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女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传-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天,木元经就请了媒人,一同往郊外去求亲,田夫人自然是爽快地答应下来。既有天定情缘,又有双方情意,一对佳人在这年四月就缔结了良缘。

  婚后两人住在城中官府里,一有时间就往郊外探视四娟娟的母亲和舅父,有时也在郊外小住几天,小夫妻的日子十分甜美和洽。一天,木元经问田娟娟:“平日在闺中作何消遣?”娟娟含笑答道:“相公没听说闺中有十乐么?即是:晓钟理妆、晴窗临帖、昼长读画、晓霁浇花、巡檐觅句、隐几观棋、月下抚琴、灯前问字、夜凉摊卷、午倦烹茶,妾就用这些排遣闺中时光。”木元经追问:“那般不觉寂寞么?”娟娟娇羞喷言:“自然不比今日美满。”夫妻俩相视而笑。

  木元经知道娟娟善作诗,便索要她过去的诗篇拜读。娟娟从盛嫁妆的箱中翻出满满一筐诗稿递给夫君。木元经仔细翻阅,如临胜境,爱不释手。略略看过后,他找出自认为最佳的一篇是一首“咏雪”绝句:

  霏霏玉屑点窗纱,碎碎琼柯响翠华;

  乍可庭前吟柳絮,不知何处认梅花。

  这诗读来只觉一股清越雅香的气息扑面而至,无忧无喜,一种超尘脱俗的淡远。

  新婚后的两个月,木元经因公事奉命南下,田娟娟缠绵难舍,作了三首诗送别:

  其一:

  两月缱绻意气投,一朝离别话新愁;

  暮云春树相思际,惆怅关山独倚楼。

  其二:

  别绪环生目欲斜,灯前分袂泪交加;

  还期异日相逢处,携手同看姊妹花。

  其三;

  情到痴时语亦痴,泪清和墨写新诗;

  归舟若至金陵地,陇上梅花寄一枝。

  木元经在南方办完公事,已是层林染红的深秋季节。因离家已久,便顺路回山阴探视老母。不料木母正患病在床,木元经奉汤药服待左右,不能离开。木母病渐好转,天又下降寒雪,北方天冻冰封,无法成行。木元经思妻无奈,只有掏出随身携带的折扇把玩,以解相思之愁。他千方百计地托人捎信到洛阳,备述思念之情,并约定春风解冻时返回洛阳,并接她南下拜见婆母。

  田娟娟独守空房,朝思夜盼,只等春风降临人间。长夜漫漫,她不由地暗叹:“修到神仙好夫婿,也愁无奈别离何。”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谁人能够长聚不离?也正是这种苦涩的离别,才衬托出团圆时的甜蜜呢!

  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春回大地,万象复苏的时节。木元经一路快马加鞭回到洛阳,接了田娟娟又往山阴拜见老母,以慰老母关切之情。

  有了这次难熬的离别,俩人更加珍惜相依相伴的时光。以后木元经公干外出,只要可能,就争取带着田娟娟同往。大江南北,处处留下他们形影相随的俪影。

  中国历代名女……李妙惠好女不嫁二夫

  李妙惠好女不嫁二夫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都只说美满姻缘是郎才女貌,女子似乎是花瓶,好看就行,有无内才并不重要,有才还恐失德。其实,一个满腹经纶的才郎,倘若天天陪着一个白痴美女,幸福又有何可言?因而,最美满的婚姻,应是郎才女貌加女才郎貌。才能相知相满,和谐欢洽。李妙惠与卢云程的婚姻就是如此美妙的一例,而最终的美满,还靠了李妙惠的忠贞贤德。

  李妙惠是扬州城里名传一时的美貌才女。少女时,便能写一手极雅致圆熟的诗文,常被当地文人们传抄吟诵。而她不在诗上署名,大多数人只知其诗,不识其人。李妙惠不慕权贵爱才学,拒绝了许多贵族公子的求亲,十六岁时嫁给了家境不丰的同乡折桂郎卢云程。

  何谓折桂郎?当时的折桂郎就是指举人。因为明代乡试在秋天进行,考中者由秀才升为举人,同窗或亲友多喜折桂花枝做成桂冠,送与新中的举人,以示庆祝。由此人们称为举人折桂郎。卢云程年少才俊,不到二十岁就成了折桂郎,在当地颇有才名。

  一对才貌双备的男女结成了伉俪,清贫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两人常常同坐灯下,诗文酬唱,一比高低。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相竞作诗,先出题限韵;然后分头思索觅句,看谁出得快、出得好。经常是妙惠赢了,而好则难以评判,实际上妙惠的诗句在清新自然上要稍胜一酬。可身为折桂郎的卢云程不肯认输,只评说是各有千秋。李妙惠曾感慨地说:“女子若能赴考,妾怕也早已成为折桂郎!”卢云程深以为然,连连称是。

  卢云程有一同窗好友王义真,与同科折桂,交往颇深。王义真经常到卢家与云程切磋诗文,彼此熟悉而不拘礼,对对方诗文的品评,不论优劣,都能直抒胸臆,毫无顾忌。

  一次云程与妙惠又为谁的诗好各执一端,争议起来,恰好第二天王义真来访,卢云程故意拿出一首妻子妙惠的诗给好友评析,当然他打着的是自己的名义。这是一首名为“晓妆”的五言诗:

  啼鸟惊眠罢,房栊曙色开;

  凤钗金作镂,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

  自怜方未已,欲去复徘徊。

  王义真看后,不由得拍手称绝,叹赏不已,夸道:“卢兄描绘闺人晓妆情景,如此呼之欲出,观察之细,诗意之妙,实在令人佩服得很啊!”

