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臀部和大腿用力蹬去,对方则左躲右闪。在比赛中谁要是被踢中了大腿和臀部或者跌倒了,那么他在比赛中输了。穿针赛跑是苗家姑娘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每组在进行比赛时先要排成“一”字型,裁判发给每人几根针和一根棉纱线。起跑令发出后,参赛者要在规定的距离内把线穿进针眼里,谁完成了穿针并最先到达终点谁就获胜。
在这些体育活动中,最有趣味的就是爬竿了。爬竿也叫爬花杆,是苗族人在“跳坡”节上举行的一项趣味民间传统体育比赛活动。所谓花杆,就是在一根立着的木杆上挂上酒、肉等物品。比赛之前,村寨的人要选好日子,把彩杆竖好,并把竿顶上的酒、肉、糯米粽粑等固定好。进行比赛时,附近会有很多苗家男青年来爬竿。爬竿时只能用双手,而且要保证身体和脚不能挨在竿上。爬到竿顶后,就可以打开壶盖喝上一口酒,然后用嘴咬住挂肉和粽粑的绳子及酒壶的飘带,身体倒立着顺竿往下滑。
下滑时,谁最先到达地面并没掉一样东西,谁就是获胜者。以前,村寨的族长还要在当天设宴招待获胜者。他会让小伙子拿自己事先备好的围巾,到场子四周找那些前来观看比赛的姑娘,然后把围巾和姑娘们的围巾合对,如果分毫不差的话,这个姑娘就会成为他的未婚妻。
第八章 苗族文化(8)
十、苗族百褶裙
在苗族女性的服装中,裙子是十分重要的,有筒裙、带裙和百褶裙等多种,其中百褶裙最富有民族特色。百褶裙是指裙身上由许多细密、垂直皱褶构成的裙子,它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苗族的百褶裙可分为长、中、短三种,长裙可及脚面,中裙过膝,短裙不过膝。百褶裙制作工艺精湛,皱褶细密、繁多,有的可达千褶以上。裙身讲究纵向挺直、横向富有弹性,上面还绣有五彩缤纷的图案花纹。
土布百褶裙
一般的百褶裙要用十几至二十多米长的、自织自染的土布制作而成。制作的时候,先把土布铺在晒席上,喷洒一些白芨汁,折叠成很多宽窄相同的褶皱。然后再喷洒一次白芨汁,用棉线把它们串在一起即可。百褶裙由裙首、裙身、裙脚组成,其中裙脚是最美观最重要的。它从下至上用四道横向的纹样组成,第一道为刺绣的“小人花”,第二道为刺绣的“雀翅花”,第三道和第四道为编织出的“龙花”纹样。
据说古时候,苗族妇女只穿筒裙,后来为了使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就采用百褶的方法制裙子。关于百褶裙的来历,在苗族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古时候,苗家妇女穿的是粗布缝的裤子,裤脚很大,一只裤脚就能装下一斗米。当地有一座被茂密森林覆盖的山,白天都见不到阳光,野兽很多,根本没有人敢靠近。这个大森林里有一个朝天洞,洞里有石盆、石碗、石凳、石床等家具,洞里住着一个猴精。它时常走出大森林,到附近的苗族寨子里抢一些貌美的姑娘,把她们折磨死后吃掉。
大森林边有一个寨子,寨子里的一对老俩口生了一个姑娘,名叫兜花。兜花长大后十分漂亮,一天她去掏猪草,结果再也没有回来。寨子里喜欢她的小伙子们背上弓箭,带着锋利的钢刀去大森林里寻找。七八天过去后,他们带着伤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原来,他们被大群猛兽攻击,有的还丢了性命,可还是没有找到兜花姑娘。老俩口很悲伤,他们请来巫师,打算在一个月后为女儿做道场。可是一天晚上,大门外传来狗叫声。老俩口急忙开门去看,原来是和姑娘一起出门的黄狗回来了,它嘴里还叼着姑娘的银项圈。老俩口看见银项圈明白姑娘是被猴子精抓去了,黄狗是回来送信的。
原来,兜花姑娘在掏猪草时被猴子精抓到了朝天洞。在那里,她受尽折磨,猴子精让她挑水,沉重的石桶压得姑娘直不起腰;晚上还让她给它抓背,它虱子很多,兜花姑娘动作稍慢一点,猴精就用树条抽她,打得鲜血淋淋,还不准她哭。她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每天深夜都想自己的爹妈,想得偷偷地哭。一天,黄狗嗅着她的气味找到了朝天洞。她就把银项圈摘下来,叫黄狗叼回去送信。一天深夜,兜花姑娘等猴精睡下后,又开始偷偷地啼哭。就在这时,一个白胡子老人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姑娘,你想逃出去就要找来很多松脂,因为猴精每天中午要在洞外的石头上晒太阳,你把松脂涂在上面,猴精坐上去就起不来了。”
从此以后,兜花姑娘每天等猴精出去后就到森林里找松脂,把松脂一滴一滴地聚集起来。时间一天天、一月月地过去,兜花姑娘终于收集到很多松脂。一天,她把松脂涂抹在那块大石头上,猴精坐下去就被粘住,动弹不了。兜花姑娘马上带上自己的伞,逃出了朝天洞。她在大森林里饿了就吃野果、喝露水,晚上就睡在树上。一个月后,她终于走出大森林,可是衣服、裤子全被挂破。她羞于这样回到村庄,就急忙将伞布拆下来,罩住自己的下半身。色彩鲜艳的伞布穿在身上还很好看,兜花就这样欢欢喜喜地回家了。她和爹妈团聚后,就用布仿照着伞的样子缝制了一条百褶裙。很多姑娘们看到后都觉得裙子很新奇,而且看到她从森林里平安回来,以为可以避邪,就纷纷用布仿照着做。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远近村寨的姑娘都开始穿这种裙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苗族文化(9)
