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经济发展是最为主要的,要让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不是让少数人受益。
二是世俗化进程的推进。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世俗化的含义是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态度越来越现实化和理性化,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不希望把这种美好的生活放到一个遥远的未来,或者放在一个彼岸世界。希望在当下就能过上好的生活,这是现代生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每一代人都认为,在现阶段就应当都过上与这个时代生产水准相适应的一种比较好的生活。
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平等独立的意识在增强。人们普遍认为,过上好的生活不是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比较好的生活。
四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根源。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中国提倡并实行的是一种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社会给人们普遍灌输的一种观点是:看重物质生活是一种低层次的、腐朽的、堕落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和表现。这样一来,我们国家出现一种状况,一方面,新中国成立30年,生产力的发展在高速推进,另一方面,人们生活的改善程度极为有限,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相比极其不成比例。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对以往贫困生活的一种强烈的反弹,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产生了一种比较强烈的情绪、一种比较强烈的心理渴望。
五是社会焦虑。人们现在普遍存在一种社会焦虑状态。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幅度特别大,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在迅速地大洗牌,这就形成了种种反差很大的示范效应。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失业下岗现象同时存在,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的心理,唯恐一步赶不上就步步赶不上,这样一来,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期就更加强烈了。普遍的焦虑状态助长了人们对现实民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望。
二、努力改善基本民生,确保社会公正的底线
周晓燕:党中央为何把民生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吴忠民:实事求是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国家过多地强调GDP的增长,对于民生问题强调得不够,这是一个事实。目前民生当中存在着不小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影响我们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影响内需拉动,影响我们国家的社会团结、社会安全、社会信任。所以现在把民生问题提到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是偶然的。
周晓燕:现阶段,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去解决民生问题?
吴忠民:目前中国的社会民生问题很多,涉及到方方面面,但突出集中在许多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利方面。所以,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便会大幅度地提高社会公正程度,至少可以确保社会公正的底线。
在中国现阶段,关注基本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在于建立起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这个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农村居民,而不只是覆盖城市居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意义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状况提供一个基本的“兜底”,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准不至于下滑到贫困线以下。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得以建立,那么,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就会减少,贫富差距也会得以缓解。
重视基本民生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大必要的公共投入用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解决民众起码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条件,解决民众的基本养老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形。这样,就能够使民众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而减少沦为贫困人口的可能性,并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有效地拉动内需,一举多得。
充分就业应成为社会的优先目标。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地失去工作,就意味着他社会生活状况的边缘化,进入了片面、狭小、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于是,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便会出现障碍,形成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互动不仅会造成失业者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还会使失业者的尊严及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的伤害。长此以往,必将损害社会稳定。因此实现充分就业,是缓解贫富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强社会活力的必要前提。
总之,重视并努力改善基本民生状况,对于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来说十分现实和迫切。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应当将民生问题放到一个事关社会经济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局的高度、放到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基本战略的层面,予以足够的重视。
百姓的利益要首先考虑
百姓的利益要首先考虑
董经纬
民生是和谐之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举措。经济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成果理应惠及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从河北省邢台市来说,我们一直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推进和谐邢台建设的关键,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和谐邢台迈出新步伐。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和谐邢台建设。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突出三个方面:
一、 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与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工作安排上,要把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退役军人就业和安置作为工作重点。同时,要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步形成城乡统一、机会平等的就业制度。
二、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努力探索和完善城镇各种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逐步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和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要逐步提高城镇低保标准,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三、 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要着力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的问题,完善学生救助政策,从今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加强药品市场监管,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解决民生问题五要
冀纯堂
政府作为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统筹兼顾,多策并举,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抓住“公平之要”
收入分配是关系社会公平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抓住了收入分配调整这个关键,就牵住了社会公平的牛鼻子。因此,要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
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进一步发挥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工人成本信息等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调制度,促进形成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信息体系建设,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
二、解决“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后几年内,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有1400万人下岗失业,即使经济增长保持8%~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镇劳动力供求缺口仍有1000万人左右,加之农村还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和积极应对的艰巨任务。
因此,要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非国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三、要筑牢“托底之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之网”,对落实民生举措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较低,覆盖范围也有待扩大,还有大量的人群应尽快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要按照“增加保障线,扩大保障面,力争全覆盖”的思路,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逐步把农民工、民营企业职工、临时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