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明真相-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人问袁子:“你怎么知道诸葛亮存在疑虑之心?”袁子回答:“诸葛亮刚出祁山时,缓慢而滞重,后来三郡转降,诸葛亮却没有进兵。等到诸葛亮想战斗,而且表现出勇敢善战的样子后,三郡反而没有赶快响应。这些都是诸葛亮疑心太重而造成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引《袁子》: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失街亭
  有些事情,看起来似乎是好事情,但很有可能会变成坏事。比如:三郡之“响应”诸葛亮。
  由于三郡之“响应”出乎诸葛亮意料,所以它扰乱了诸葛亮的进军思路,滞缓了诸葛亮的进军步伐。也就给曹魏方面留下了充裕的应对时间。
  就在诸葛亮小心谨慎,一步一步慢慢前进的时候,曹叡已经迅速西镇长安,且安排张郃前来###。
  曹叡显然已经知道,赵云、邓芝在箕谷一线仅仅是佯攻,真正的主力是从祁山攻出来的部队。所以曹叡给张郃派了五万人马。
  面对张郃的进逼,诸葛亮赶快命马谡赴街亭进行阻击。后来毛泽东在对诸葛亮的这种安排进行了批评,毛泽东认为:如此重大决战,诸葛亮应该亲临前线进行指挥。
  毛泽东的批评不可谓不透彻。曹魏派来了五万人马,且由能征惯战的张郃率领,诸葛亮为什么仅仅派出个先锋官呢?
  顺着毛泽东的批评,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诸葛亮那时已经胆怯了。
  史书上只记载了马谡带领先遣队赶赴街亭,蜀汉其他人马怎样安置的,史书上却并无半点记载。魏延此时在哪里?吴壹此时又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曹魏境内,只有陇西郡遇到过蜀兵的小规模进攻,而且很快就撤退了。所以,蜀军主力当时处于非战斗状态。他们要么是正在劫掠未“响应”之地的百姓,要么就是正在准备撤回汉中。也就是说,诸葛亮派马谡赴街亭,是要让他掩护主力部队后撤。
  诸位可能有些疑惑:马谡不是先锋官吗?怎么又要负责断后了呢?这只能说明,诸葛亮认为情况紧迫,已经来不及派出断后将领,只能就地将先锋官转为断后官。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诸葛亮特意吩咐马谡:一定要在关卡要道布防。这样布防的好处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也好撤退。只可惜诸葛亮没有把这个好处告诉马谡,结果导致后来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以为马谡是自己的心腹,平时两人交情甚笃,此时应该对自己的意图心知肚明。可马谡毕竟不是诸葛亮肚子里的蛔虫。你不告诉他你的真实意图,指望他心领神会。那也太高估二人之间的默契程度了。
  马谡是个喜欢自作聪明的人,他没有想到诸葛亮的命令里还有个“打不过就跑”的含义。于是他擅作主张,把阵营扎在了高山之上。那意思很明白:我就是要吸引魏军来攻山,等丞相的大部队来抄敌人后路时,我再突然杀向山下。那时候敌人腹背受敌,焉能不败。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6)
马谡的副将王平则不这么理解,他认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既然丞相已经吩咐过要驻扎在关卡要道,那么我们就不能改变他的计划部署。再说山上没水,万一魏军断了汲水道,山上士兵的生活都成问题。所以王平再三劝马谡不要上山,但马谡脑子里只剩下些纸上谈兵的东西了,哪能顾得上眼前的事实。他留给王平一千人马,然后把剩下的士兵全带到了山上。
  张郃的人马已经来到了山下。马谡紧张地等待着,准备在敌军爬上半山坡的时候突然出击,将敌人打下山去。
  奇怪的是魏军并没有爬山,而是把这座山包围了起来,然后在山下不紧不慢地驻扎了下来。
  张郃不上山是有理由的,他倒不是害怕被山上的蜀军攻击,他是怕万一蜀军援兵来到,他将受到两面夹击。所以,他干脆先把马谡围起来,然后再寻找战机。
  张郃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一直没有前来决战。
  马谡在山上等得着急了,他心想为什么丞相的大部队还不来呀。他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魏军兵马只有五万。只要诸葛亮十万大军杀过来,再加上他马谡居高临下的攻击,张郃的人马就会顷刻间崩溃。
  只可惜那时的通信条件不发达,否则马谡一个手机打过去,也可以直接要求诸葛亮调整部署呀。
  然而,根据诸葛亮一生谨慎的性格看,即使诸葛亮得到了马谡的汇报,他也未必敢来和张郃决战。毕竟这是战前部署中没有的内容呀。
  驻扎在山下的王平,可能已经派快马向诸葛亮汇报了请况。所以,后来在追查责任时,王平一点也没事,反而是受到了嘉奖。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论:诸葛亮已经得知了马谡被包围的消息。可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依然没有改变原来的计划,也没有派一兵一卒去援助马谡。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袁子说这句话,原本是想夸诸葛亮勇敢善战。但却间接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即:全军撤退,马谡负责为主力断后。可惜马谡自己不明白,还以为自己的任务是打前锋呢。
  马谡继续等待,一直等到肚子饿了,还不见魏军爬上山来。这时候,负责做饭的士兵前来报告,说汲水道已被切断,山上也找不到水,根本无法做饭。
  渐渐的,有士兵开始抱怨了,说肚子饿得咕咕叫,这仗还怎么打呀?
