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孔明真相-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推敲。
  (一)“皇帝梦”不是诸葛亮的追求
  退休教授胡觉照先生撰文指出:诸葛亮做的是皇帝梦。其理由如下:第一,诸葛亮曾对隐居高人杜微说,自己将领导蜀汉人民休养生息,待曹丕受挫后再去进行###。但后来诸葛亮却突然变卦,向刘禅呈上《出师表》。这种不顾民众死活而穷兵黩武的行为,是为了实现诸葛亮做皇帝的野心。第二,李严劝诸葛亮加封九锡,诸葛亮则给李严回信说,如果能够消灭曹魏,就是十命也可接受,何况九乎?这说明诸葛亮想学王莽那样,借加九锡而称帝。第三,诸葛亮曾在在蜀汉朝臣面前以“孤”自称,而这个“孤”一般是皇帝的自称,说明诸葛亮已经以皇帝自居了。
  在笔者看来,胡教授的三条论据没有一个是可以成立的。所以其得出的结论也是非常荒唐的。
  第一,诸葛亮放弃休养生息政策,是因为曹丕突然病故,使诸葛亮看到了北伐的机会。这与他“以待其挫,然后伐之”的思想是相吻合的。所以不应该将诸葛亮的策略变化看成是其想做皇帝的标志。
  其实,不光诸葛亮认为曹丕之死是北伐之良机。先前早有孙权也做出了###曹叡的决定。诸葛亮之所以决定北伐,也是因为有东吴配合的缘故。
  第二,从诸葛亮给李严的回信内容看,诸葛亮不仅没有做皇帝的意思,而且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忠君”思想。诸葛亮原信内容如下: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三国志。李严传》引《诸葛亮集》)
  诸葛亮的信中虽有“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的内容,但并没有“九锡”、“十锡”之类字眼。“九锡”原是“九种受命”的意思。只不过由于王莽利用“九锡”之封篡位后,人们便很容易将“九锡”与做皇帝联系起来,实际上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诸葛亮之所以说“况于九邪”,而不说“况于九锡邪”,就是为了强调自己认同的是“九种受命”,以避免让人错误地以为自己想利用“九锡”而篡夺皇帝之位。再看看另外半句“虽十命可受”,里面更是清楚地讲明了“十种受命”的意思,与“锡”字一点也不搭界。
  将诸葛亮给李严的信翻译过来,便是:我和你相知已久,原本不想再给你解释这些了。足下你教我要以光复国家为念,告诫我不要受规则约束。看来你我之间还不够默契呀。我本是东方平民,被先帝厚爱,目前已经位极人臣,禄赐百亿。如今讨贼未成,先帝的知己之恩也还未报答,却要模仿齐、晋,坐自贵大,这实在是不义之念。假若能消灭曹魏,斩杀曹叡,让皇帝迁还故居,我和大家就可以共同晋升。到那个时候,不要说是九命了,就是十命也可以接受。
  在这封信里,我们只看到了效忠和建功立业的内容,哪有什么“想当皇帝”的含义在里面啊?。
  还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假如诸葛亮把做皇帝的意图写进了书信中,他又怎敢把自己的书信流传下来呢?难道他就不怕对他自己的后代不利吗?
  第三,“孤”并不是皇帝的自称,“称孤”更不是要以皇帝自居。
  皇帝的自称不是“孤”,而是“朕”。“孤”是一方领主的自称,一个州牧就可以称“孤”。袁绍在任冀州牧时曾给公孙瓒写信道:“孤与足下,既有前盟旧要……”。
  刘备在任豫州牧时对诸葛亮说:“孤不度德量力……”,对关羽、张飞说:“孤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第二十八篇  谁在将诸葛亮“妖魔化”化?(2)
幽州牧刘虞忠于汉献帝,拒绝了袁绍清他做皇帝的请求。他说“孤受国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胡觉照教授所谓的“诸葛亮想做皇帝”的论断是完全错误的。
  (二)诸葛亮不可能借刀杀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率荆州主力进攻樊城,曹操的征南将军曹仁被困城中。曹操派于禁、庞德前去援助曹仁,却由于连日暴雨洪水之灾而“七军皆没”。关羽借地利及高船之优势扫荡曹军残余,并且取得了擒于禁,斩庞德的骄人战绩。但之后不久,孙权暗中和曹操勾结。孙权派兵悄悄偷袭荆州,而曹操则连续增兵援助樊城。于是关羽的形势急转直下,不仅被曹军大将徐晃击退,而且还被吴将吕蒙袭取了荆州。建安二十五年一月,关羽在穷极之下被吴兵擒杀。
  从樊城之战打响,到关羽被擒杀,大约历时半年之久。在此期间,孙权、曹操各派主力去夹攻关羽。但刘备方面却未派一兵一卒去援助关羽。这似乎让人太难以想象。
  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经猜测,可能是诸葛亮想借吴人之手,以除掉关羽这个目中无人的将领。但后来他否定掉这个猜测,转而做了一个较为平和的推论:荆州败局应归结于刘备的“疏慢”。
