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经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特别经历-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杭州青年中学学生闹事,起于校长贪污,事实已查清。因此,我认为应将贪污的校长撤职,而不是开除闹事学生,这样才能说服学生,收拾局面。”
  初听贾亦斌的意见,蒋经国很不以为然:“学生动不动就闹事,要撤换校长就撤换校长,那怎么行,以后秩序还怎么维持?带头闹事的学生绝不能留!”
  “校长贪污,你不处理,却要开除为反对贪污闹事的学生,这样倒果为因的做法,是难以服人的。我们天天喊反贪污,反腐败,如今你的学生贪污了,你却不反了,这说得过去吗?我们应当重法而不徇私情!”
  见蒋经国不吭声,贾亦斌继续说:“我是不同意开除学生的。你现在有两种选择:一是撤吴宝华的职,一是撤我的职。否则我无法向学生们交代。”
  贾亦斌态度坚决,所说的又无懈可击,最后还是蒋经国做了让步,尽管有些勉强:“好吧,我把吴宝华调走。”结果吴不仅被调走,还被从少将降为中校。
  几度争吵,都是以蒋经国采纳贾亦斌的意见止,使贾亦斌在屡屡生出国民党腐败,其统治难以为继的感叹时,又隐约觉得凭着自己这样一些人的无私、热忱,加之蒋经国等能对决策施与影响人物的从善如流,就可能还有使国民党改弦易辙、挽回颓势的希望,于是他暂时平抚了与国民党决裂的激越。
  但是,随着国民党政府在背离民意的路上越走越远,政治、经济局势的急剧恶化,贾亦斌同蒋经国的争吵日渐多了起来,私人情谊,终被政见的日渐分歧磨蚀殆尽。
  

蒋经国成立“铁血救国会”
  13、面对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心情恶劣,动辄雷霆大发/各路口皆有人把守指路,显得神神秘秘/“忠于三民主义,忠于领袖,要做孤臣孽子……”/他内心觉得这无异于又一个“复兴社”/蒋经国指示:以后“铁血救国会”活动,不通知贾亦斌
  时至1948年仲春,国民党军已从内战以来气势汹汹地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转而仅余招架之力。自1947年秋季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粟大军进逼豫皖苏,兵临国民党政府的肘腋之地;而在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后,东北的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四平、锦州几个城市,被围歼只是时日问题。
  与军事溃败相伴的,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内倾轧的加剧,面对众叛亲离的蒋介石心情恶劣,动辄雷霆大发。为了强化自己指挥和控制力,他唯寄希望于爱子,亲写手谕给蒋经国,要其纠集骨干,“成立一个能行动、有力量、组织严密的青年组织。”
  蒋经国熟读过《俾斯麦传》,眼见蒋家统治摇摇欲坠,很想效法这位“铁血首相”,以强硬手腕拯救危局。临危授命后,他即与亲信江国栋、王升等商议,决定成立“铁血救国会”和“中正学社”两秘密组织。
  在此后不久的一天,贾亦斌接到蒋经国的电话,要他翌日到南京黄埔路励志中学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第二天贾亦斌赴会时,见校园内分外冷清,各路口皆有人把守指路,显得神神秘秘。会议室内更是肃穆威严,挂着蒋介石的像,每个人的座位前摆放着一份油印的《铁血救国会章程》和《誓词》。
  贾亦斌环顾与会者,有胡轨、王升、李焕、江国栋等三十余人,多数是三青团中央干校一、二期学员,少数是蒋经国留苏同学及在赣南追随他的骨干。虽说自己和蒋经国私谊甚深是众所周知的事,但自己从不属于这个圈子。
  与会者都神情严肃,使贾亦斌感到似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落座不久,身着中山装的蒋经国来了,他依旧亲热地同每个人招呼寒暄。
  “亲爱的同志们,你们都是我一直最信任、最肯干、最忠诚于领袖和三民主义伟大事业的骨干。值此革命大业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生死搏斗的时刻,这正是考验每个人的灵魂和良知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成为疾风劲草和中流砥柱,要永远忠于三民主义,忠于领袖;要做孤臣孽子,坚决执行校长(蒋介石)的政策和指示,不成功便成仁,至死不渝……”
  蒋经国语调抑扬顿挫不失激情,他再次重复了“一次革命,两面作战”后,话题一转,指出今天请来各位是要成立“铁血救国会”,也没征询在座者的意见,就宣布“各位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以往,蒋经国在私下议论国民党内弊端时,对其党内派系林立,小组织形色各异,互相倾轧勾斗流露过不满,可如今他怎么也搞起这样的组织来了?贾亦斌感到疑惑,因此当蒋经国要他表态时,他直言自己不主张成立这样的小组织,并指出国民党内小组织勾心斗角,声誉不佳的事实,还说这样会把青年引上歧途。
  在贾亦斌讲这番话时,蒋经国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遂要其他人表态。其他人都表示拥护蒋经国的主张,置贾亦斌的意见于不顾,赞同组成“铁血救国会”。
  蒋经国随即提议进行宣誓,他自任领誓人,要与会者一同起立宣誓:“忠于三民主义革命事业,坚决拥护校长的###救国政策,服从组织,服从命令,保守机密……永矢不渝,此誓!”
