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经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特别经历-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怎么突然就去世了呢?
  王敏清怀着极度不安的心情立刻购买机票,赶回了北京。到京后,他随即去北京医院了解胡耀邦逝世的情况,医生们告诉他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没能绝对地卧床静养。这和胡耀邦的性情习惯有关,他不容易静下来。心肌梗塞患者,下床走动,大便用力,甚至在床上翻身用力,都可能发生意外。所以,医生们要求他大、小便不要下床。但胡耀邦总想下床,特别是他对在床上由别人帮助解手极度不习惯,非要上卫生间大、小便,结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4月21日,王敏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研究胡耀邦治丧活动问题的会议。在那些日子里,王敏清的心情十分沉重:对自己熟悉和敬重的父执胡耀邦,本应替代他不在北京的孩子们更多地在他身边守候,可自己偏偏因事外出了。王敏清后悔得无以复加。
  当胡耀邦遗体化妆完毕,进行火化之前,王敏清专门来到北京医院的太平间,久久伫立在胡耀邦遗体旁,阵阵哀思涌过心头。在他的家中,笔者看到那张他和化妆师,俯身在胡耀邦身边致哀的照片。
  1990年春,61岁的王敏清从保健局局长位置上离休。回溯走过的历程,胸襟恬静而坦然。他一字一板地对笔者说:“我很明白,在这个特殊的位置上,并不是我有多么了不起。我仅仅是个内科大夫,能力有限。做保健工作数十年,主要靠组织上的支持与信任,靠专家、教授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与配合。而我自己则是始终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无论顺境、逆境之途,荣辱、压力加身,我从不做愧疚之事。所以我做事让人放心,自己也甚感欣慰。”
  几十年过去了,经历了坎坷、经历了动荡、经历了荣誉,他的心境依旧平静如水,无怨无悔。“这是不是好人一生平安?”王敏清如是说。
  一些熟悉王敏清的人对他说:“你从25岁开始,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医疗保健工作,这一辈子尽为大官们服务了。现在下来了,也该为老百姓服务服务吧!”于是,人们经常可以在有益于社会保健事业的各项活动中,看见王敏清那依然充满活力身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公认的党内农业和农民问题专家
毛泽东曾评价说:王观澜在我们党内是懂得农民与土地问题的。
  综观王观澜一生,自幼出身于贫苦农家,从青年时代起,便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搞调查研究,撰写了《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多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农###动和土地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他长期深入农村实际,调查研究,参与了党的许多重大土地和农村政策的制定,尤其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和农村政策的制定做出过巨大贡献。
  建国后,王观澜一直在党和国家的农业领导岗位上工作,后又任国家权威农业教学和研究机构——中国农业大学的领导职位。数十年间,他以发展中国农业为己任,深入调查研究,讲求事实求是,从不跟风看人,一心只为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寻找可持续发展、致富的理论和光明出路。他在农业领域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建树,被公认为党内的农业和农民问题专家。
  

边办报边从事农民运动
  1、一边主办《红旗报》,一边从事农###动
  王观澜1906年出生在浙江临海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很小就在外放牛,做农活,9岁才读私塾启蒙,16岁以优异成绩考取临海县第六师范学校,在校读书时不满社会的黑暗,接受进步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王观澜被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开始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军政班学习军事,1929年初,王观澜由组织决定,转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中大”)学习,担任特别二班班长,他反对王明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积极参与斗争,王明怀恨在心,污蔑他为“托派嫌疑”,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清党后“中大”停办,王观澜被分配到莫斯科的列宁学院学习,不久,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选派一部分学员学医,周恩来亲自决定了学医人员,王观澜是其中之一。王观澜在列宁学院学习结束后,又到莫斯科的红军医院学习。4个月后,他又被派去学习印刷技术,成为有多种技能的人。
