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天明才走;如果一方感到不合适,双方稍坐片刻后,小伙子便离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瑶族文化(3)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婚,就到了火塘定情的阶段。因为两个人逐步有了感情,于是双方开始频频接触。这时候,小伙子每天晚上都会定时到姑娘家里来,两人在火塘边互诉情意,吐露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于这种约会,女方的父母兄长都不会加过问和干涉,但是按瑶族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夜间幽会绝对不允许在屋外进行,而且两个人只能说话,不能有其他动作。男方不能对女方非礼,否则就要受到族中长老的惩罚。
  小伙子和姑娘经常往来之后,感情越来越深,这时小伙子就会买来绣花的丝线,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姑娘则把这些礼物精心制作成绣花绑带,回赠给男方。男女互赠信物即可算为定婚,无需再征得父母的同意。
  男女双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感情的不断加深,很快就到了结婚的时期。对于这里的青年男女来说,结婚日期不用算命卜相来确定,只要姑娘和小伙自己商定就可以。他们的婚事也是在婚前几天才告诉双方父母的。
  青裤瑶人的婚礼都是选择在夜间完成。一般是在凌晨的时候,小伙子独自一人或请一两个人作伴,带着给新娘子的新鞋新袜到女方家接亲。这时,姑娘换上新衣服,戴上母亲送自己的祖传银饰,梳妆打扮好后便跟着小伙赶到男方家成亲。新郎、新娘一进家门,就会有几个男方寨中的亲戚和姑娘跑进碓房把空碓舂得震天响,这时候全寨的人便知道这家娶亲了。
  成亲后的第二天早上,新娘要邀请全寨同姓的姑娘及年轻媳妇到自己家来吃一顿家常饭。下午全寨的姑娘和媳妇又分别请新娘吃一餐饭,表示从此以后大家就互相认识了,要和睦共处。
  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在几个年轻姑娘的陪同下回娘家,娘家人会磨豆腐款待自己的女儿。此时,她的父亲和家中的男人都要回避,不能见新娘。吃过饭后,新娘和姑娘们还要一起回新郎家。她回到新郎家休息一会后,再次独自回娘家住一晚上,然后再回到男方家。
  十天后,娘家的兄弟会挑着六斤糯米饭、一大块圆糯米粑、几斤酒肉到男方家认亲,男方家要热情宴请。客人回去时,男方要回赠比女方挑来数量还多的同样礼品。三天之后,新娘新郎二人一起回门拜见岳父和岳母,至此婚礼就完全结束了。
  四、瑶族抛花包
  抛花包是瑶族男女青年的一种娱乐形式,花包在瑶语中称为“武多”。关于这个活动,瑶族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瑶族村寨里有对青年男女相爱了,男青年名叫盘阿思,女的名叫刘三娘。刘三娘长得很漂亮,当地的瑶族头领很想讨三娘做自己的小老婆,于是就派人上门去提亲,结果被三娘严辞拒绝。头领没有办法,只好去逼迫盘阿思,要他给自己制作一件五色凤凰衣,否则就不准他与三娘结婚。
  盘阿思为了能迎娶三娘,就开始寻找凤凰。可是他找啊找,却连一只鸟儿也没有猎到,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仙女被盘阿思的精神所感动,送给他一件五色凤凰衣。盘阿思把五色凤凰衣交给了头领,可是头领还是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后来,盘阿思和三娘在众多乡亲的帮助下,打死了瑶族头领,结成了夫妇。
  三娘为了感谢那位仙女的恩情,按照凤凰衣的颜色,绣了红、黄、蓝、白四个花包,表示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自此以后,在瑶族地区就流行抛花包的活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瑶族文化(4)
现在瑶族地区的抛花包活动是青年男女的一种交际活动,而且花包大多都用红、黄、蓝、白四色布拼缝而成,里面装一些玉米。在进行抛花包活动时,参加的人数不限,男女各为一方,每人都握2个花包,距离约3—5米,左手接右手抛,男女进行对掷。参加的人比较多时,就如同满场飞舞的彩花一般。在当地,许多未婚的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抛花包活动结为终身伴侣的。
  五、瑶 族 盘 歌
  在瑶族,只要村寨来了客人,村里人就要和客人进行盘歌。如果双方难以分出高下,就要从晚上盘到第二天天亮,有时甚至连着盘几个晚上。
  瑶族人认为盘歌是在比试才智,所以能歌善唱的人才会受到尊重,不会唱的人就会受到冷落。在进行盘歌时,如果客人赢了,主人就要盛情款待。如果客人输了,会先接受主人的“讥讽”,然后才能受到热情的款待。
  每逢节日和喜庆之时,瑶族人都要聚集在一起盘歌,这时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人群,歌声此起彼伏,萦绕在山间和田野,气氛十分热闹。
  瑶族的盘歌其实就是一问一答形式的对歌。答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答的内容与问的相对应,这种歌大多表现在情歌对唱中;还有一种就是答对问进行解释。盘歌讲究歌词,也讲究运腔,歌词一般都运用比兴手法。
  从盘歌的歌腔角度来说,广泛存在于山歌中。此外,它还存在于小调、劳动歌曲和礼仪歌曲中,特别是在姑娘出嫁前一天的歌唱中,许多歌都是以盘歌形式出现的。
  六、瑶族干巴节
