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不落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一日不落帝国-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类的行政立法人员或赵普之类的战略规划功劳则很少。华夏帝国的新贵们基本都和改朝换代的军事行动没有多少关系,基本都是各地的辰基集团主要负责人。他们的功勋都是诸如教育培训、经营管理、技术改良、理论创新、铺设网络、经略海外、开发资源等为穿越众的事业贡献人力财力物力的工作。

    古今中外所有社会的结构都是金字塔结构,80%的人占有20%的财富,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20%的富人当中的顶级富豪约有20%,占有那80%财富的80%。简而言之就是100个人有1万元的财产,其中80个群众占有2000元财富人均25元,16个富人占有1600元财富人均100,4个富豪占有6400元财富人均1600元。这个结构是最稳定最符合社会定律的普遍比例。这种结构和自然界的食物链或生态金字塔高度一致,生态金字塔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负载能力是有限的,绝不可能超过负载能力去供养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个自然的法则,否则,将使人类自己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穿越众打开自己拥有的技术金手指之后就如同将产量极低的草原变成现代化立体无土栽培温室。农业社会的粗放经营改为资本主义高度集约化专业化的工业社会可以让供养高层级高消耗的脑力劳动者和数量增加十倍百倍。

    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人才缺口和设备缺口问题等待着穿越众去解决,因此穿越众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培养人才攀爬科技树,甚至不惜动用培养人才的必杀器——助学贷款和用和辰基商会签订的劳动雇佣合同向银行办理信用贷款。这个神器可以解决所有物质层面阻碍穿越众得到人才的所有因素。比如贫穷导致的无力负担学费和劳动力流失导致的收入下降,学费有辰基商会垫付了,家庭内部的不满都会因为各种远大的预期来消除。不论谁家的孩子,只要能上学,就能得到一份远远超过现有家庭背景所能提供的就业收入。从经济层面消灭失学才是根治之法,李基提出这个计划后,几乎一个月的时间内,各大名下的院校报名的学生就多出了十倍。这让长期苦于专业人才不足的各大穿越众喜笑颜开。科举毕竟只能消化极少数学生,工作分配才是王道。有了这个作为诱饵,不怕好苗子烂在地里。

    通过十年的工作,穿越众手下的人才基本实现了良xìng循环,人才缺口开始逐渐减少。拥有学位的各个新朝勋贵们对企业界、学术界、教育界的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重视的偏爱。以各自姓名命名的私立学校和希望小学也在这十年中陆陆续续的出现在大宋帝国各地,真正实现的助学制度化和规模化,有别于旧朝的尊重基础教育和实用技术的风气开始形成规模。过去的儒学一家独大局面和缺乏非文学教育的格局彻底扭转,各地对会计、工程技术、工业技术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极大的推动了穿越众编写的数学和各种教材的销量。各地兴起了一股股经商、建筑、开厂开矿的热cháo,同样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极大,不差钱的各个地方的富户得知现有的技术人才基本都是辰基商会内部培养内部分配内部消化后都急眼了,因为没有人才而白白浪费的商机和市场让不少刚刚进入辰基系的边缘合作伙伴和后起资本家们痛心疾首。因此他们提前千年认识到人力资本这个概念,纷纷花费巨资兴办自己需要的专业技术学校和内部培训班。

    来到11世纪的穿越众立足高远,不惜斥巨资建立基础教育体系和专业教育体系,终于到了收获丰美果实的时候了。熊家得到这个爵位也正是源于穿越众的教育战略实施的影响和自身的努力。
第128章 读书的成本和好处
    熊俊进入府一中之后自然也是尖子生,一家人也跟着沾光,兄弟姐妹也很争气的考进了自己的目标学校。这可是仅次于家族中一连出了几个举人的大事,考进府学可不是考进县学可以相提并论的。府学再往上一级就是各大京都的太学了。这种荣誉压在身为普通人家的熊家身上十分沉重,要知道古代一个家族培养一个读书人是十分高风险的投资。

    读书要出成绩就要大量消耗资源,一个脱产的读书人不仅仅不能贡献劳动力增加自己家族的农业生产力,还要白吃白喝要家族耗费储蓄供养其上学。不光要全家勒紧裤带供学费,还有大量的购买书籍和笔墨纸砚。这些东西无一不是相对于农户家庭的收入十分昂贵的奢侈品,一般家庭要想培养一个有价值的读书人出来(有没有价值取决于能否可以为家族减免租税和劳役甚至增加家族地方话语权,至少要保证其产生的效益要大于花费在他身上的投资)几乎就要承担破产的风险。因此要想科举,起码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实力和家底。

