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薄,都会影响人的生活。人们记不清年月,也说不清楚自己是哪年哪月出生的,但是女人看到花开花落和风霜雨雪,就知道该怎么安排生活和生产。
  当山顶上出现白色积雪时,妇女们把后面的一段日子叫“德则卡龙”。这时大家没有农活可做,女人们就开始搓麻线,并用树皮和草叶进行染色。这一段时间雨水很少,染好的麻线很容易晾干。此时,每个家庭的男人都会出门打猎。女人们会互相串门,更多的时候是晒着太阳席地而坐,一边聊天一边搓麻线。然后,大家就开始织毯子,织出的毯子要在年节时悬在树梢上,或给做牺牲的牛披挂。
  等草出芽,山上的雪水开始融化,被雪覆盖的土地也露出来时,女人就知道该种地了。于是,人们在有土的地方开始准备种粮食,这段时间被称为“阿蒙龙”。等地上的小草长到四指高的时候,就是“阿暴龙”时节了,人们开始筛选小麦、小米、青稞种子,陆续进行栽种。男人先砍烧好火山地,女人随后背挎放着种子的竹篾箩,去火山地里播种。
  近处远处的桃花都开了,核桃树上出现淡绿色的叶子,小罗依鸟开始出现在苍翠的红杉树林里时,就是“奢久龙”时节到了。女人开始在房前屋后的地上点种一些早熟包谷和南瓜。布谷鸟和黄鹂鸟出现后,就是“昌木蒋龙”时节,身手敏捷的女人在江边的平地和火山地上,种下晚熟包谷和鸡脚稗子等。女人撒完鸡脚稗子种后,就知道山上野竹林里的嫩笋已经长出来,于是大家领着小孩,挎着竹篮去拔竹笋,回家腌制酸竹笋。然后,人们去包谷地里薅草,一些能干的女人还到高山里挖贝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八章 独龙族文化(3)
当地里的麦子成熟时,因这一时期雨水很多,就是“布安龙”时节了,女人们就要在火塘上方摆放一个大簸箕烘烤收割来的麦子。这时候天气很热,人们都喜欢吃酸竹笋汤,而且在铁三脚上烧水,且水很快就能烧开。等山上的松叶开始黄了,就是“阿送龙”时节。在这段时间里,女人每天早晨都会到附近的包谷地里掰下青包谷给全家烧烤来吃,然后去地里收割小米、摘南瓜。
  山上开始下霜,树叶一天比一天黄时,就到了“阿长母龙”时节。女人们忙着收包谷和牧草;男人则砍来树杆,搭盖贮藏用的包谷楼。这时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老鼠会到处找东西吃,人们就在包谷楼的柱子底部捆绑很多荆棘或芭蕉叶,使老鼠难以接近粮食。最后成熟的鸡脚稗收割完之后,山上就开始有雪了,女人们会从早到晚去附近的山上砍柴,准备度过寒冬的柴火。
  三、独龙族文面女
  独龙族的男子不文面,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却要文面,女人文面已成为独龙族一个奇异的习俗。据说:他们的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新唐书》中的“文面濮”、《南诏野史》中的“绣面部落”,都是称呼独龙族的。至于为什么要文面,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为了防止被外来民族抢去;有的说妇女文面是美的象征,不文面的姑娘以后会嫁不出去;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文面可以避邪;有的人猜测说这是作为区别各个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在独龙族的信仰中,人死后的亡魂会化成蝴蝶飞走。至于产生这个习俗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独龙族的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家里就开始给她文面。先用竹签蘸上锅底的烟灰,在女孩的嘴、鼻梁、脸颊和眉心的四周描画出一些纹形,然后请一个人手持竹钏和拍针棒沿纹路打刺。刺下一针,血水马上就会流出来,赶紧把血水擦去,快速地敷上锅烟灰。等三到五天创口好了之后,皮肉上就会出现青蓝色的斑痕,成了擦洗不掉的面纹。
  居住在独龙江上、下游的独龙族妇女,她们的面纹存在着较大差异,不但图案不相同,而且面纹的部位也有区别。居住在下游的独龙族妇女,她们大多只在嘴唇下部和下巴部分纹条纹,条纹呈上下线形,也有部分人在鼻子下人中部位左右也纹上线形纹理,远看有点像男人的胡须。而来自独龙江上游的妇女则是从额头起,面纹布满整个脸部。这里的一些老年妇女,不但满脸都是面纹,而且头发剃光后,头上也全是纹上去的黑色纹理。
  不过,现在的独龙族女孩不再文面了,当地能见到的文面妇女已经很少,这一习俗早已不再沿用,据说目前仅有几十位文面女健在。
  四、努瓦独路娃
  独龙族在祭天神时要进行剽牛活动,而且全寨人都必须参加。大家聚在一起喝着米酒,跳起被称为“努瓦独路娃”的杀牛舞。