  每节农历三月初三,瑶族人都要举行传统佳节——“干巴”节。为了过好这个节日,一般在农历二月下旬,各瑶族村寨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起商议节日活动的内容,然后各个村寨分头进行准备。上山狩猎的村寨负责修理枪支、准备火药、做弓弩、打码子等;下河捕鱼的村寨则准备鱼网、鱼叉等器物。
  到了“干巴”节这天,天刚蒙蒙亮时,上山围猎的村寨就组织成年男子手持火枪、弓弩,带上粑粑等食物上山围猎。老年人和妇女则在家里制作各种饭食,宰杀鸡鸭,舂粑粑,准备好酒菜。
  上山男子获得的野物一般都要拿回村寨进行分配,此时人人有份。如果哪一个人没有猎得野物,就会被人们取笑,尤其被年轻的姑娘看不起。因此,上山狩猎的男人总是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捕获野物满载而归。
  下河捕鱼的人也要在黎明之前出发。他们捕到的鱼虾也是按户进行分配,使全村人共享节日的欢乐。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祝贺,各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味扑鼻的花糯米饭,用当天的猎物或鱼美美地饱餐一顿。大家通常会将食物或多或少都留下一部分,把它挂在火炉边烤成野味干,以便以后用它来招待客人。男女青年则会围在火炉边,唱起动人的瑶族民歌。
  在吃过饭后,村寨里的人就开始汇聚到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翩翩起舞,尽情享受劳动的欢乐,并彼此预祝来年谷物丰收。
  七、瑶族扎巴节
  扎巴节场景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瑶族人都要举行自己的传统节日——“扎巴节”。所谓“扎巴节”其实就是一个择偶舞会,也是未婚年轻人的节日,这天已婚男女都要回避。
  在这一天,未婚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都要早早地起床,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三声竹笙响过后,小伙子和姑娘们就拿着黑伞或者花伞轻盈地步入晒谷坪。竹笙再次吹过三声后,小伙子就打开手中的黑伞,姑娘则打开花伞,同跳“扎巴舞”。。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章 瑶族文化(5)
姑娘和小伙子一边熟练地跳“扎巴舞”,一边深情地用眼睛在众多男女中寻找着中意人。如果男子看上了哪位姑娘,就会凑上前去轻唱自编的情歌:“世上姑娘数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如果姑娘没有看中这个小伙子,就会很有礼貌地报以歉意的微笑,接着向他轻鞠一躬转身离去。如果她对小伙子有意思,就会随声应和唱道:“世上男儿数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愿与阿哥伴终身。”
  两人就这样一唱一和地进行交流,然后在伞的遮掩下柔情相视,互吐爱慕之情,并将伞当*情的信物相互交换,到此也就算完成了择偶的过程。最后两个人相互携手步出舞场,一双双、一对对地选择幽静的地方,依偎长谈,结成终身伴侣。
  八、瑶族达努节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彝族人都要过“达努节”。“达努节”也称祖娘节或瑶年,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它是瑶族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达努节”的由来,在瑶族人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欢度节日的人们
  古时候,在万山之中有两座高大而对峙相望的宝山,左边的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壮得像一位武士;右边的叫密洛陀,很像一个温柔的姑娘。每年这两座山都会互相移近一些,经过了九百九十九年之后,两座山最终融为一体。
  有一年的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天上响起惊天动地的雷声,伴随着雷声山上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走出一个叫布洛西的高大男人和一个叫密洛陀的女人。
  后来他俩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三个女儿。多年后,密洛陀老了,头发全白了。一天晚上,她对三个女儿说:“孩子,你们长大了,要自己去谋生了!”第二天早上,大女儿就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种田,她就是汉族人的祖先;二女儿挑了一担书走出大山,她成为壮族的祖先;三女儿在山里种小米,并在此安居乐业,她就成为瑶族的祖先。
  三女儿在山里辛勤地劳动,禾苗长得十分粗壮、籽粒饱满,可是快到收获的时候,庄稼全被野兽、老鼠和鸟雀吃光了。三女儿很伤心,哭着回了家,密洛陀安慰女儿继续干下去,并给她一面铜鼓和一只猫。第二年,三女儿的庄稼长得很好,鸟兽又来偷食,她按照母亲的吩咐,敲响铜鼓吓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光了地里的老鼠。这一年她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的这天,她带着丰盛的礼物回家向妈妈祝福,并庆贺丰收。后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