  卢云程听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愧颜,但很快又掩饰过去,他此时不便挑明此诗非己所作,接着又拿出几首自己写的诗,递给好友。王义真—一看过,评论说:“这些比‘晓妆”诗差得远了!”卢云程闷闷不乐,却又作不得声。

  夏去秋临,几场斜风细雨过后,天气变得凉爽宜人。这天傍晚时分,雨收云散,西方露出醉红的夕阳,云程与妙惠双双凭栏远眺,欣赏着瑰丽清新的风景。触景生思,妙惠吟了一首“远山”诗:

  秋水一泓碧,残霞几缕红;

  水穷霞尽处,隐约两三峰。

  用词简炼,诗意不俗,确实很见功夫,云程不由得十分佩服。他又起想当初好友王义真品诗一事,不免心里有些酸溜溜的,因而吟出一首如此这般的七言绝句:

  远山句好画难成,柳眼才多总是情;

  他日衰颜人不识,倚炉空听鹧鸪声。

  他的诗竟然直逼妻子而来,讥笑她今日虽然貌美才高。颇为得意,他日难免人老珠黄,倚炉哀叹。红颜女子本是最忌讳人提起暮年衰老之事,叫人徒增伤心。卢云程这样数落妻子,实是不该。幸亏妙惠心宽意慈,她知道丈夫这样说只为了吃自己的醋,并无中伤恶意,也就一笑了之。虽然小夫妻俩常为吟诗之事嗑嗑碰碰,可都只是表面上的矛盾,云程心中实是十分佩服妻子,妙惠也很能理解丈夫,所以越争情爱弥笃,成为知心知意的夫妻。

  成化十八年春天,礼部会试天下举子,为了功名事业,卢云程只好暂时告别如胶似漆的家庭生活,与王义真结伴到京城赴考。

  两位江南才子参加会试,原本以为中榜是十拿九稳的事,谁知师出不利,竟双双名落孙山。当初别家来京时,卢云程和王义真都给家人留下了极大的希望,如今落第归家,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心情悒郁不舒,索性两人先前往西山灵光寺暂住散心。两人原打算稍住些时间,待心情转好就启程回乡,谁知这灵光寺位于翠微山竹木深处,景致清幽,静谧脱尘,读起书来最易进入佳境。于是,两人都有些舍不得离开,恰好寺中主持见他俩字迹工整遒劲,想请他们抄写经书,报酬便是无偿提供食宿。两人本有留意,既然这么一来,就干脆住下来,半天为寺中抄经,半天潜心读书,准备下科会试东山再起。

  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就是说卢云程和王义真准备在寺中读上三年书。因为怕丢面子,也为了专心致志,两人竟都拖着没有传信与家人联系。

  话说卢云程家中,左等右盼不见他的消息,不知他出了什么事。恰好,有一个与卢云程同名同姓的南方书生客死京城,消息被带到卢家,家人悲痛不已。卢家父母深信儿子已遭不测,还为他立了灵位,以寄哀痛。李妙惠虽然也伤心欲绝,但瞑瞑之中她隐约觉得,夫君并没有死,他还有相见的一天。

  这一年江南一带正遇着百年不见的大旱,卢家生活已难以自给,常常饱一顿、饥一顿。好心的卢家父母,见媳妇年轻守寡,又无子息,跟着自家挨饿实是可怜,因而劝她找个好人家改嫁过去。李妙惠却坚决反对,只说:“生为卢家人,死为卢家鬼。”当初她已对云程起誓,此身只属他一人,即使他真的归天,她也要为他终生守节,何况她心中还藏着一线希望呢!

  卢家父母以为媳妇是顾忌名份,苦苦撑着,所以仍然留意为她物色再嫁对象。江西临川有有个盐商叫谢子启,家境殷实,为人也厚道,此时客居扬州,妻子不幸病故。当听说卢家想劝媳妇李妙惠改嫁的风声,忙请媒人上门求婚。卢家父母觉得这门亲事不错,就背着妙惠答应下来。待谢子启家抬着花轿、敲锣打鼓来迎亲时,李妙惠才知道底细,她本想坚决抵抗,可翁婆苦苦相劝,无奈之下,只好坐上花轿,来到谢家。

  虽然到了谢家,李妙惠却坚决不肯与谢子启拜堂,更不用说入洞房了。她死死跪在谢母脚下,泪流如雨地肯求给谢老夫人作侍女,不答应便不肯起身。谢老夫人心软,见她心意已坚,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好在谢家富足,另娶一妻并不为难。

  这样,李妙惠就留在谢老夫人身边充当贴身侍女。因为她聪明灵慧,善解人意,深得谢老夫人的欢心。不久,谢家迁回江西临川,李妙惠随老夫人同往。中途泊舟京口,谢老夫人信佛,便带着侍女上岸到附近的金山寺烧香拜佛。佛堂上,李妙惠见桌上置有笔墨,心机莫名一动,竟挥笔在寺壁上题下一首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