    在读书科举上依然显示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旦考中就能成为特权阶层,家产自然会随着地位和寿命的增加而增加。手中的资源起码能保证家族能负担起子孙读书的花费。要是有后眼的聪明人,绝对会购买大量藏书在家中当做子孙的智力储备资本,不管是减少他们未来的书本费还是通过出借来收买贫寒家庭读书子弟人心的投资品都是很好的买卖。清末民初的诸多江南藏书世家就是为了这种原因在家中收藏了少则数千本,多则数万本的书籍,这种狂热只有这种理由可以说得通。

    但是穿越众通过大量兴办学校和廉价的印刷产业,彻底粉碎了这种可能。教育和学习的成本直线下降的好处简直可以和拯救文明相提并论。

    熊家的子弟原本一辈子都不可能读到十本书,但是在学习的三四年间就起码阅读了不止300本书籍。除了经史子集之外,大量的科学、工农产业技术、天文地理、数理化理论都是必修课。一本薄薄的地图册就能让学生们认识到世界的巨大,经过简单的洗脑就能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移民宣传义工。海外和中南半岛有大量无主的的肥沃土地的信息,加上足以安家的移民合同预付款,让不少家中无地少地的客户成为了移民公司的主要顾客来源。

    熊家的几个远房亲戚就是在熊父的担保下拿到了一票难求的移民船票,这每一张船票都是需要有担保人的,没有辰基移民公司认可的担保人担保,就没分田分地等一系列移民优待和福利,很多黑移民公司利用无地贫民急于得到土地活命的弱点,专门干欺诈和贩卖奴工的罪行,骗光穷人的最后一点活命钱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或者签下卖身契,运到缺少人力的西南诸路卖给当地的世家土豪当奴隶和隶农。

    熊家不少亲戚收益于移民事业带来的商机和财源,比如当中介和担保人的收入、当供货商的优待和暴利、当移民成功后得到的土地和不动产、打工赚取的工钱。这些收入远远超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田种地收入。

    这些仅仅只是间接的好处,直接的好处来自于读书产生的家族质量的提高,不仅仅增加地方的影响力和威信(原本由里长和乡老决断的事情或大户主持承担的各种劳役和能分配资源的工作都要咨询熊家的意见或请他家出面),还得到了大量的财富。

    新成立的合作社主管就是熊家的熊李氏,熊父也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商人,每天都要往返于府城和县城以及周边乡镇,帮助辰基集团拓展其他乡镇的业务,很少回家。家里早就变成七姑八大姨工作的合作社实体了,前门的庭院改建为买卖货物的营业部平房,后院改建为仓库,起居的卧室和客厅也改建为办公室和钱库。熊家早就在县城买了一套小院,原来的老宅变成了兼具供销社、信用合作社、农业技术宣导所等诸多智职能为一身的最气派大房子。

    更加显著的就是熊家成为了十里八乡热议的话题人物,核心要点就是读书改变家族命运,成为了辰基商会在当地输入价值观的一个标杆和前锋,这才是辰基高层关注熊家的主要目的。

    除了经济上和jīng神文化上的好处,熊家和穿越众显然都得到了政治和名誉上的好处,熊家有机会成为大宋帝国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家庭,穿越众也将品牌打入基层,让很少和城市经济接触的底层乡村也了解了辰基集团,从这种双赢也是穿越众一贯的做法和习惯。

    一个个典型就如同熊家一样在各个州府的乡村被竖立起来,一个个希望小学等学校也在无数典型的支持和宣传下人满为患。穿越众的目的轻而易举的就实现了,这是现代文明的胜利也是价值观的胜利,旧时代的愚民政策严重制约经济结构从小农经济转型到工业社会的人力资源瓶颈就这样消失了。
第129章 跨越海峡的飞行
    元佑十年八月的一个下午,身处福州南郊的航空基地的熊俊作为空军种子的准尉和交换生,从地处西北湟水谷地的空军大学转到东南海滨的福州海军大学学习新课程,第一批的海军飞机已经出厂,分配到了的福州的基地。他作为第一批试驾的飞行员有幸参与这次经过三年准备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比重大于空气的飞行器长距离飞行跨越海峡的试飞。

    加载水上飞机浮箱的新式飞机正是穿越众无耻抄袭后世公元1919年8月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水飞机--“甲型一号”。这是一架100匹马力,拖进式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高3。88米,身长9。32米,幅长13。70米,最大时速130公里,空机重量900公斤,载重1000公斤,装油量200公升,飞行高度3600米,可航行3小时,航距400公里,乘员2人。

    这种程度的飞机足以飞跃海峡到达东夷岛的基地了。这架飞机使用了很多高级技术,比如副油箱、星型发动机、双发动机螺旋桨推动、单层机翼、铝合金蒙皮的轻木机身、灵活的升降翼和尾翼方向翼等等。这些远远超出一代原始飞机的技术正是穿越众为了节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