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考古显示,西双版纳的檀姆娜米洞是云南第一个有陶器遗物的人类遗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当地居住着彝、瑶、傣、拉祜、苗、佤、汉、哈尼、布朗、基诺等多个民族。其地处热带,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条件好,这里森林覆盖率很高,州内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分别占全国的1/5和1/4,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存”的美称。
  檀姆娜米洞就位于西双版纳一座山脊西北坡的山腰处,坐东朝西,从北向南有4个大的溶洞群,檀姆娜米洞就是第二个洞。其洞口处有一块坍塌的三角形巨石,使得整个洞口形成三角形裂隙,显得极为隐秘。
  1996年,景哈乡的一位村民在岩洞中发现了一些石器,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199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州文物管理所、景洪市文化馆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景哈乡的檀姆娜米洞进行考察,发掘出大量被食用过的动物的骨化石、陶器、石器、骨制品、角、植物种子、蚌制品等。经过专家鉴定,这是距今13万—18万年的人类活动留下的,属于中石器时代遗址。
  十二、迪庆塔城铁桥遗址
  迪庆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的交界处,东部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丽江接壤,西部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西北部与西藏昌都地区毗邻,南部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
  迪庆属青藏高原南部的延续地带,横断山脉西南腹地,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高低悬殊大,最高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平均海拔338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区。境内有三山两江:三山是云岭山脉、怒山山脉、贡嘎山脉,两江为澜沧江、金沙江。
  新中国成立之前,迪庆还处于封建农奴社会,但是这里的人类文明起源却比较早。早在六七千年前,各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大约2300年前,吐蕃先民就在此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著文化(迪庆为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迪庆塔城铁桥就是吐蕃人在7世纪时建造的。
  塔城铁桥又称神川铁桥,架设于金沙江上,是沟通吐番和南诏的一座重要军事桥梁,大约建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当时,吐番的势力很大,在今天的塔城地区设置了神川都督府,势力很快就渗入到迪庆州和丽江等地。这座铁桥相传是吐蕃王所建,当时由于有铁桥,此处还出现了一个繁荣的铁桥城。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为表示自己归顺大唐的诚心,拆断了铁桥,以示不与吐蕃交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史前遗迹(8)
现在的塔城铁桥遗址附近有一个古渡口,从这里乘船到对岸就可以看到岩石上曾经绕固铁桥铁链的石孔痕迹,在冬季水清时还能看到落在水里的铁环。
  十三、苍山文化遗址
  秀丽的苍山风光
  苍山又名点苍山,还叫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属横断山云岭山脉。苍山山脉由19个山峰组成,最高峰为马龙峰,海拔4122米,低点的海拔也在1300米以上。苍山的地理高度差较大,是滇中高原植物区系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因此这里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苍山的动物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黑熊、野猪、麂子、小熊猫、弥猴、飞鼠、穿山甲、岩羊等8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以及大杜鹃、大斑鸠、大山雀、白腹锦鸡、灰头鹦鹉、棕胸竹鸡等120余种鸟类。
  苍山也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三人就奉李济先生之命,对大理进行过人类古迹的调查活动。结果,他们在苍山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小岑遗址、马耳遗址、佛顶甲址、佛顶乙址、马龙遗址、龙泉遗址、三阳遗址、鹤云遗址、中和遗址、苍琅甲址、苍琅乙址、苍琅丙址、苍琅丁址、苍琅戊址、莲花四甲址、五台甲址、五台乙址、虎山遗址、捉鱼村遗址、白云遗址、下关遗址等。其中出土了石斧、石凿、半月形双孔石刀、断线压纹陶、带把器和圆底器等,这些文物均说明这里是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博物馆在苍山发掘了五指山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小岑遗址、双鸳村遗址、鹤阳遗址、上关遗址等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对揭示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研究大理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十四、永胜“天坑”地震遗址
  永胜县地处丽江市的东南部,为低纬高海拔地区,主要以热带山地季风气候为主,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南部热旱,北部暖湿。由于光、热、水土及生物资源良好,此处物产丰富,素有“滇西北粮仓”的美称。