  宣誓时,贾亦斌虽不得已和其他人一同站了起来,但他内心觉得这无异于又一个“复兴社”,对此生出反感。他没按要求留下《誓词》,而是揉作一团,在散会后将之撕碎扔了。
  数十年以后,贾亦斌才知道,会后在清点《誓词》时,发现少了一份。王升猜测违规的人肯定是贾亦斌,提议追查,因江国栋等人不同意才作罢。但此事还是辗转传到了蒋经国耳朵里,他指示以后“铁血救国会”活动,不通知贾亦斌。两人的私谊出现裂痕,但蒋经国表面对贾亦斌还保持一团和气。
  

蒋经国“经济改革”孤注一掷
  14、盲肠割得好则身体从此康强,割得不好则同归于尽/他已骑上了虎背,干到底是唯一选择/他握着蒋经国的手,由衷地说了八个字:“秉公执法,早日成功!”/“宁使一家哭,不使一路哭” /首先拿来祭刀的,并不是往昔传说的小苍蝇
  1948年入秋,蒋介石面对国统区金融危机和濒于崩溃的经济现状,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和《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实施所谓“经济改革”,企图倚靠行政手段管制经济,扼制危机。
  这个“经济改革”,是蒋介石稳定其后方的孤注一掷,因此他特派长子蒋经国任经济管制副督导员,赴中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做经济管制的监督人。
  当时的社会舆论,对实施经济管制,推行金圆券等改革的前景并不乐观。连国民党的《中央日报》都将之比喻为割除发炎的盲肠,“割得好则身体从此康强,割得不好则同归于尽。”
  蒋经国对此艰难时世看得很清楚,但国民党政府命运系于此番改革的成败,父亲把他推到了第一线,显然是寄予厚望,他必须干得漂亮些,他个人的前程也与此相连。总之,他已骑上了虎背,干到底是唯一选择。
  “此次经济管制,是一次社会改革运动,具有革命意义,不仅是经济的。”“如果用革命手段来贯彻这一政策的话,那么,我相信一定能达到成功。”从蒋经国日记上的这些文字看,他并不灰颓,倒有几分踌躇满志。
  贾亦斌得知消息很晚,对自抗战结束后就在一起共事的同僚,蒋经国说:“任务是艰巨的。但我一定要排除任何阻挠,只要是违反国法者,不论其官职有多高,财力有多厚,我都坚决依法惩办,不徇私情……”
  “金圆券的基金从何而来?”贾亦斌不无忧虑。“只需四五千万美金就够了,数目不多,好解决。”蒋经国说得好像很有把握。
  尽管依然有些半信半疑,但贾亦斌也希望经济改革的实施,能使贪官污吏、不法奸商得到惩治,物价得到平抑,让在通货膨胀煎熬中的民众稍得缓解。他握着蒋经国的手,由衷地说了八个字:“秉公执法,早日成功!”
  蒋经国到上海后,在九江路中央银行大楼三层设立了办公室,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条例,风风火火地推行起经济改革措施。这些法令条例要求:在10月22日前,将旧币兑换成金圆券;在9月30日后,个人不得再持有黄金、白银、银元、外币,一律兑换成金圆券;登记管理所有个人存在外国银行的外汇资产;所有商品价格不得高于8月19日以前水平。
  舆论宣传的作用,向来为蒋经国重视。他亲自撰文刊诸报章,宣称“本人此次执行政府法令,决心不折不扣,决不以私人关系而有所动摇变更!”“投机家不打倒,冒险家不赶走,暴发户不消灭,上海人民是永远不得安宁的。”
  他以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格言,“宁使一家哭,不使一路哭”自相标榜。为了昭明他绝不向显宦豪门退让,他提出了“不管你有多少财富,有多大的势力,一旦犯了国法,就毫不留情地送你进监狱,上刑场。”;并称“不惜以人头来平物价!”
  为了排除干扰,实施管制,蒋经国把赣南系、青干校及青年军的干部调集上海,王升、李焕、江国栋等都到了蒋经国身边。蒋经国还调来了胡轨总管的“戡乱建国总队”下属的第六大队,扩编为“大上海青年服务总队”,专司执法。他还抽调了部分大学生,成立了个经济研究小组,应对经济问题。可见为此之殚精竭思。
  杜月笙、刘鸿生、荣尔仁、钱新之、李馥荪、周作民等,都被一一请进了蒋经国的办公室。蒋经国要他们带头执行政府决策,交出黄金、外汇,对他们一会儿娓娓劝说,一会儿声色俱厉,甚至拍了桌子。
  首先拿来祭刀的,并不是往昔传说的小苍蝇。米商万墨林、申新纱厂经理荣鸿元、中国水泥公司常务董事胡国梁、美丰证券公司总经理韦伯祥等60余人,因私逃外汇、私藏黄金、囤积居奇或投机倒把,被捕入狱;杜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