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一个较小的人字形屋顶,当它高度逐渐下降后,屋面就转变为坡度较缓的四面坡顶,有的还构成了重檐。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的墙面,由上到下向内侧倾斜,它的墙面都比较矮,屋子的底层架空。德宏州的傣族竹楼和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就不同,它的平面是长方形,屋顶为中间较长的歇山式屋顶,墙面比较垂直,底层多用竹篱笆封闭。但是这两种傣家竹楼都是独立成院的,并且以整齐的竹栅栏作为院墙。院子里大多都栽有芭蕉和翠竹,绿荫掩映中的竹楼,可以使地下湿气和地表热气流通。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不断地演变,现在的傣家竹楼已经从完全的竹质结构建筑,转变成竹木混合结构建筑、砖混结构建筑。不少竹楼已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还用砖块砌墙,屋顶已不用茅草,改用油毡、青瓦或铁皮,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磁砖贴面的现代竹楼。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家已经单独设置了厨房,这样客厅就更加宽敞干净了。客厅中的竹桌竹凳被沙发和现代家具取代了,而且人们还用上了彩电、音响等家用电器。如今的竹楼下部,也不再饲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
  十一、千脚落地房
  很早的时候,怒族多居住在岩洞、草棚、茅草房里。随着生产力发展,以及受周围民族文化的影响,怒族人的住房形式才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千脚落地房”。古代资料就曾写有“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真实地描述出怒族居住的情况。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大多依山势而修建,房屋主要可分为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独特的千脚落地房
  在贡山地区的怒族人,大多住的是木板房。这种房子很宽大,一般是用圆木做墙,屋顶上覆一些薄石板。这些石板大约都是一尺见方大小,先从屋檐边铺起,把第一块平铺好之后,再把第二块压在第一块的上边,然后依次这样摆放,一直覆盖到屋脊就完成了。还有一部分怒族人住的是竹篾房,这种房子比木板房矮小一些,它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做屋顶。
  怒族人的这两种住房,大多都分为两层。楼上的房子又分成二至三间,各间都有门,外间是用来待客的,这里还设有火塘。在火塘上面,还安置着一个铁三脚或石三脚,供人们做饭烧水之用。内间为卧室,主要用来住人,横梁上多置放粮食。楼下一般是存放农具杂物,或者圈养牲畜。楼板大多用木板或竹篾席制成,铺设于架在斜坡上的很多木桩上。这些木桩就是整个房子的基础,它们如同成百上千只脚一样,因此人们就把这种房称为“千脚落地房”。
  怒族人的千脚落地房,结构简单,具有易搭建、易拆迁的优点,而且十分适合多雨多雾的山区使用。现在,随着怒族地区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他们的住房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种房屋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四章 云南老字号(1)
老字号的诞生,源于商贸的日益兴盛。云南不但有着古老而灿烂人文历史,也有着比较繁盛的商贸文明,因而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云南老字号,并形成了独特的商贸景观。
  一、建新园
  建新园原名叫三合春,创建于1906年,1952年实行公私合营时更名为建新园,并一直沿用至今。
  建新园建园已有百年,在同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属于云南的餐饮名店。店中制作的众多品种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着众多中外食客,被誉为宝善街“第一金字店”。店中经营的过桥米线在继承传统滇味做法的基础上,精心选料,所用猪肉和筒骨均来自玉溪、宜良地区家庭饲养的新鲜土猪,而汤的主料鸡则选自昭通、文山、武定一带的乡村土鸡,精心熬制成高汤;辅料云腿为宣威精制火腿;尤鱼采用最为传统涨发方法,从不使用添加剂,这就确保了过桥米线的鲜香、醇厚,所以在同行业中是最为正宗的。
  在长期的经营历程中,建新园始终以质量取胜,所制作的滇味菜品独具风味,什锦凉米线、过桥米线、脆旺米线更是自成一家。在全店同仁的同心协力下,建新园的经营品种已由原来的4个小品种增加到了5大系列70多个品种,被人们称为“饮食煮品王国”。2002年,建新园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华餐饮名店”。2003年,建新园再度被评选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如今的建新园已经拥有多个直营连锁分店,1个加工配送中心和3个加盟店,由于始终坚持质量为上、信誉第一的原则,在市民中具有良好的信誉,回头客非常多,使得建新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云南白药厂
  云南白药厂成立于1971年,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成立的,其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云南省大理州制药厂。
  云南白药部分产品
  药厂建于风光秀丽的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昆明市区,占地约39万平方米,厂房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建有白药大楼、提取车间、制剂车间大楼、综合仓库等。并先后从德国、英国引进了胶囊生产线设备、冲剂生产线设备、高压液相色谱仪、高压气相色谱仪等极为先进的设备,生产环境和技术装备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居领先地位。