  在永胜程海镇境内,有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程海湖,湖畔的凤羽山下是韶山毛氏与永胜毛氏的始祖——毛太华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永胜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有风光优美的“永胜十景”、“东圃群芳”、“西光远眺”、“灵源胜景”、“龙潭莲锦”、“笔晴岚”、“夏雪奇峰”、“金江雁字”、“程海渔灯”、“秋霖瀑布”、“金沙晚渡”。此外,县城西北部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古地震遗址——红石崖古地震遗址,也就是天坑遗址。
  地震“天坑”是指由特别强烈地震作用而形成的、规模特别大的地震陷落地貌景观。永胜红石崖“天坑”位于永胜盆地西山的两个山峰——打鹰山与芮官山之间,远看好像山被劈开一般,近看则是一个隐藏的、形似马蹄的地震天坑。“天坑”的坑口长约2千米,宽约1千米,是一个由上部开口、深200余米的坑和一个稍微狭窄但深约300米的谷复合而成的,总深度约500米。这个遗址主要分布在红石崖、龙洞山、哨丫口、芮官山、打鹰山、鸡冠山、关丫口、麻冲等地。地貌表现形式有:“天坑”、地震裂缝、地震崩塌、断错水系、地震槽谷、地震滑坡、地震断层等。

第二章 史前遗迹(9)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科学家对永胜天坑进行了多次考察,最终确定了形成天坑的原因和时间。原来,滇西北地区处在地震多发区,而永胜又处在澄海断裂带、大厂断裂带和箐河断裂带。这三个断裂带都属于地震活跃区,在过去的三四千年内曾发生过许多次强烈的地震,其中最强烈的一次发生在1515年6月17日(明正德年间)。此次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中位于红石崖。地震对当时的老县城地表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不但使此处成为一片废墟,还形成了著名的永胜红石崖“天坑”大地震遗址。
  红石崖大地震遗址的存在对地质新构造运动、生物链的衍生和大震的复发周期等都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如今,此遗址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十五、沧源农克硝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全县多为山区,古时曾被称为佧佤山区、阿佤山区或“葫芦王地”。三国魏晋时期,沧源属衰牢县辖区,南朝时属宁州,南诏时为银生节度地,大理时归永昌府管理,元时属木连路军民总管府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时属孟连长官司和耿马安抚司。民国初年,此处建立了沧源行政委员会,归迤南道管辖,1963年9月正式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
  在沧源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此外,古朴的佤族风俗及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还使其拥有了“佤族歌舞之乡”的美誉。其实,沧源不但有著名的崖画、多姿多彩的佤族舞,还有著名的沧源农克硝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沧源农克硝洞被当地百姓称为硝洞,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克办事处南1公里的贺猛河东岸,海拔1195米。这个洞的洞口朝向东北,洞口到岩壁呈斜坡状,地层含有石制品、烧骨、炭屑、化石等。可惜的是,大部分地层已被当地百姓在挖肥料和“龙骨”时破坏了。面对沧源农克硝洞遭到的破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沧市考古所组成文物考古调查队,对临沧农克硝洞进行抢救挖掘,发现了砍砸器、刮削器、手镐、薄刃斧、石核等众多石制品。这些文物的原料为花岗岩、玄武岩砾石,加工比较简单、粗糙,大多是以单面加工为主,而且石制品的平均大小为10厘米。经过专家初步研究认为:这里属于旧时器时代早期遗址,文化性质应与蓝田人遗址、郧县人遗址相当。
  沧源农克硝洞的发现,是继云南省元谋人遗址发现后,再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值得关注的是,在洞穴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在云南还属首次,这为寻找元谋直立人(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对研究我国华南与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石林县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
  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在云南石林县发现了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是在云南省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当时考古专家们保守估计此遗址大约距今3—4万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个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停止了,旧石器遗址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在石林县。
  40多年后,云南的考古专家再次对这里的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很多旧石器,其中有小型石器、水晶雕刻器、半月型刮削器、修理台面的石核等。这些石器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因为这个遗址中的旧石器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占统治地位的“莫斯特”文化很相似,说明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万—12万年,推翻了当年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