  听着士兵们的抱怨,马谡的脑袋一下就大了。他心说,我熟读兵书,从来没有听说因为做饭找不到水而导致失败的,看来今天我将成为这种失败的典型案例了。
  后来士兵们实在饿得受不了了,马谡只好强行下山突围,结果被魏军好一顿痛击,蜀军死伤惨重,只有马谡和少数士兵逃脱了。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王平比较狡猾,他带领的一千人马在比较远的地方扎营,所以没有陷入张郃的包围圈,但他也没有去策应马谡的突围行动。看见马谡的兵马被敌人大砍大杀,他也只能力求自保,乘早撤退。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全线撤退
  街亭虽然丢失,但诸葛亮的人马依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可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却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刘禅在给北伐军做战前动员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也就是说,北伐军有二十万人。虽然这有可能使一种激励自我的夸张说法,但人数在十万以上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7)
《三国志。马良传》引《襄阳记》曾有这样一句话:“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就是说,诸葛亮杀马谡时,有十万人为他垂泪。这垂泪的人自然主要是北伐的军人。
  《汉晋春秋》中有一段诸葛亮的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也说明,诸葛亮的士兵数量绝对超过了曹真和张郃的人马。
  也许是从街亭逃回的士兵夸大了魏军的人数,使诸葛亮失去了决战的勇气;也许是诸葛亮担心敌人的援军还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总之,他不想再继续在这个战场上呆下去了。当然这也体现了诸葛亮一贯谨慎的风格。
  全线撤退,意味着也要放弃已经“响应”了诸葛亮的三郡。早知这样,还真不如强行进城抢粮呢。为了弥补损失,诸葛亮对士兵下令,把西县一千多家居民驱往汉中。
  舍车保帅
  街亭之失,马谡罪责难逃,但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后人常说,诸葛亮错就错在使用马谡作先锋官。要我说,诸葛亮还有两个更大的错误。错误之一是,他没有和马谡进行很好的沟通,致使马谡将掩护撤退理解成了诱敌决战;错误之二是,当魏军包围马谡时,诸葛亮没有勇敢地抄敌人后路,表现出了怯懦的指挥行为。
  假如在张郃包围马谡的时候,诸葛亮能率大军前来决战,马谡率山上士兵同时杀下来,那么张郃就一定会被击溃。要知道,蜀军北伐部队数量要远远多于张郃的兵马。
  遗憾的是,拥有人数优势的诸葛亮却没有战胜敌人的信心,于是他的大部队也便没有出现在街亭战场上。结果致使马谡遭到了惨败。
  张郃一定也很奇怪,他在包围马谡的时候,竟然没有遇到蜀军的其他攻击。结果让他很轻松就把马谡的大部分人马歼灭了。
  其实,诸葛亮压根就没想过在街亭展开大决战。后人一提诸葛亮北伐,总对“失街亭”叹息不已。实际上,失街亭没有什么好可惜的。街亭只是个阻击点,早晚都是要丢掉的。假如没有牺牲过多的士兵,诸葛亮的全身而退也算是第一次北伐的不错成绩。可就是因为“失街亭”搭上了很多士兵的性命,才使得这次北伐变成了一次完败的战争。
  后来马谡被诸葛亮斩杀了。据说他临死前一句怨言也没有。其实他是完全有理由申辩的。因为诸葛亮事先没有讲明白,街亭之战是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战斗。这种沟通的失误,两人都有责任。
  尽管诸葛亮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