  云南白药创制于1902年,是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吸取民间传统配方,经多年钻研而成的,最初取名“百宝丹”,后改名为云南白药,由名贵药材制成,具有化淤止痛、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自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神奇的功效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的战争中,周恩来总理曾指示道:要把中国最好的药品,如云南白药送到抗美斗争的第一线。于是,大量云南白药作为战备物资被运送到前线,在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并由此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如今的云南白药厂主要生产“云丰”牌云南白药系列和“云丰”牌田七系列,这2个品牌有8种剂型60多个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产品畅销国内、港澳和东南亚各国,并逐渐走进了日本及欧美市场。
  三、杨林肥酒厂
  杨林肥酒始创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始创地杨林是历史上的滇中名镇,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此成为从内地、中原进入昆明和边疆的交通枢纽。明朝的著名药物学家、诗人兰茂就是杨林人,他所著的中药名著《滇南本草》要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0年,《滇南本草》中写有“水酒十八方”,其中详细介绍了当地特产“拐枣”,并称用“拐枣”泡酒饮用有舒筋、活血、化淤、去湿的功效。

第四章 云南老字号(2)
1880年,杨林乡绅陈鼎根据兰茂的“水酒十八方”,选用高粱、玉米、小麦、糯米等原料,用当地的泉水酿制出优质的白酒,再配上党参、拐枣、丁香和蜂蜜等十多味名贵中药,终于酿制出具有滋补强身功效的饮用酒。由于药香和酒香自然协调,酒色碧绿,清亮透明,酒味醇而圆润,入口甜绵,常饮能开胃健脾,滋补强身,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达官显贵纷纷派人前来购买,再加上马帮的传播,杨林肥酒的名声传到了滇东北及滇西南、东南亚等地。
  1914年,杨林肥酒在云南首届物产品评会上获得一等奖,后来与茅台一同获得南洋劝业会金奖。在当时酿酒业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杨林肥酒声名远扬,并获得了“杨林肥酒,天下独有”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杨林肥酒逐步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向工厂化生产过渡。1956年,在公私合营时组建了嵩明县杨林肥酒厂,1958年正式建立国营的云南杨林肥酒厂。酒厂在继承杨林肥酒的传统工艺和配方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技术的工艺革新,无论在产品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
  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次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有了稳步提升,产销量成倍增长。在杨林肥酒诞生100周年之际,酒厂加大了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1984年,杨林肥酒先后荣获省优质产品奖、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全国营养食品博览会金奖等称号,名气再次得到提升,产销量随之攀升,在1988年时销量为3500吨。2000年,杨林肥酒再次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国家质量达标食品”证书和奖牌。
  四、昆明冠生园
  昆明冠生园始建于1939年,位于美丽的滇池之畔,拥有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和设备,车间的使用面积达8600多平方米,除了生产各式的“中秋月饼”外,还制作糕点、饼干、糖果、饮料等。
  昆明冠生园生产的“云腿月饼”口感酥松、油而不腻、咸甜适中,主要采用精面粉、精炼猪油、宣威火腿、白糖、蜂蜜等精制而成,属于云南地区中秋赏月必不可少的传统名饼。1982年至今,此月饼已逐步走向四川、贵州、重庆、香港、澳门等地,深受各地百姓的喜爱。
  作为已有6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冠生园始终秉承“质量第一、顾客至上、诚信经营”的宗旨,以高质量的产品荣获云南省“我心中的品牌”称号,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放心企业的荣誉称号。2002年,冠生园作为云南省的首批“放心月饼”生产企业参加了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国月饼节,“云腿月饼”连续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和国家焙烤糖制品协会的“优质月饼”称号,同时还荣获“云南十大金牌月饼”称号,并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国家抽查合格好产品”。
  如今的冠生园年产中秋月饼750吨,云腿月饼的产量为200多吨,企业被昆明市政府和市工商局授予昆明市“重信用、守合同”企业,并多次受到昆明市政府的表彰。
  五、昆明吉庆祥
  久负盛名的吉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