  人们确定好祭天神的日期后,就在前一天准备好滚圆膘壮的黑色公牛。到了这天,男女们斜披着一块独龙毯,男子袒露左肩,佩带弩弓、箭包和挎刀;女子袒露右肩,从四面八方赶到寨子中心的场地。黑牛被拴在场地中央的柱子上,身上还披着一条崭新的独龙毯。到场的妇女们在牛角上挂起很多串珠。黑牛被打扮好后,由寨中的老人牵着它绕场6圈,在场所有的人纷纷向牛抛撒粮食。牛后面还走着两个人,他们抬着一个大锣,不断地敲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八章 独龙族文化(4)
场边的人们开始唱起剽牛祭神的歌,歌词中先是说为什么要祭天神,然后称颂牛的献身精神:“祭天神的牛,你很光荣;你为大家献身给天神,保佑我们平安!”牛围着场子转完6圈后,再次被拴在柱子上。人们开始喝酒跳舞,并不断地敲锣。跳舞的人随着锣声,跳起简单的舞步,队形则不断变化。还有人捧着竹筒走进舞圈,向人们敬上浓烈的烧酒。
  剽牛的人一般都是村寨里最有威望的老人,他们手持长长的竹矛,矛头是削尖的竹子,到时候只要把它刺往牛的心脏就可以了。老人们除了披着独龙毯、袒露出右肩外,还要披挂一件很威风的斗蓬。一边的人把酒递给老人,他们各自拿起竹筒,互相搂着肩膀,贴紧腮帮子,一口喝干酒。随后,场上锣声的节奏加快,老人用竹矛分别在两侧对准了牛的胸膛,迅速上前将竹矛扎进牛的心脏,鲜血随即冒出来。黑牛只能挣扎一会,就慢慢倒下了。
  独龙族人等牛死去后,会先割下它的耳朵,嵌在树枝上,为牛招魂,并念祷词,希望牛谅解大家。接下来,屠夫就剥开牛皮,男人们把牛肉按人数均分,地上很快摆满了分成小堆的牛肉,杀牛人分得最大块的肉。男人分好肉之后,妇女开始分配牛内脏。一切分配停当后,杀牛者中的一个老人背起沉重的牛头跳起舞来。人们也和前面一样,继续跳杀牛舞。这时跳舞的人们改变了杀牛前缓慢庄重的节奏,舞步变得热烈而欢快。天渐渐暗下来,跳杀牛舞的人才慢慢散去,并带着分得的一份牛肉和祭天的喜悦回家。
  五、古朴的“卡雀哇”
  “卡雀哇”是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年节,时间在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过节的具体日期由各村寨协商确定;节期的长短,则根据食物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二到五天。节日期间,家族之间要互相祝贺和宴请。独龙族没有文字,以前在请客时就制作一个木板请柬,板上刻了几条缺口,就表示收到请柬后的几天将要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届时,亲朋好友会带各种食物作礼品前来,大家见面后相互祝贺新年。
  过节的第一天,妇女们把自己编织的彩色麻布挂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表示节日来临了。这天晚上,主人和被邀请来的亲朋好友围坐在自家火塘旁饮宴。席间,男人们把木碗抛向火塘上的吊板,以碗口朝天为吉,边游戏边唱歌,一直欢庆到深夜。
  第二天,全村要举行射猎大典,并进行祭山神活动。“山神”是用熟荞面捏成的一个尖顶的圆柱物,同时用熟荞面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放在山神的周围,然后再装在簸箕里。太阳出来后,人们就把这些东西抬到坡地上,点燃松明和青松毛,并向火里撒少量粮食,主祭人则磕头祈祷山神。祭祀结束后,祭师把各种造型的动物抛向人群,村子里年轻的射手们则开始挽弓搭箭任意射猎了。独龙人认为谁射中什么动物造型,今年就会猎到什么动物。然后,大家敲响大锣和牛皮鼓,围成一圈唱歌跳舞。到了晚上,人们还要挨家挨户地喝酒,一起庆祝节日。
  六、独龙族藤篾桥
  在独龙族居住区的独龙江上,有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吊桥,它是用竹子和藤条编织而成的,被当地人称为藤篾桥。在当地独龙族中还流传着关于藤篾桥的传说:很早以前,独龙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有一次,一位名叫奔寨的独龙族老人上山去打猎。他看见一只麂子后,马上放箭,可是麂子却化成一朵白云飘走了,箭飞过了很宽的鹰愁涧,扎在了一棵大树上。老人从中受到了启发,想到用弩弓来架桥。他的这个想法得到所有独龙族人的支持。于是大家砍回很多藤篾和龙竹,编成一座巴掌宽的藤篾桥,把它的一头固定在一边的大树上,一头接上一根长麻绳,然后把麻绳接在箭头上,用硬弩射到江的对面去,岸边的人再把箭上的麻绳固定好,就这样架起了这里的第一座桥。
  现实中的藤篾桥用两根粗大的藤篾条拴在两岸的大树或者岩石上作为桥梁,然后用四五根粗竹子并排捆在一起,并把捆好的龙竹用藤篾编接起来作为桥面。再在桥两侧拴几根细藤篾,作为桥的扶手和拦杆。建桥完工的当天,附近村寨的独龙族人还要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在桥边围着篝火击鼓敲锣,唱歌跳舞,进行庆贺。由于藤篾桥又狭又长,人走上桥,桥就左右摇摆、上下晃动,所以当地有句话称:无风晃三晃,有风晃飞天。
  七、独龙族珍贵的“约多”
  “约多”即独龙族的披毯,也称独龙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