地亚的一条真丝方巾1200多元……据北京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04年1月至10月份,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高达亿元,同比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与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比,北京的增长比例排在5城市之首。通过对北京31家大商场的监测情况看,2004年前10个月,国际品牌化妆品销售出尽了“风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了%。其中,双安商场10个月累计销售化妆品突破了1个亿,仅“兰蔻”一个品牌已经连续4个月月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北京市民高涨的消费热情和消费水平。来自车展组委会的数字显示,超过五成的汽车未下展台就被订购,尤其是一些顶级豪华车悉数卖出。可以预见的是,宾利、迈巴赫、世爵等即使在发达国家的大街上也不多见的超级名车,如今却很容易现身在北京的街头。
三、中国已成为新的奢侈品消费国
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上新的奢侈品消费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