十一、苗族串山会
云南大理州永平县的苗族群众,在每年的正月初三都要举行传统的“串山会”。因为早年居住在永平的苗族人主要以狩猎为生,男人上山打猎时经常要从这一座山赶到另一座山,渐渐形成串山这种群众性*活动。
芦笙舞
苗族串山会上所举行的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狗、踢毽子、跳芦笙舞等。在斗牛活动中,很多牛被放在一起争斗,一直斗到场上只有一头牛时,这头取胜的牛就被称为“牛王”。此时,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走上草场给它戴花,然后牛的主人牵着牛依次接受乡亲们的祝贺。在串山会上还有踢毽子比赛,所踢的毽子是用包谷壳扎成的,能踢得很远。
在所有活动中,最吸引人们的就是跳芦笙舞。永平苗族人制作的芦笙有5种,一般长的可达近2米,短的也有1—2尺。谁家的孩子出生后,亲友就要来送贺礼,而他们的礼物大多都是芦笙。这个男孩长大之后,首先要学的也是吹芦笙,所以永平苗族人不管是外出劳动还是上山打猎,都吹着芦笙。一般在串山会的当天晚上才跳芦笙舞,这时全场燃起一堆堆篝火,篝火旁摆着很多坛苗家人自酿的包谷酒,坛口上常常插着几根吸酒的芦苇秆。
到时,芦笙吹响后,村寨里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就开始围着这些酒坛起舞。随着音乐的变化,跳舞的队形也随之变化。每个跳舞者的右手都伸到肩后,让后面的跳舞者拉着,这个动作表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下了友谊的疙瘩。随后,芦笙乐曲发生变化,跳舞者就开始依次叉花,表示解开了这个疙瘩。舞蹈结束后,所有的人都走到酒坛前,用芦苇杆吸酒,以此来表示和睦团结。然后,人们接着重复上面的舞蹈,一直跳到第二天清晨。
十二、苗族斗牛会
云南很多苗族聚居的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都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喜庆节日——斗牛节。在这节日到来之前,参赛的人们就开始为自家的牛补充营养,并收拾得十分干净漂亮。斗牛的会场一般选择在四周有茂密森林的草地上。到了比赛的日子,苗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唱着山歌,参赛者则牵着斗牛蜂拥而来。
激烈的斗牛场景
比赛开始后,参赛的人把自家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场。一时间,几十条斗牛开始在场地上相互寻找对手,开始顶斗。在顶斗过程中,斗败者拔腿就跑,而取胜者还在后面紧紧猛追。直到这头牛逃出场地,取胜的牛才神气十足地返回斗场,继续寻找其他对手争斗。
经过第一回合的争斗后,很多失败者逃走了,留下来的胜者再一次展开争斗。同样,经过一番激烈的斗争后,失败者又逃走了。通过多轮淘汰,直到剩下最后两头牛,它们之间将进行最精彩的对决。坚持到最后的这两头牛,它们的体力和实力相当,争斗起来非常激烈。有时最后的决赛能一直斗数小时还难以分出胜负。在这场最后的较量中,它们不仅要比力气,还要比斗技。它们互相寻找对方的薄弱处和致命处,勇猛冲杀。此时,只听到两对牛角互相碰击的声音,看到它们极力争斗时爆起的肌肉。有时两头牛的争斗会一直持续到傍晚,其中一头牛才败下阵来。这时,得胜的牛昂首站在场中。比赛的主持人给它戴上大红花,主人则牵着它绕场一周。观众纷纷给它喂染红的鸡蛋和节日的饭菜,并向它撒去很多鲜花。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八章 苗族文化(10)
这天晚上,苗寨的人们还要聚集到斗牛场上。他们燃起一堆堆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围着篝火跳舞,老年人则在一边相互讲一些古老的传说故事,通宵达旦地欢庆这个节日。
十三、苗族踩花山
踩花山是苗族人在正月里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从正月初二至初七,云南苗族人就开始聚集在一起欢度这个节日。在这几天,苗家男女老少都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几个苗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举行一系列活动。
关于苗家踩花山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苗族人住在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每年粮食都有好收成。苗王蒙子酉生有九个儿子和八个姑娘。每天晚上,他就带着儿子和姑娘吹芦笙、打鼓、唱歌、跳舞。一天晚上,鼓声传到皇宫,惊动了皇上。他就派人去查访,得知苗家人生活在一片好田地里,立刻派兵攻打蒙子酉。蒙子酉带领苗家人奋力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