  1930年12月,王观澜奉党组织召唤,秘密回国,到上海与党中央接上了关系后,前往中央苏区工作。1931年初王观澜来到闽西苏区永定的虎岗乡,被任命为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兼任闽粤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组织部长、机关党委书记,《红旗报》编委会主任,主编特委的机关报《红旗报》。
  《红旗报》的驻地在永定的虎岗乡,是闽西苏区政治、军事中心。四周山峦环抱,数十里的平坝上,散落着几个自然村,虎岗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村落,约有300多户农家。
  王观澜除了负责主编《红旗报》外,还经常到虎岗的村庄里了解情况,当他发现一些乡村政权仍把持在地主豪绅手中,农民敢怒不敢言时,便向特委做了汇报,经研究决定,帮助农民,进一步发动土地革命。
  王观澜和几位同志一起来到虎岗乡村,继续发动贫苦农民,让他们切实分得土地和财产,掌握政权,同时还帮助新得到土地的农民,开展犁牛合作和劳动互助。在他主编的《红旗报》上,曾对闽西农村的土地革命斗争情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报道。
  正是由于王观澜能深入到农民中间,了解农民的疾苦和实际需求,因此他总能反映农民的心声,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爱戴。王观澜深知农民问题是事关革命成败的大事,解决好农民问题直接关系到革命政权的稳固。因此,他愈发对农民问题感兴趣,给予了不同于常人的关注,写下更多的报道。王观澜的这些报道,受到了同样关注农民问题的毛泽东的注意,他看后给予了赞扬。
  在粉碎国民党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中,敌人从三面包围了虎岗,根据地后方又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形势很危急,特委派王观澜带领一排武装,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很快控制了局面,为首的坏人闻风而逃,被蒙蔽的群众才被唤醒。在王观澜的领导下,紧急改组了县游击大队,后方根据地方转危为安。为此,他7天7夜没能安睡。
  王观澜在闽西期间,恰是闽西特委在“左”倾思潮影响下,“肃反”达到了狂热化的地步,大批党内同志被打成了“社会民主党”分子,被抓或遭杀害。《红旗报》编辑部除王观澜外,其余人都被逮捕,他也被列为怀疑对象。
  对“肃反”的扩大化,王观澜始终持有自己的看法,当他奉命押解30多名所谓的“社会民主党”分子到后方接受处理的过程中,他和其中多人进行了个别谈话,了解实情,细致甄别。最后他认为,这些人中间,大部分是我党的好同志,还有的是党的优秀骨干。因此当其中一些“犯人”逃跑时,王观澜下令不要追赶。那些没有逃跑的“犯人”,后随部队转移,经再次甄别后,陆续得到了释放。
  闽粤赣特委退出虎岗后,王观澜先后任福建苏区杭武(上杭、武平)、汀连(长汀、连城)县县委书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与毛泽东一墙之隔
  2、九个乡的党员和群众,联名写信,要求释放王观澜
  1931年9月中旬,红12军打下汀州。成立了中共汀州市委,特委任命王观澜首任汀州市委书记。此时,闽西苏区与江西苏区已连成一片。随后,调王观澜到江西瑞金,参与编辑中共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王观澜在瑞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召开,王观澜负责主编《大会日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的叶坪乡成立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命王观澜主持筹备“红中社”和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并兼瑞金云集区区委委员。那时的《红色中华》编辑部既是报社,又是新闻社,简称“红中社”。《红色中华》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
  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由于“红中社”办得有声有色,毛泽东还常把一些重要客人介绍到编辑部来座谈。赵博生、董振堂等率国民党第十六路军一万多人举行了“宁都暴动”后,毛泽东曾陪同他们一起参观访问了王观澜主持的中央苏区“红中社”。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时发行三四千份,很快就增加到了一万多份。当时的《红色中华》编辑部仅有三四名工作人员,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为办好《红色中华》不辞辛劳,编辑部窗前的小油灯,经常彻夜闪亮。
  1932年夏,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在江西中央苏区加紧推行,一场“肃反”、“肃托”的斗争开始了。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的误导下,肃反扩大化,一些坚持正确路线的干部,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中央局某些人以《红色中华》报道了揭露国民党飞机轰炸根据地的消息为由,向王观澜发难,污蔑他为敌人吹喇叭抬轿子,吓唬根据地人民。后来又提出王观澜在莫斯科反对王明为首的支部局,有“托派嫌疑”,主张开除他的党籍,并把他关进了中央政治保卫局。
  听闻这一消息,瑞金的云集区有9个乡的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联名写信给党中央,要求释放王观澜,反对开除他的党籍。由此可见他在群众中的声誉。后来,在中央政治保卫局副局长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