  被章先生否定掉的猜测,后来被上海大学教授朱子彦先生一把抓了过去。朱子彦先生认为,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的罪魁祸首是诸葛亮,是诸葛亮借曹、孙之手杀了关羽。
  朱子彦教授在论及诸葛亮借刀杀人之“行为”时指出:曹操、孙权暗中联手,以绝对优势兵力夹攻关羽。作为刘备“军师”的诸葛亮,没有随时将荆州“险情”提醒给刘备,致使刘备方面没有派兵援助关羽。所以,诸葛亮是故意要送关羽上断头台。
  按照朱教授的逻辑,诸葛亮不将荆州“险情”提醒给刘备,没有尽到一个“军师”应尽的职责。既然如此,刘备应该谴责诸葛亮的“失职”行为才是。但我们根据史书记载得知,刘备不仅没有谴责诸葛亮的“不作为”,而且还升了诸葛亮的官,让诸葛亮坐到了丞相的位置。难道是诸葛亮的“小动作”太隐蔽,所以蒙蔽了刘备?可为什么时隔1700多年以后,朱子彦教授却发现了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呢?难道是刘备太傻而朱教授太聪明的缘故?可在关羽之死这件事上,不光刘备没有怪罪诸葛亮,而且刘备集团没有任何一个人指责诸葛亮呀。这么说来,所有的当事人都不如朱教授这个读书人聪明喽?
  笔者以为,即使朱教授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聪明”,他也应该尊重史料和证据才行。但我们却发现,朱教授所言内容均是些主观臆测的东西。朱教授之所以自以为聪明,是因为他低估了刘备的智商。
  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虽然曾任“军师将军”,但这只是一个牌号而已。刘备深知,诸葛亮的特长在于政治管理,所以他并没有让这个“军师”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
  自从诸葛亮出山后,总共仅为刘备出个一条军事计策,而且还被刘备否决了。那是在建安十三年,刘琮投降曹操,刘备过襄阳时,诸葛亮曾建议攻打襄阳,拿下荆州。当这条计策被刘备否决后,诸葛亮就没再为刘备出过一条军事计策。虽然后来诸葛亮还请缨赴江东谈判,但那主要是鲁肃的建议;尽管后来诸葛亮还劝刘备不要去找孙权借地,但这也算不上是军事计策,而且也被刘备否决了。总而言之,诸葛亮很早就在军事领域“失语”了。这当然不是诸葛亮的意愿,而是刘备的安排。
  刘备不让诸葛亮行“军师”之实,一方面是因为内政工作需要诸葛亮去做,另一方面是因为刘备已经有了合适的谋士。
  刘备一生中重用过两个谋士,一个是庞统,一个是法正。刘备拿下益州之战,多亏了庞统的妙计安排;刘备夺得汉中,则主要是法正的功劳。法正并没有“军师”的头衔,但刘备却将他作为了“谋主”。可见,刘备并不是严格按照“头衔”来安排工作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八篇  谁在将诸葛亮“妖魔化”化?(3)
诸葛亮虽然名为“军师将军”,但他实际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收纳赋税、征兵运粮、维持治安、掌管刑律、惩治“不忠”、肃清“内敌”等等。总之,诸葛亮的工作是属于内政管理,军事谋划并不在诸葛亮的工作范畴之内。
  《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朱子彦教授说:既然诸葛亮是股肱,那么他就是刘备集团的第一谋士,应该为关羽之死负责。在这里,朱教授显然是没搞明白“股肱”的含义,误以为“股肱”就是第一谋士的意思。其实,“股肱”就是“胳膊大腿”,是“集团顶梁柱”的意思,并没有特指“军事顶梁柱”的意思。而“谋主”才是“第一谋士”的意思。
  当然,尽管诸葛亮的工作职责不包括军事谋划,但他原本也是有机会发现荆州“险情”的。毕竟他在荆州生活工作过很多年,而且还和孙权打过交道,应该对孙权的手段有所了解。只可惜由于他的内政工作过于繁忙,再加上孙权采用了一系列的障眼法,使得他放弃了对东吴的警惕性,从而失去了提醒刘备防患于未然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关羽之死也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绝不是主要责任。
  其实,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就秘密投降了曹操,正如《三国志。孙权传》所说:“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但是孙权对投降曹操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他偷袭荆州前夕都未被刘备发现。
  为了保守这个机密,孙权特别善待了刘备派来的使者马良,用《三国志。马良传》的话说,孙权对于马良是“敬待之”。除此之外,孙权还批准了诸葛瑾将其次子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的请求。这下子更让刘备集团以为,孙权是真心“修好”孙刘联盟呢。
  正是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